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第一门”成广州标志性景观
岭南第一门、沿线密布的5个公园、宽达180米的绿带、南北侧各设有有轨电车……昨日发布的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以下简称“中轴线南段地区”)城市设计深化成果“亮点多多”,据悉,该地区将建设成为具有岭南特色的行政中心,并为广大市民提供绿色、休闲的旅游好去处,所有建筑都遵循在绿荫道和水体附近规划低层建筑的城市设计理念,住宅开发密度不超过30%。
第一第二使馆区均在其中
在昨日的举行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叶浩军介绍,此次城市设计的工作范围分为两个层次:整体城市设计范围:在城市设计竞赛16.14平方公里范围的基础上纳入万亩果园等地区,北起珠江前航道和黄埔涌,南至珠江后航道,西起广州大道,珠江后航道沿岸地区西起丫髻沙大桥,东至海珠岛东岸,总面积40.26平方公里。轴线总长度为6.4公里。核心区规划范围:包括行政办公区、第二领事馆区、海珠区雨洪调蓄湖、南海心沙等。
城市设计以“岭南特色,花城绿轴”为主题,整合文脉、生态和人性三个要素,融入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征。
地区规划具体包括以下五个功能片区:旅游观光区、区域行政区、生态休闲区、滨水居住区、科技创意区。
市政府等机构是否会搬入该区域呢?叶浩军表示“这不是由规划局决定的。”
彰显岭南文化 5个公园互通
中轴线在行政办公区、滨水居住区等功能区均充分考虑岭南特色的建筑设计,体现“绿色中轴”概念。中轴线南段地区规划范围内共有历史文化建筑58处,其中整体城市设计范围内有4处市级文物单位,小洲村有2处,这些历史文化遗迹集明代、清代及近代的文明于一身,突出体现了岭南民俗历史文化。城市设计不仅对赤岗塔、卫氏大宗祠、李福林庄园、广州界碑、小洲村等历史文化遗迹划定范围进行保护和控制,还将对潘鹤雕塑公园、珠江电影制片厂等一部分近现代建筑进行保护或保护式改造。
新城市南中轴线是一个倒“T”字形绿轴,其核心区强调自由开敞的“园”的概念,从而与北中轴线共同组成“山、城、水、园”的空间序列,沿南中轴设计绿色开放空间,其绿带宽度为180米。
中轴线南段地区分布有规模各异的生态绿地公园,从北往南主要为:中轴绿地公园、海珠湖公园、万亩果园、体育公园和滨江公园等5个公园,上述公园公共空间以水元素和步行道系统贯穿始终,所有公共空间均向公众开放,并设置娱乐、游览、教育和体育锻炼等功能。
规划两条轨电车线
城市设计的综合交通系统以公共交通为基本点。共规划有地铁3、8、11、12、20号线以及广佛线共6条轨道线,10个轨道站点,轨道站点800米的覆盖率达到72%。规划了两条有轨电车线,分为东行线和西行线,值得一提的是,有轨电车与珠江新城“无人驾驶地下大巴”(旅客自动输送系统)有接驳点,将整条城市中轴线串联了起来。有轨电车系统总长16公里,行经观光塔、海珠湖、岭南门和南海心沙岛,共27个站,在轨道站附近规划自行车停放场地,方便市民自行车换乘。
另外,沿珠江前后航道共规划8条水上巴士线和2条从新客港~番禺莲花山、南沙客运港的水上快线。
住宅开发密度不超过30%
城市设计方案中所有地块遵守商业建筑覆盖率不超过40%、住宅开发密度不超过30%的惯例。所有建筑都遵循在绿荫道和水体附近规划低层建筑的城市设计理念,对建筑高度、建筑体量和开发强度进行了综合考量,努力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据介绍,目前区域建筑高度分区已制定,10米区为生态、轴线区域;10—24米为领事馆区;25—50米为绿色生态公园以及中轴线两边;50—100米为居住区域以及一些标志物。可与肯定的是,目前区域内最高的还是610米高的观光塔,而记者从模型中看到,一座约为300米(约80层)的高楼树立在近珠江后航道的滨水休闲区,据悉,这栋商用楼将成为3条地铁线的交汇处。
焦点:
岭南第一门:尚未有具体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城市设计规划在中轴线南端、海珠湖公园南侧设计岭南第一门。作为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的南大门及岭南文化之门,“岭南第一门”配套有酒店、旅游观光、体育活动场、餐饮、纪念品销售和地下停车场等功能,成为新中轴线南段地区的标志性景观节点。而据叶浩军介绍,目前未有具体的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