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宁波改善人居环境的主要做法

admin 2004-08-26 来源:景观中国网
  跳出“三江口”,建设新城区。拉开框架、建设新城,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聚集生产要素、扩展城市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迅速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途径。国务院对《宁波市城市总
  跳出“三江口”,建设新城区。拉开框架、建设新城,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聚集生产要素、扩展城市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迅速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途径。国务院对《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明确要求,宁波中心城市要积极构筑由三个片区组成的组团式框架,坚持三片相向发展战略。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城市东扩”的战略构想。实施“东扩”工程,有利于促进城市与经济协调发展、功能分区布局更加合理、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有利于加快旧城改造,改善老城区的生态环境。几年来,我市相继建设了以世纪大道等为代表的东扩骨架道路和以通途路等为代表的加强片区联系的交通枢纽。到2003年底,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21平方公里,扩大了99%(与1998年底数据对比,下同),城市化率超过55%。其中,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10平方公里,扩大72%。   做好“水”文章,打造“绿”宁波。塑造江南水乡特色。“三江六塘河,一湖居中央”,很凝练地概括了宁波的城市水体结构。为进一步彰显我市江南水乡风韵,一是美化三江六岸,目前,“三江六岸”工程已建在建总长度近15公里,绿化面积达75万平方米,保留历史古建筑20余幢,开发历史文化街区一个,总计投资达30亿元;二是净化内河,对55条内河进行了整治,总投资超过7亿元,形成了“天蓝、岸绿、花香、水清”的优美景色。   打造绿色宁波。注重点、线、块、环相结合,大力构建城市绿地系统。城市道路绿带与沿河、沿江绿带构成了不可或缺的城市绿色走廊;城市外环首尾呼应,城市绿环框架初步形成;具有10余个功能分区占地34公顷的日湖,具有野味、趣味、富有文化气息的白云庄公园等为城市增添了多片绿肺,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好去处。居住区及周边环境的庭院化、广场化、绿地化等景观的配套建设,为营造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最佳人居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至2003年底,全市人均公共绿地达到9.29平方米,其中中心城达到10.56平方米,分别增加76%和119%。   实施双整治,推进五改造。集中整治城市进出口和街景。城市主要道路及形象道路增添了绿化,整修了建筑物立面和有关设施,凸显了灯光装饰,并建成了一批小型城市广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2001年,对市中心一块占地20万平方米的旧城集中改造,拆除19万平方米旧房,一次性搬迁了3400多户居民和企业,修建集休闲、娱乐、饮食、购物为一体的天一广场,建筑面积达23万平方米,既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更提升了城市形象,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稳步推进老小区整治。至2003年底,我市中心城(老三区)整治老小区34个,面积343万平方米,90%实施了物业管理,10%实施了平安小区管理,基本达到了“管道通畅、道路平整、绿化美观、色调一致、顶层不漏水、管理物业化”。小区变亮了,环境变美了,房产也升值了,居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不仅文明素质得到提高,还激发了“我爱我家”的热情,不少人自觉地看护公共草坪、巡查、打扫卫生。   积极开展危旧房、低洼地和非成套房改造。近5年来,改造危房84幢,有力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改造非成套房150万平方米,使3万多户居民受益;基本完成低洼积水地段改造,惠及7600多户居民。   加快推进一户一表、屋顶水箱改造。治理由老的屋顶水箱所带来的自来水“二次污染”成效显著。至2003年底,一户一表改造已完成近70%,屋顶水箱改造完成70%。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切实提高“住”的水平。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环境,不仅要“居者有其屋”,更要“居者优其屋”。我市以解决低收入家庭、特殊困难家庭住房困难和拆迁户安置为重点,形成了以商品住房为主、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城市住房保障框架,较好地满足了各种层次群众的不同需求。2003年,宁波中心城区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7.1平方米。   适时推出普通(限价)商品住房。为实现增加房源、调整结构、平抑房价,在坚持“市场化运作、适当调节”原则基础上,我们提出限价普通商品房建设模式:实行土地以招投标形式出让,按普通商品房建设模式实施开发建设,但政府限定(在土地招投标时)住房建设标准、销售价格及销售对象,主要销售对象为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中心城区推出约700亩土地,住房销售价格控制在3000元/m2左右。   大力建设经济适用房。我市经济适用房主要用作拆迁直接安置和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至2003年底,我市市区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达到42万平方米,在缓解市场房源、平抑房价、调整市场结构、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面实施住房帮困。推行廉租房制度,为无购房能力的家庭提供基本的生存空间。截至2003年共有2920户家庭享受了廉租住房及租金减免;出台低收入住房制度,对低收入、具有一定购房能力且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低于12m2的家庭,安排专门住房予以解决。截至2003年底,中心城区已安排低收入住房454套,销售价格为2250元/m2,并可实行现住房置换。   优化路网交通,努力增强“行”的能力。着力构建城市交通网络。建设城市外环线可以有效解决车辆入城难问题,并能尽量减少过境车入城造成的交通压力,而改造干道、建设支路则与居民的日常出行密切相关。按照“沟通环线,顺畅枢纽,纵横相连,集疏成网”的思路,我市集中建设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了以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主枢纽为特征的交通体系。到2003年底,全市城市道路总里程突破1880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14.6平方米,分别上升99%和22%,其中,中心城市道路达到957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3.0平方米,分别提高57%和32%。   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大力发展公交不仅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也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按照“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原则,我市已在一些重点路段设置公交专用道,并通过财政补贴、政策倾斜、技术支持等多种措施,促进了营运车辆稳定增长、线路不断扩充延长。2003年,万人拥有公交19.58标台,客运总量近2.7亿人次。   促进污染治理,推进燃气供水建设。提高垃圾污水处理能力。垃圾中转站等设施建设、布局日趋合理;日处理能力1000吨的枫林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市在垃圾处理方面朝着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城区大多数道路实行18小时保洁,近150所公厕免费开放;全市新建、改建项目均采用雨、污分流形式排放,污水管网、泵站系统日益完善。2003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3.46%,中心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近60万吨。   大力防治工业污染。结合全市工业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了位于城区的“腾笼换业”进程。如江北铁路专用线完成搬迁,消灭了原有的噪音、粉尘污染,江东化工区搬迁工程正在逐步推进,城市污染企业的搬迁出城为人居环境创优打下良好基础。在全市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关停“十五小”污染企业的专项行动,消除了城乡一大批污染点源。开展了环境保护“一控达标”工作,先后对全市1951家污染企业进行了限期治理,其中关停了230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全市污染企业基本做到了达标排放。   加快城市燃气、供水建设。燃气、自来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至2003年底,城市燃气普及率达100%;供水能力达94万吨/日,基本消除了低压缺水现象。   经过不懈努力,我市创建工作得到国家和兄弟城市的肯定,先后获得了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房地产业管理先进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和荣获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