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李嘉诚拆了香港最后一片城中村

admin 2016-06-02 来源:景观中国网
现时,香港市区的城市更新由市区重建局(Urban Renewal Authority,简称市建局或URA)负责,开展项目有楼宇复修、保育活化以及重建发展。

  现时,香港市区的城市更新由市区重建局(Urban Renewal Authority,简称市建局或URA)负责,开展项目有楼宇复修、保育活化以及重建发展。

  保育活化指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与再生,也就是留存“体量、立面风格、部分原件”三大要素,其余根据需要重建并租出。这些历史建筑因为不敷使用,通常由原有业主交给政府,政府再通过“活化伙伴计划”,将运营权让渡给非盈利文化机构或小部分注重文化形态的公司。之后,政府会拨款翻新建筑,投入使用后政府收取租金(对非盈利文化机构尤为低廉)。这种方式用完好的文化记忆(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无法再生的母体记忆)来提升空间价值(令鄙俗者望而却步的图像),并对抗大一统形势下的身份消解、文化侵略,正在世界不同城市复制并成为士绅化地区的标配,包括上海。高强度开发带来的土地收益与翻新的高成本叠加之下,保育活化便更显得是一项政府“相忍为民”的长期策略了,至少与开发商的意愿相左。

  而重建发展更多秉持拆与建的旧套路,大部分现代建筑本就对记忆免疫、少有人会珍惜;大部分旧村落内人又实在过着不适的生活,没有人会为了遵循不带光环的传统而放弃过“美好生活”的机会,衙前围村的村民也不例外。

  围村,指由石墙包围的传统村落,用以防御邻近仇敌、盗寇和猛兽,常见于岭南,尤以香港新界为甚,住在村落里的多是一个家族。与客家土楼一样,多是逃避北中国异族政权屠杀的汉人士族所建,恐惧方能造就了强大的内聚力。衙前围村位于九龙半岛的黄大仙区,以陈、吴、李三姓为主,南宋时成型,元朝(1352年)时立村,定名为“衙前村”,多个世纪以来以捕渔为业。满清海禁令实施时村庄被弃,直至1724年,居民在原址重建家园。

  在官方的描述中,衙前村作为市区唯一剩下的围村(其余皆位于新界)、九龙除侯王庙外唯一“前港英时代”的遗存,“过去二十年间不断遭私人业主拆卸,面目全非。剩余的原建筑物破旧失修,卫生设施不完善,村民生活环境质素欠佳,非法占用官地的情况亦日益严重。”故此,“市建局将透过该重建项目改善村民生活”。

  的确,围村是一种传统,它却是流亡者的传统,一种太陈旧、亡佚于光晖熠熠的“中国”叙事与“西方”叙事之外的传统。在官方陈述中,“把它重建成为旧貌一般似乎意义不大”,但由于“社会对衙前围村保育问题的关注,市建局会尽最大的努力,于重建同时尽量保存有保育价值的剩余的原建筑。”有保育价值的建筑,即村内三项文物——门楼、门楼上方的「庆有余」石匾和天后庙——迎合外来游客的猎奇品味。三项文物构成原有中轴线,新加入的公园除了为消失的古村留下些文字、意象的记述外,更是为新的住宅物业提供“风景宜人”的卖点。

  自1982年起,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就对这片多年来未被重建的村庄感到兴趣,逐一收购村屋,并将已收购的村屋一一拆毁,留下许多块小型空地以铁皮包围。2001年8月,黄大仙区议会以保留古迹为由强烈反对重建,虽遭驳回,但由于抵抗力量始终存在,政府与开发商皆有所忌惮,重建计划悬而不决。几十年的博弈期间,留守村民已不愿花费进行房屋修葺了。至2007年10月2日,香港政府正式颁布重建计划时,近七成的村屋由长实拥有,其余由政府和居民拥有。按照重建计划,衙前围村的4637平方米地块上,将会建起总面积34778平方米的两栋住宅楼,提供750套住宅单位,1400平方米的公共休憩空间。

  依照城寨公园的旧例,“衙前围村公园”最终将成为香港“旅游振兴经济”体制下的一环。2009年底,时任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曾表示,启德将建立香港又一历史风貌区(文物径),覆盖龙津桥、宋王台、飞行总会、九龙寨城及衙前围道等等。以下为衙前围村地块项目最新的总平面图、规划图与效果图。

  图片来源:香港市区重建局、《大公报》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