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看设计   /  景观  /  正文

中关村众享荟生境花园景观设计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一院

景观中国 2022-04-11
原创
  • 项目名称:
    中关村众享荟生境花园
  • 项目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西南部
  • 项目规模:
    450平米
  • 实施主体:
    中关村街道办事处
  • 设计公司:
  • 施工单位:
    北京街景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 建成时间:
    2021
  • 所获奖项:
    获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针对众享荟小花园场地面积小、改造和养护经费有限的问题,街道秉承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城市微更新理念,在业内专家和街道责任规划师的指导下,依托公益组织,发动志愿者,通过二十多次的志愿活动,将这片满是建筑垃圾的场地打造成一个低成本、低维护、可持续的社区小微生态示范基地。



中关村众享荟(中关村村史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西南部,面积约450平米,由史馆建筑和生境花园两部分组成,周边有丰富的社区、学校、绿地、商业等资源。双榆树中心小学就紧挨着项目地,因小学活动场地十分有限,中关村街道意在借助这个项目,为双榆树中心小学乃至周边社区提供一处可供活动的公共空间。


9.jpg


项目地属于双榆树西里锅炉房的供热用地,之前一直被违法建设占据。2020年6月,中关村街道将该处违建拆除后,受 “留白增绿”政策利好,启动了中关村众享荟生境花园项目建设工作,通过绿化的方式修复生态、改善城市社区生物多样性和人居环境。


▼改造前

 


▼改造后

  




社区花园共建6步骤


Step 1 土地经营物业方、社区政府等多方协调后,获得空地并拆除违建、收拾场地

Step 2 在设计师的指导下,与居民共同完成制定方案、确定原则

Step 3 志愿者团队在活动执行团队的安排和指导下,参与完成了14项共建任务,包括花池修砌、道路铺设、花草种植等基础项目,厚土栽培、蚯蚓塔及昆虫屋制作等生态过程,以及土壤覆盖、植物整理等后期完善工程。


▼ 铺设园路/厚土堆肥

1.jpg 2.jpg


▼制作蚯蚓塔/种植草花

3.jpg 4.jpg


▼搭建昆虫屋/锯横梁

5.jpg 6.jpg


▼砌花池/铺设五感路

7.jpg 8.jpg


▼铺设汀步/厚土堆肥

9.jpg 10.jpg



Step 4 为了保障场地的可持续运营,除了场地自身的生长演替外,还将它作为承载一系列活动的载体。通过引入线上探索小工具、组建小小志愿者团队、共同策划组织展览、引入更多来自高校或其他科研团队的智慧力量,小花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引入自然教育线下课程及线上工具

13.jpg 14.jpg


▼培育志愿者及儿童参与队伍/创建智库并开办讲座

 


Step 5 静待植物演替,等待成为动植物的栖息之地。


▼夜间行走的小刺猬/ 自发生长的野花

17.jpg 18.jpg


▼柑橘凤蝶/珠颈斑鸠

 


▼2020年秋/冬
21.jpg 22.jpg


▼2021年春/夏

23.jpg 24.jpg


Step 6 周而复始,继续为生境花园添砖加瓦,静待更多的故事上演……


▼为爬藤植物拉线  / 制作堆肥箱

 




建造低成本可持续生态景观


面临项目场地面积较小、改造经费有限等问题,项目采用了居民参与共建的城市微更新理念,通过低成本、低技术、可持续的方式打造能够在低维护的前提下不断进行自我演替的生态景观。

规划设计团队以经济节约为原则,对建筑垃圾(拆违钢管、梁柱结构)、植物垃圾(木屑、枯叶)等进行了再利用,在花园简单的结构框架中融入了节水花园、雨水花园、朴门永续、昆虫屋等生态理念,通过种植设计、土壤修复和雨洪管理实现社区花园的可持续发展:所选植物多为抗性较强的多年生宿根花卉,在保证花园全年景致的同时可以露地越冬;加入厨余垃圾、植物垃圾进行厚土堆肥后的土壤,加之蚯蚓塔中蚯蚓的附加作用,可以保证土壤肥力;雨洪管理则是通过连接屋顶的小型雨水花园和节水花园实现的。


▼ 空间分布图

27.jpg

28.jpg



提高动植物生物多样性


植物多样性

生境花园采用新自然主义生态种植方式,将草本植物拟自然化的形式组合种植。2020年9月种植了26种草花,所选植物多为抗性较强的多年生宿根花卉,既能保证花园全年景致,又可以露地越冬;2021年春天种植了攀援植物凌霄和五叶地锦;2021年秋天又补种了10种蜜源植物和适鸟植物,加之原有的香椿、槐树、元宝枫三种乔木,小花园形成了有机且稳定发展的群落式花园景观。8个小微花园种植的植物,或能够吸引相应的动物。它们共同营造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5米*5米样方定植平面图:北京林业大学科研团队每月观测,收集植株和花期生长演替数据

29.jpg


▼植物种类配置

未标题-1.jpg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之下,新自然主义生态种植以其可持续且低维护的特性,逐步在世界范围内替代传统种植形式,成为城市景观种植设计的一个主流趋势。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在这种新型的景观形式里得到了充分体现,拟自然式的群落种植设计形式能实现自我调节,并有助于实现中长期的生态服务功能。


 

  



动物多样性

丰富的植物种类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也相继来到这里,为自己寻觅一处城市中的自然家园。中关村众享荟生境花园内已观测到刺猬、珠颈斑鸠、蚂蚱、柑橘凤蝶等多种动物、鸟类和昆虫。


▼已观测到的动物

未标题-2.jpg 


微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不仅包括动植物多样性,还包括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遍布各个角落,影响人类健康与植物生长,是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其中,土壤微生物是微生物的“宝库”,是土壤——植物生态系统的基石。


▼土壤微生物与植物的互作关系

34.jpg


众享荟生境花园原始土壤中含有大量建筑垃圾,土壤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破坏,人工草花群落的种植会给土壤生态带来怎样的变化呢?2020年9月,中关村街道邀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袁涛、高健洲团队对此展开了专题研究。观测数据显示,经过一年时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效提升,细菌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其中Shannon指数由6.67增加到7.24,Simpson指数由214.22增加到388.29。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拟杆菌门与疣微菌门细菌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建植初期提高近一倍;土壤总氮含量逐渐增加,达到244.99mg/kg,增幅达440%。这两者为植物的健康生长提供不可或缺的养分,同时也是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土壤、土壤微生物与植物三者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人工草花群落对于城市中受人类干扰严重的土壤生态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提升与理化性质的改善也会反过来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形成更美的社区植物景观。




多方共建


在小花园的建设过程中,中关村街道既是发起者,也是倡导者,更是决策者。街道充分发挥责任规划师的作用,为小花园的设计建造提供专业咨询建议,同时着力引导各种社会力量深度融入并深入参与,努力形成政府、责师、专家学者、公益组织、志愿团队有机结合、互为支撑、彼此互动的“多元化”合作模式。


▼多方共建

35.jpg


中关村街道立足辖区高校、院所、企业云集,人才众多的区域特点,从2020年开始定期举办中关村众享荟国际人才沙龙,邀请城市更新、社区营造、民生改善、文化教育等领域知名专家作为街道的智库志愿者,探讨街道各项工作、共谋街区发展未来。


▼专家指导

 640 (20).jpg


在众享荟生境花园建设过程中,把志愿服务项目作为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开展了“绿色生活创建暨绿色文明实践系列活动”,活动分为手作社区花园、绿色生活创建、绿色文明实践三大板块,涉及自然景观系统、水系统、能源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垃圾管理系统五个主题,环保志愿者自己动手持续更新。


▼志愿者服务

 


通过二十多场活动,从无到有共同打造出“12+N”的休闲体验设施:“12”包括节水花园、雨水花园、可食花园、健康花园、昆虫屋、蚯蚓塔、堆肥箱、五感路、木桩休息区、砾石区、昆虫复眼、边界景墙等一系列有趣好玩的空间,“N”则是指让社区儿童参与其中的无限种可能。通过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众享荟生境花园不仅成为了众多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家园,更成为了百姓身边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生动的实践课堂。

双减政策出台后,双榆树中心小学将众享荟生境花园作为学生们的劳动实践基地,开展课后服务。每周四下午的课后三点半,双榆树中心小学“种植社团”的30余名同学会来到小花园,修建花木、采集种子、观察生物、制作积肥箱······这种由心而发的体验让每一个孩子拥有更多的成就感、获得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劳动实践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既增加了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又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更提升了小生态公民的责任感。


 


项目总结


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小花园从贫瘠走向生机勃勃,从灰色变得多姿多彩,成为了60多种动植物成长的家园,土壤生态得到明显修复,土壤微生物显著增加。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袁涛、高健洲团队一直在对小花园进行“人工草本花卉群落是否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城市土壤生态有积极作用”的研究;双榆树中心小学“种植社团”的同学们每周四下午会来到小花园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部的志愿者会定期对小花园进行维护。


640 (1).png 


除此以外,中关村街道还经常在这里举办读书会、科普讲座、志愿活动、环保市集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将众享荟生境花园打造成一间开放的博物教室,促进公众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培养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2021年9月,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BD COP15)的非政府组织平行论坛上,“中关村众享荟生境花园”案例荣获“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作为联合国生态环境领域的重要会议,COP15全面总结了国际社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经验,谋划未来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蓝图,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


▼颁奖现场及证书

 




致谢


在立项之初,得到了北京大学李迪华教授“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设计”的理论支持;申请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每年支持公益设计的名额,专业一院城市更新工作室用设计图纸呈现了预想的图景;邀请公益组织——北京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开展前期调研并提供智力支持。

在建设过程中,詹姆斯.希契莫夫设计与管理公司&新自然主义 (北京) 景观设计有限公司的杭烨博士和她的团队为小花园提出了生态种植建议;衡水丰草争茂花木有限公司支持了小花园中的所有苗木;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为手作社区花园提供了专业指导和讲解,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让志愿者们在付出志愿劳动的同时,更收获了生态文明的创新理论。

2021年街道协助北京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争取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小额资助计划(GEF SGP)基金的支持,在众享荟生境花园开展为期两年(2021-2023年)的物候记录,观测城市社区生物多样性和社区局部微环境的修复改造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探索公众参与城市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行路径。

活动开展以来陆续邀请了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景观学院博士后、亚洲项目负责人杭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专业一院城市更新研究室主任刘琴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博士生导师许立言和代理院长李迪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硕士生导师高健洲、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心副主任李海龙、博旅文化创始人郑洋、常青藤研究所所长林岳等数位专家学者参与沙龙活动,为小花园的建设建言献策、添砖加瓦。



项目信息

设计机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专业一院城市更新工作室

项目面积:450平米

项目地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西南部

前期调研、提供智力支持:北京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海淀区中关村街道责任规划师: 史育玉

施工:北京街景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理论支持:北京大学李迪华副教授

生物种植指导:詹姆斯.希契莫夫设计与管理公司、新自然主义 (北京) 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生物栖息地指导:耘野工作室

苗木支持:衡水丰草争茂花木有限公司

项目生物监测:北京林业大学高健洲老师、袁涛老师和赵雨辰同学

活动策划执行:北京营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标识及展示:北京导先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设计师王宁、悟空

线上导览小程序:北京斜杠田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博物活动和物种识别:博旅文化NatureCulture

艺术活动指导:冇Mao 原创生活实验室

花园营造:十一学校Step Into教育公益社团学生、人民大学附中学生

所获荣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0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