景观 · 教学 | 记《景观社会学》的一次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景观社会学》中走入环境、发现问题的重要一课,旨在引导学生走入真实环境,发现问题、理解社会。本次田野调查课,李迪华老师带领2025级研究生们走向清华大门西公交站台、清华大学至圆明园前人行道、万泉河绿道、畅春园、承泽园、蔚秀园等地点,了解近年来在北大师生通过设计、投诉、建议等多渠道促进建成环境改善的成果。同时也继续发现环境问题,思考什么是好的人居环境、什么是好的步行空间。
田野调查路线示意图
环境的改变
1学院楼
报告厅的轮椅座位和全等高的标准楼梯
门前去除了一级台阶,放坡化解高差
大部分的教学楼设计,没有高差的情况,也会主动设计入户台阶,没有考虑师生和残障人群的通行需求。
而在学院楼设计、施工之时,就已融入无障碍的理念。设置轮椅席位、敲掉一级台阶、设计等高标准台阶,这些设计都悄悄地呵护着大家的通行安全。
2清华西门公交站
对面合并的两个公交站台,让人不用来回跑
钢制篦子“填上”树池坑
李老师讲述了因为两个公交站台分割较远,在站台里跑公交车看不到,在马路上跑又差点被撞到的故事。过去,大多数人承受着这样的风险。
而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占用人行道的报刊亭拆除了,公交站合并了,树池也被篦子盖上了,市民的行走和使用需求得到了满足。
3清华西门-圆明园前人行道
重新排列整齐的行道树,不干扰人的通行
收缩绿化带,增加行人通行的空间
老师同学们讨论“喇叭口”设计的优化方法
北京市大部分的人行道,都有铁栅栏,再加上行道树和城市家具随意的放置,严重挤压了有效步行空间。
李老师对该路段设计提出优化建议并投诉。市政部门随即进行了一系列改造,极大增加了有效通行空间。现在这条路甚至可以容纳我们的队伍讲课,也不干扰周边市民的行走。
4万泉河绿道
打开了一半的绿道门
用水泥抹平的毛石铺装
保留的旋覆花,构成野草的风景
廊架前替代台阶的坡道
桥前代替台阶的坡道
平地而起的“桥”旁,恢复的通行路径
万泉河绿道是疫情期间修建的工程,却处处是障碍,而它正是周边居民日常通行、运动的必经之路,大量的居民忍耐着粗糙的环境生活。
针对这些刻意仿古、制造障碍的设计,经过23级同学的12315持续投诉,绿道的通行功能逐步恢复。
5老旧小区:承泽园、畅春园、蔚秀园
承泽园:小区入口的扶杆,方便老人聚集交谈
承泽园:两行栏杆,方便老人运动和复健
承泽园:100多米的环形绿道,4~5圈可以满足老人一天的运动量
承泽园:利用闲置绿地形成的空间,可以交谈、打太极、下象棋
承泽园:路旁的渗水沟,帮助路面排水
畅春园:设计高位花池,满足居民种花、种菜的需求
畅春园:座椅扶手、运动栏杆和居民自发织的毛线套
畅春园:电梯旁台阶切角,并设置栏杆引导
畅春园:砍掉的乔木树桩,恢复小区的采光
蔚秀园:把废弃的门球场改造成停车场
蔚秀园:环绕停车场设计绿道,并留出停留休闲的空间
蔚秀园:为周日便民菜车留有活动空间
蔚秀园:改绿地为健身活动场所,并增加通行路径
蔚秀园:增加座椅形成小区最火热的交流空间
承泽园、畅春园、蔚秀园是北大教职工的老旧小区。
随着居民慢慢老去,原本的建成环境已不能满足居民运动、交流、劳作、晒太阳等需求。
设计师利用闲置绿地,进行适老化和基于需求的设计。还有居民自发为栏杆织上毛线套。这些改造让小区重现活力,居民得以在楼下安全、舒适地进行各种活动。
环境的问题与未来
通过将近6km的田野调查,我们了解了北大师生共同推进周边环境的改善的成果。经过这些努力,基本上可以满足行走的要求,而我们的环境仍然有较多的问题。
公交站台分割的人行道、拆了一半的绿道入口、没有意义的文化设施、容易磕碰的假山石、藏污纳垢的条状椅子、没有座椅的休息亭子......
这堂调查课启发了同学们观察环境、发现问题、关怀人群的能力。而这些问题环境,还需要我们的同学们与广大的市民朋友们,一起发现,一起用12345等渠道反馈,一起基于需求和场地设计,我们才能逐步消除这些粗糙的环境,让理想的生活空间成为现实。
图1(上左):没有支杆的扶手 图2(上中):厕所前的高低台阶
图3(上右):树根顶裂的柱体 图4(下左):没有座椅的凉亭
图5(下中):会冒出蜈蚣的条木座椅 图6(下右):易滑倒的瓦片铺装
欢迎加入我们的行列
一起发现问题
一起共创理想的生活空间~
供稿 | 黄皓
供图 | 黄皓、魏鑫雨
排版 | 黄皓
编辑 | 杨文
审核 | 李迪华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JBZnOgjfascsSQZdh7aTig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