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座园林看古城500年风云
作为吴中第一名园,拙政园不仅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蕴、精妙的造园艺术成为苏州众多园林中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还因其持续纷繁的历史变迁,成为数百年间古城苏州风云变幻的见证。自明清以来,在这座雅致清丽的园子里,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扣人心弦的场景。
几度奢华几度没落,500年换了30多位园主约在明正德四年(1509年),官场失意的御史王献臣回到家乡苏州隐居,在元代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为“拙政园”。
拙政园的“出世”看似王献臣个人的偶然行为,实则与苏州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密切相关。据史料记载,时值明代中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之后,经济再度出现繁荣,但有鉴于对明初以来政治上党狱株连的恐惧,以及对文化上程朱理学的厌倦,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不思仕进、专事享乐的“有闲阶层”。他们将绝大部分精力,用在对衣食生活的追求,加上吴地山水秀丽、物产丰富,苏州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园林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不仅“吴中豪富,竞以湖石筑峙奇峰隐洞,凿峭嵌空为绝妙”,就是“闾阎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
拙政园自面世之日起,如苏州文史专家张学群所说,“由于园大、宅大,位处城东北要冲,原系清旷之区”,屡屡“为权贵名流所瞩目”,也因此,在历次朝代更迭中,拙政园始终处于风口浪尖。所谓“王侯第宅皆新主”,500年间拙政园更换了30多位园主,平均十多年就换一位,尤其清代至解放的300多年间,变动最为频繁。
清兵入苏,拙政园的命运发生了巨变。顺治五年(1648)左右,大学士海宁陈之遴以两千金廉价购得拙政园,其妻徐灿在园中居住有年,这位清初著名的女词人由此留下了拙政园诗词集。但好景不长,康熙元年(1662年),拙政园没为官产,被圈封为宁海将军府,这也是拙政园由私家宅园走向官府驻地、公共场所的开始。
此后,王府、相府、驸马府、将军第、八旗奉直会馆、部队驻地、高等学府,在动荡的政局中,拙政园门前的招牌旗号不停变幻。吴三桂之婿王永宁,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同治年间的江苏巡抚李鸿章、张之万,辛亥革命伊始时的江苏都督程德全,抗战时期的伪江苏省省长陈则民都看中了拙政园。时疫医院、戒烟所、区公所都曾是拙政园的别名。
拙政园曾经极尽奢华。据载,王永宁时大兴土木,又常在园内举行盛宴,时人有“素娥几队出银屏”、“十斛珍珠满地倾”之句,忠王府也是“琼楼玉宇,曲栏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而遭遇时难,拙政园亦不能自保。至抗战爆发前夕,一代名园已衰落至“狐鼠穿屋,藓苔蔽路”的境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冬,日本侵略军飞机几度轰炸苏州,远香堂受震破损,南轩被焚毁,园内亭阁倾圮,枯苇败荷,荒秽不堪。
直到苏州解放,拙政园再度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1951年11月,拙政园划归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管理,文管部门立即修缮,延请专家名匠,规划整治,按原样修复,1952年11月6日,整修后的拙政园中部和西部正式开放,成为普通百姓休闲游玩的去处。
“别有洞天”连起中西花园,300余年拙政园“分身”数处
1978年4月,时任英国保守党领袖的撒切尔夫人来苏州访问,游览拙政园,在经过“别有洞天”时,留下了经典的瞬间。深邃的月洞门,仿佛一条时空隧道,连接起东西方的友谊,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而这个特别幽深的门洞,还见证了拙政园分分合合的历史。穿越“别有洞天”,就从拙政园的中花园进入了西花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两个园子曾经各有其主,园主分别砌起了一道界墙。1952年,拙政园修复完工时,力求恢复名园本来面貌,中部与西部补园合二为一,才有了这个进深超过1.2米的砖细圆洞门。
其实,拙政园建园500年的历史中,有约330年都是园分数处。第一次一分为二是在明崇祯四年(1631年),已然成为荒地的园东部十余亩地为侍郎王心一购得。从此300余年东部花园一直独立在外。50年后,即康熙二十二年(1683)以后,拙政园渐散为民居,由王皋闻、顾璧斗两富室分得。又是半个世纪过去,园子在乾隆初年明确分为中部的“复园”和西部的“书园”两部分,至此,原来浑然一体的拙政园,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个园林。
100多年以后,即咸丰十年(1860年)六月二日,太平军进驻苏州,忠王李秀成以拙政园并东面的潘爱轩宅、西面的汪硕甫宅合建忠王府时,西园、中园才合而为一。东园的回归又等了整整100年。1954年,市园林管理处在拙政园东花园重筑围墙,逐步浚池叠石,植树莳花,并于1959年下半年起,又对东花园进行大规模修建,新建了大门、芙蓉榭、涵青亭、秫香馆等,1960年9月完工。至此,拙政园中、西、东三部方得以统一,组成完整的拙政园。
历代园主精心修治,500年沧桑铸就名园魅力
正是由于历经沧桑变幻,方成就了拙政园“吴中第一名园”的独特魅力。“首先得益于文徵明的图画之功”,拙政园管理处办公室副主任张婕说,尽管历经500年,但有了文徵明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所绘的“拙政园三十一图景”,中部花园的景致至今依然保存了明代旷远明瑟的园林风貌。当时他所绘的景点有多处名称保留至今,例如小沧浪、倚玉轩、小飞虹、待霜亭、嘉实亭等。与现今实景不同的是,当时的画面疏朗而开阔,没有什么精美密集的建筑,如“小飞虹”,在图上只是一座曲桥,现在为廊桥,但红栏卧波的形态保留了下来,拙政园的当家花卉荷花更是在多幅图中都可以看到。
拙政园历代园主对园子也是屡有贡献。其中,清代江苏巡抚张之万在得到拙政园后,精心经营,多次修治,当时以水为主、景色自然的格局基本保持至今。光绪年间的吴县富商张履谦与其孙张紫东有一件功劳无人能及,其所建卅六鸳鸯馆精致绮丽,特别是建筑的顶层结构为“卷棚顶”,音响效果很好,因此昆曲前辈俞振飞常随父“曲圣”俞粟庐来此园游憩度曲,古典园林与昆曲两项世界遗产曾在此珠联璧合,堪称佳话。后来,张紫东更发起成立了昆曲传习所。
而拙政园真正重生是解放以后,用苏州市世界遗产保护办公室工作人员沈亮的话说,新主人即人民政府使拙政园得到了空前的保护。拙政园东花园的修复开放是在1959年8月到1960年9月期间,沈亮记得,当时国家经济情况已经不太好,即便如此,苏州园林的修复仍然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1959年春,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中共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来苏州视察期间,在听取市长李芸华关于古典园林修复维护情况的汇报后,当即决定拨款支持苏州园林的修建工作。正是由于这一举措,在国务院于1961年8月4日首次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4个园林中,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榜上有名,与皇家园林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全国四大名园。近40年间,拙政园更成为各国政要来访必到的园林。
如今,跻身世界遗产的拙政园,其保护范围已从园林内的草木山池,扩展到了园子外的历史街区,拙政园也从“吴中名园”成为每年吸引上百万海内外宾客的“文化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