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面向美丽中国建设:北京林业大学的一场林业、水保和风景园林的跨学科论坛

景观设计学 2024-03-19 来源:景观中国网
原创
对话嘉宾:郑曦、王向荣、贾黎明、张宇清、田园

2024年1月13日,应北京林业大学邀请,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俞孔坚教授为师生带来“城市森林与生态修复的中国模式”学术报告(请点击文末链接查看演讲全文)。

图片

俞孔坚作学术报告

报告后,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郑曦教授主持下,俞孔坚教授与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院长贾黎明教授、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院长张宇清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向荣教授、北京北林生态田园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园共同对话,就“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

图片

嘉宾对话环节

图片

现场气氛热烈


 嘉宾介绍 

图片

贾黎明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院长、森林培育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木资源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全国林草教学名师,“杨树人工林高效培育”全国林草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校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副主任,中国林学会森林培育分会理事长,无患子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经济林协会无患子产业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能源行业非粮生物质原料标准化委员会林业分委会委员兼秘书长等。

图片

张宇清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院长、教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咨询专家,《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履约专家,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林业资源研究》副主编。

图片

郑  曦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风景园林》期刊主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规划设计分会副会长。

图片

王向荣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中国科协聘任第五批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国土景观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国土景观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园林》主编,《风景园林》创刊主编。

图片

田  园

北京林业大学特聘教授、林学院校外博士生导师,古建园林专家,高级工程师,北京北林生态田园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设计师,北林地景田园独立工作室主任。多年来致力于国土生态景观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及国家重要生态发展战略等领域的设计与研究工作,曾主持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北区规划设计、张家口冬季奥运会森林景观设计等项目。


 对话实录 

贾黎明:

今天有幸聆听到了俞老师带来的如此丰富的学术盛宴,我们应当送去掌声、表达感激之情!在这次报告中,光看题目“城市森林与生态修复的中国模式”实际上是有所局限的,俞老师将我们的视野扩展到了国土生态空间,涉及理论构建和解决方案等更宽广的范畴。当然,这也包含了原本的议题内容。此次报告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级水平的学术报告。

在学术方面,我不多做总结。但我个人从中学到了几点:首先,科学也能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清晰的表达。就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说,他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俞老师也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将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安全格局建设问题讲解得清晰明了、娓娓道来。从小时候看到家乡的白沙溪,到最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这不就是一个清晰的故事链吗?

其次,俞老师提到向祖先学习,学习传统智慧,我领悟较深。

第三,学术研究需要理性思考,理论通则事事顺。俞老师所提的从生态“海绵体”到“海绵城市”,再到“海绵地球”的演变过程,展示了“理论通则一切皆通”的道理。此外,他还详细讨论了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中各个尺度的问题,如国家尺度的生态红线、城市尺度的蓝绿空间、建筑尺度的应用,以及个人家庭尺度的实践,这些都是理论相互交融的体现。

最后,俞老师提出了NbS的九大模式。这些模式都非常出色,我相信大家颇有感触。

接下来,我们邀请几位专家老师以圆桌会议的形式与大家互动。专家们将进行点评,大家也可以参与讨论,这将是学术报告中最激动人心、最精彩的部分。

郑  曦:

感谢贾黎明院长邀请我来主持本次圆桌讨论。首先特别感谢俞老师今日的报告,非常精彩!同样,我也认为坐在下面的听众和同行们都非常出色。自疫情爆发以来,我很少见到这么多人参加线下演讲,非常感谢大家今天的出席。当然,俞老师本身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许多同仁都专程来聆听。

我曾经听过很多次俞老师的报告,最近一次应该是在疫情之前关于“深邃之形”的报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次,我觉得俞老师更系统、更全面地阐述了他的理念,从理论到规划与设计、不同模式的推动,再到中国的实践,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应用。这真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其次,俞老师是我们北京林业大学的校友。他1984年本科毕业,今年恰逢2024年,也就是40周年。所以选择在今年来母校做报告,意义非凡。

据我了解,俞老师家乡的白沙溪在前年被列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白沙溪的三十六堰是非常了不起的水利工程成就。从白沙溪,再到在北京林业大学受到风景园林及植物方面的学习,以及植物生理、林学、水保,最后到生态系统……俞老师实际上是一个理论体系非常全面的学者。但我认为最核心的是,他将这些理论应用到了规划和设计领域,并完成了很多实验性项目。这很不容易,让我印象深刻。

今天在现场有很多来自林学、水土保持学、风景园林学等领域的专家,我们将进一步围绕俞老师提出的话题进行探讨。国家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方面有明确的导向,特别强调解决生态问题以建设美丽中国。这需要我们建立完善的国土生态体系,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城镇村的地理空间格局,并综合运用各项工程措施等。接下来各位专家老师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但也不限于此。

张宇清:

今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夜晚,我要感谢贾院长将水保、林学和园林三个学院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聆听如此精彩的演讲。大家热烈的掌声已经充分说明了一切。

我之所以感到特别高兴,是因为园林、林学和水保专业从底层逻辑来看,都在做着同一件事——建设美丽中国。前两天,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出台了一个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文件,所以我认为今天的报告非常及时,特别棒!

我和大家的心情可能是一样的,在今晚深受启发。第一,俞老师的演讲验证了我一直坚信的观点——科学既严谨又充满浪漫艺术气息;第二,我体会到尽管科学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缓慢,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智慧引导政府和社会。

刚才俞老师提到了海绵城市、生态安全空间等许多概念,包括桑基鱼塘、复合农林、缓冲带等,我都非常熟悉。作为一个学水保的人,我经常关注园林方面的事务。早些年我就知道俞老师在沈阳建过一个项目,就是在沈阳建筑大学的校园中的稻田设计;2017年,我注意到他家的生态墙设计,等等。这些实践与我们水保相关的理念如水土保持生态化、景观化,以及绿色减灾,“一脉相承”。

俞老师在家庭尺度、城市尺度、国家尺度等不同空间尺度上都做过很多工作,但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人口非常密集,因此也有很多特殊的问题。现在很多地方都在砸硬质堤岸,但有些河道如我们学校旁边的小月河仍然保持着原貌,没有进行“自然化”的改造。由此我想提一个问题:如何基于中国的现实情况,引导政府和民众的决策,在大都市实现真正的近自然治理?我想这条路还很漫长。俞老师现在提出了“海绵星球”的理念,对于像海绵北京市这样的尺度,您有没有考虑过什么呢?谢谢。

贾黎明:

实际上,俞老师今天提出的命题非常宏大,就是基于自然整体地解决问题。我们最初邀请俞老师时,特别想请他给城市森林建设提供指导。近年来,国家对城市森林建设非常重视。2016年,总书记提出了林业的四个着力方向,其中第三个是着力城市森林建设。2023年,在北京义务植树活动中再次提到了全域森林城市的建设。因此,城市森林建设已成为林学领域的一个新兴方向,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我刚刚看到,全国已有220多个森林城市,这已经不仅仅是北京的事了。

北京市一直在推动NbS,这都是在俞老师的理念和其他学者的近自然理念基础上做得进一步拓展。在这里,我想列举一个实践案例——北京市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项目:首先是树种选择,呼吁种植乡土树种,要求景观和抗逆性的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乡土树种也要具有低致敏性和天然更新的特点。林分结构则要求选择暖温带地区的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树混交林,以地带性的森林植被群落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设计提出了蓝绿交织的生态系统构建,包括小微湿地等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建造的本杰士堆、“昆虫宾馆”、人工鸟巢等,既考虑到了人类的舒适性,也为植物和动物提供了舒适的生存环境。最后,设计考虑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提出了沃土工程,通过将园林绿化剩余物粉碎还林,为贫瘠的土地提供了养分,构建了复层异林混交的森林生态系统。

我所分享的这些案例,呼应了俞老师的报告,也希望俞老师能对北京城市森林建设提出一些建议,看看还有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

王向荣:

我曾多次听过俞老师的演讲,但今天这场长达一个小时四十多分钟的报告却是第一次听。以往的报告大多在各种论坛上,报告人的时间有限,长的也只有四十分钟,短的可能仅有半小时甚至二十分钟。所以今天俞老师报告的内容非常丰富,也很精彩。

我认为世界上许多优秀设计师的成长,都受到了童年生活环境的影响,因为童年的经历带给了一个人最初对世界的印象,这种单纯、真实、朴素的观察方式对于认识世界、激发想象至关重要。俞老师的报告就是从童年生活的环境开始讲起的,我想这会给在做的同学不少启发。

俞老师在不同的学校求学,接触到的课程和人员都会不同,我们从他的讲座中看到,他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付诸实践,将其运用于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之中,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因此,我从俞老师的报告中得出的体会是,如果在坐的很多人是同学的话,那么俞老师的学习、研究和实践经历对于大家的成长来说都是可以借鉴的。

大自然本身没有错,人们对土地的贪婪和不合理的利用才带来了各种生态、社会和环境问题。我们在利用土地、享用土地为人类带来各种利益的同时,应该保持和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只有这样才能让自然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但这并不容易,不过我从俞老师的报告和分享的案例中看到,这种平衡是可以实现的。

时间有限,就不多说了,感谢大家。

田  园:

我第一次听俞老师报告,是他刚从哈佛大学回来不久谈论麦克哈格的“科学空间决策系统”,印象特别深。今天的报告中,俞老师从对土地饱含的情感出发,超越学科,集合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最后付诸实践,“师法自然”。俞老师将设计与生态融为一体,提炼了基于自然的九大可复制模式,并有效地解决了问题,跨域了学科和时空,甚至跨越了东西方文化。

提问者1:

俞老师您好,我之前参加过您主讲的几场讲座。第一次是在赵立新记者就“圆明园防渗之争”进行采访时,最近一次则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组织的NbS培训中。

根据您的PPT内容,我有两个问题想向您请教。首先,您刚才提到的商业楼盘,由于不需要管网系统,其建成成本可能会比其他类型的楼盘低15%~20%。那么相同价位的NbS楼盘,与其他楼盘相比,其运营维护成本是否会更高?另外,您提到的生态河流建设,与常见的河道硬化项目相比,其成本是否会更高?综上所述,我想了解您所从事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您提到的棕地修复问题。据我了解,云南曲靖的铬渣案源于一家化工企业将危险废物铬渣倾倒在河边,铬遇水会转化为六价铬,而六价铬具有剧毒性。洪水期间,六价铬随水流入下游,导致十几头牲畜死亡,周边居民患癌风险增加。我注意到您的棕地修复项目,特别是滨海湿地项目,旨在通过自然解决棕地问题。我想了解此类项目是否会导致重金属污染土壤流入,以及您是如何防止或预防这种区域性土壤污染转化为流域性污染的可能性。感谢您的解答!

提问者2:

俞老师您好,我对您的生态公寓项目非常感兴趣,想询问一下舒适度的问题。我知道生态公寓采用的生态墙设计,在夏天可能会非常凉爽,但是在北京这样的地方,冬天可能会面临防风保暖的问题。您在项目设计阶段是否考虑到了这一点?在实践过程中是否遇到了相关问题?

提问者3:

俞老师您好,我曾参加过您的多场讲座,以前您主要讲的是关于美、蓝、绿等方面的内容,今天在您的讲座中,我更多地听到了有关土壤治理方面的内容,我感到非常高兴。在中国,水和大气等生态治理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并且可以直观看到这种“美”。然而,土壤作为大地母亲所孕育的基础,可能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问题需要加以治理。因此,我想了解土壤治理的学术方向及未来发展趋势,土壤可能是未来最大的隐患,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解决这个问题。

俞孔坚: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想说恰恰相反,NbS更为经济实惠。因为自然本身能够提供免费的服务,并且不会老化、可以自我更新。关于维护成本,如果使用管道排水,像北京这样半年几乎没有雨水的城市,维护成本会非常高昂。因为在少雨的情况下,每个地下管网都会堵塞,如果不定期清理这个系统很容易陷入瘫痪。相比之下,如果采用自然系统,这些问题都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基本上不需要进行高额的维护。

世界范围内已经开始有人在进行基于NbS的生态工程与常规灰色基础设施工程的经济与效益比较研究,有可以参考的相关报告,这些报告涵盖了建造成本问题,其中防洪的海绵建设和维护成本可达到常规灰色工程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更重要的是,这些方法还能带来综合的生态效益。因此,NbS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为什么目前执行起来困难呢?这涉及到一系列问题。

首先,正如刚才田园老师所说,NbS尚缺乏模式化和标准化,导致一些施工队、工程公司和设计师不知道如何下手,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计算方法。因此,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过几天我会给IUCN举办的全球培训班授课,探讨这个问题,您可能也了解到这个项目,NbS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一个行动,欧盟和联合国正在积极推动,中国自然资源部也加入其中。

更何况现在所谓的绿色技术、工程技术的改进都无法完全解决碳排放问题,何以控制全球气温上升在1.5°C以内。今天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消息称,2023年的气温已经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夏季平均温度上升了1.8°C。这意味着即使我们所有用以减少碳排放的人工技术已经达到极致,都仍无法完全解决问题。因此,NbS包括水土保持、林业、农业、园林和城市森林等,可以解决全球至少30%的碳减排问题。我们也需要立即采取行动来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一系列灾害问题。

针对可能会比水污染问题更加严重的中国土壤污染问题,目前很多数据还没有公布,暂时是未知的。土壤污染包括很多类型,而我们的农田污染已经扩散到了最偏远的地区,土壤板结、重金属污染等。农药和化肥的超量使用是主要原因。土壤治理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NbS是必由之路。

在上海后滩公园,我在设计后曾专门进行科学观察,研究证明NbS对重金属、土壤本身以及其它盐碱地确有改善作用,也可以看到芦苇等植物具有吸收和降解重金属的能力。所以采取NbS来清除污染,十分重要且有效。

另外,我也想谈一下张院长刚刚提到的北京海绵城市的建设,包括小月河。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政府从最高领导人到国务院再到北京市政府,对此理念已经有了深刻的认知。早在二十多年前,我曾与北京大学李迪华老师等一些环保人士一起捍卫清河,反对进行水泥化,以及捍卫圆明园遗产的真实性,不要进行防渗工程。那时我们被点名批评“制造麻烦”。但是现在大家是否发现,清河又在进行改造了,这次是砸掉了水泥护堤。当时我曾预言:“20年后你们一定会后悔”。果然如此,20年后的今天,部分清河及我家门口的圆明园退水河已经恢复成了自然的河道。

我们看到的这种进步,是因为决策者和管理者开始意识到并做出相关改变。但问题是,专业人士是否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知识和能力,这就是能力建设的问题。尽管风景园林的一级学科被取消了,但我们不能认为这意味着行业的萎缩。客观的问题仍然存在,我们需要一种新的专业热情、新的学科整合、新的知识体系,需要培养新型人才来解决这样综合复杂的人居环境问题。所以,学科的取消并不意味着客观问题的消失。我刚刚提到的美丽中国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有待在座的各位去解决。水保、环保、林业、风景园林等专业需要系统的整合,美丽中国建设的每一寸土地都需要设计、规划、工程和解决方案。我不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个专业会萎缩”的说法,难道这项工作就此结束了吗?请大家放心,我们还有更多工作要做。确切地说不是任务减少了,而是更重要、更伟大的任务需要我们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来适应时代的需要。

田  园:

我认为今天的场景非常难得,俞老师的学术生涯包括北京林业大学、哈佛大学、北京大学,而今天各个学院都在场,涵盖了林学院、水土保持学院、园林学院(原来的园林系和风景园林系)。因此,今天俞老师所讲的关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主题,应该成为这几个专业、这几个学院共同构思的一个学术标准体系。这个构想有望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从学术层面到政策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郑  曦:

风景园林全面转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培养体系,大家更加聚焦于实践中的问题。只有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我们才能更好地提出方案、进行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从而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

俞老师刚才也提到了,北京林业大学在这方面拥有最大的优势,包括城镇、村庄和人居环境的完整体系,涉及山水、林地、田野、湖泊、草地和沙漠等各种要素。国土空间实际上就是这些要素的一体化。同时,北林拥有水保、林学和园林等多个专业领域的全面发展,我们都在共同追求一个目标,即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建设美丽中国。在这个大战略需求和时代要求下,我们发现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然后找到最佳方案,并完成建设。

最后,我想起了俞老师刚毕业时画的雄鹰和留言,十分传神。您现在仍然保持着那样的感觉。我们要继续勇往直前,充满壮志凌云。我的圆桌主持到此结束,感谢各位!

图片

贾黎明:

非常好!我认为圆桌讨论进展顺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们未来的合作还将继续,前景一片光明!

图片

点击查看俞孔坚北林演讲全文:城市森林与生态修复的中国模式



编辑 | 周舟,王慧娴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打赏
  • 给Ta打个赏

0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