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湿地植物扛过大旱湿地功能未受损失
百年大旱之中,作为控制污染物入滇池的最后一道截污屏障,一块块滇池湿地中植物逆旱顽强生长,生物多样性逐渐丰富。专家称:这道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环湖生态防线已经抵御住大旱的袭击,湿地功能未受损失。
水塘干涸了,土地龟裂了,禾苗枯死了,滇池水位也下降了……百年大旱无情地摧残着红土高原。滇池边的湿地又将会怎样?旱情初现时,有关部门及专家都在关注滇池边的湿地,那一道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环湖生态防线牵动人心。“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滇池湿地已经抵御住大旱的袭击。”昨天,记者从滇池湿地勃勃的生机以及有关专家那里得到了令人欣喜的答案。
看过太多干得快冒烟的土地,迟迟不能栽种的苗木,进入滇池湿地前,心里没底,湿地会不会干涸,水草会不会大面积死亡?这也是市民的疑问。从草海东风坝,顺着高海公路,到晋宁,再到呈贡。天气闷热,火辣的阳光烤得人皮肤发痛,干燥高温的地面让人一分钟也不想多呆。而沿途的湿地却是另一番景象:茂密的水草随风摇曳,鸟儿不时发出几声鸣叫,坐在树下纳凉的人悠闲地聊着天、久旱之后的湿地依然生机盎然。
据市滇管局介绍,滇池湿地具有重要而又独特的环境功能,是控制入滇污染物的最后一道截污屏障,对于逐步恢复滇池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湖滨生物多样性恢复至关重要。虽然干旱使滇池水位有所下降,但由于加强了日常管护和监测,滇池边的湿地并未出现干旱情况,湿地植物总体生长良好。今后,还将进一步保护、恢复滇池湿地,在滇池沿岸构筑起一道绿色屏障。
滇池湿地植物逆旱顽强生长,湿地鸟类的生存又面临哪些考验呢?据市鸟协王紫江教授介绍,生活在滇池湿地的水禽大多属于冬候鸟,现在基本上都飞走了。从它们停留昆明的时间、种类和种群数量上看,与往年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可以说,干旱对它们影响不大。目前,在滇池周边湿地停留的多是夏候鸟,从目前的观察来看,这些夏候鸟的饮水、食物是没有问题的,它们在滇池湿地的生活环境没有因旱灾而发生改变。
昆明植物研究所李恒教授刚从晋宁白鱼河口湿地考察回来,她说,湿地的植物生长得很好,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与其他鱼类、两栖爬行类、鸟类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逐渐丰富。这样的湿地本身具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就算水再往滇池退,水草枯死,也没关系,湿地水草多是一年生的,只要雨季一来,就会重新生长起来,关键是能保住湿地的功能就行。
“湿地最怕人为破坏。”李恒担心地说,在滇池以外的湖泊已经发现,干旱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后,有的村民又在原来的湿地上种上庄稼,构建建筑物,这就彻底破坏了湖泊湿地的功能。那么,作为普通市民,怎样才能保护好滇池湿地呢?李恒说,到湿地游玩时,不要人为地将污水倒进湿地,把垃圾扔进湿地,也不要把一些吃水草的鱼、龟或其他有害生物放到湿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