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中国成了国际建筑试验场?

admin 2009-06-09 来源:景观中国网
前天在学院的餐厅吃饭,门口有免费的《纽约时报》和《美国新闻》可以取阅,一般教授们都会在课间吃点东西,看看报纸。我随手翻阅,看见《美国新闻》上有篇文章,报导诺尔曼.福斯特设计的北京第三号航站全部竣工的消息,这样,北京机场的运客数量可以上升到4000万人次,进入国际最大的机场行列。美国有大约六个机场的吞吐量是6000万人次的,因此文章上说,首都机场还要再加一个更大的航站楼,以达到国际水准,云云。   我上个月去北京,着陆的时候看见那个庞大

 

      前天在学院的餐厅吃饭,门口有免费的《纽约时报》和《美国新闻》可以取阅,一般教授们都会在课间吃点东西,看看报纸。我随手翻阅,看见《美国新闻》上有篇文章,报导诺尔曼.福斯特设计的北京第三号航站全部竣工的消息,这样,北京机场的运客数量可以上升到4000万人次,进入国际最大的机场行列。美国有大约六个机场的吞吐量是6000万人次的,因此文章上说,首都机场还要再加一个更大的航站楼,以达到国际水准,云云。 

  我上个月去北京,着陆的时候看见那个庞大的三号航站,实在很气派,比北京建筑设计院自己弄的那个第二号航站楼好得太多了。这篇报导说:到明年八月份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的时候,届时北京将出现六十个新的大型建筑,包括库哈斯的中央电视台大楼,“鸟巢”,“水立方”,安德鲁“国家大剧院”那个蛋,等等。文章说:中国现在已经成了全世界的建筑试验场了。

     说中国成了国际建筑试验场,我感觉有点心酸,全球的设计,为什么不在自己国内试验成功了,再拿来推广,而非要把一个历史深厚、文化积淀丰富的中国,特别是一个千年古都北京拿来做试验呢?

  1990年代开始的时候,国际建筑进入到一个有点混沌的时期。1970、80年代曾经喧嚣一时的后现代主义已经被逐渐扬弃,国际建筑朝哪个方向走?大家都不十分清晰,各种探索都出现了。比较清晰的方向我看有比较纯粹的现代主义的复兴,在西方有人称之为“新现代主义”,好像理查德.迈耶( Richard Meier)的洛杉矶保罗.盖蒂博物馆( Paul Getty Center),有勒.科布西耶的感觉,但是进一步精致化,给那些对包豪斯以来的现代主义依然有依恋情感的人以新的希望和信心,因而有人甚至称之为“新包豪斯主义”;解构主义也是一个探索方向,佛兰克.盖利( Frank Gehry)先在西班牙北部一个乏味的工业小城毕堡完成了他的古根汉姆博物馆建筑,随意性、破碎感给那些看惯了规整建筑的人一种耳目为之一新的感觉,因此一时成为热潮,继而建成了西雅图的音乐中心、洛杉矶的迪斯尼音乐中心,几年之后,也好像有点审美疲劳了;而扎拉.哈迪特比较阳刚硬朗的解构手法,更容易营造,也更具有普及能力,这些人,其实是把建筑当雕塑来做,城市公共建筑具有雕塑性,自然就成为地标,市政部门喜欢,但是如果把这个风格演绎到住宅和商业楼宇,造价高不用说,功能也难以保证,因此是很有限度的发展;高科技派流行已经二十多年,诺尔曼.福斯特、理查德.罗杰斯都因为贡献大,荣膺女皇册封为爵士了,除了造价高以外,这派风格的延伸性还是比较好的。从宏观情况来看,这几派都是探索中的流派,外国有少许有些公共项目,一般都是在一个更大的尺度中建造,比如佛兰克.盖利的洛杉矶的迪斯尼音乐中心,四周无其他建筑,很突兀的放在那里,就好像是亨利.摩尔的雕塑一样,怎么怪也不为过。

  开放以来,中国建筑量成百倍的增加,使得中国突然成为最大的建筑营造国,而又没有一种对自己建筑发展走向的信心,绝大部分人都没有考虑过这个民族的建筑未来应该是什么基调的,什么是中国现代化的建筑。加上行政部门因政绩炫耀要求而主张兴建庞大的地标性建筑,项目多,没有约束要求,因此中国就突然成了国际建筑界的试验场。

  全世界的建筑师都设法进入中国这个巨大的建筑试验场,既然是试验,就肯定有失败的时候。国家大剧院肯定是失败的例子,而一般人在出现了这种情况的时候就兴师问罪外国设计师无能或无良,其实,他设计成什么样子是他个人的选择,而实施不实施他的设计却是我们政府的决定啊。所以说,根本问题不在于外国建筑师,而在于我们自己在开发上缺乏自信、缺乏耐心、缺乏常识、行政干预建筑和规划的制度,如此下去,最后受累的是自己,祖宗留下的城市文化荡然无存,留下一堆或者成功、或者不成功的建筑物,受益的是国际建筑界,得到一个试验场,成功的在国际推广,不成功的永远不用。

  在建筑理论界,法国的保罗·安德鲁的“巨蛋”基本已经被国际建筑界清洗出局了,永远不会有在另外的地方出现这样建筑的可能性;诺尔曼.福斯特的北京新机场已经得到首肯,他一定会在世界其他地方赢得其他机场的设计项目的;荷兰建筑设计师雷姆·库哈斯的中央电视台大楼还没有封顶,国际建筑界还在观望;总部设在纽约的建筑公司SOM公司在上海设计的金茂大厦得到国际建筑界的一致好评,这个公司此后在中国已经接到了30多个工程;深圳单体投资最大的建筑--会展中心,建筑设计是德国GMP公司负责的,国际建筑界反映不错,这个公司肯定会有其他项目接踵而至,而美国李名仪·廷丘勒建筑师事务设计的市民中心,虚张声势,功能缺缺,诟病颇多,估计日后在外国不可能出现同类建筑了。

  深圳虽然有福田区那样炫耀的大体量建筑,但是凭心而论,有些开发商还是小心翼翼的,并且会找到合适项目的设计师执笔。万科的大梅沙总部大楼是美国的斯提芬.霍尔( Steven Hall)设计的,像个总部;东部华侨城请了理查德.迈耶设计了几栋住宅,也很迈耶,实在。这都是很值得称颂的好事。找对了人,做了好产品,对城市的文脉延续有贡献。

  我心里常常在想,我们自己的建筑师什么时候能够从目前给数量淹没的状态中伸出头来,冷静思考,找寻一条自己的建筑之路。我总是窃想:未来中国的建筑,应该是纯粹现代主义加上某些民族的感觉的,而不是目前这种西方试验性的产品。这个愿望能不能实现,目前还很难说,就算有希望实现,看来还要等一阵子啦!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