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疗愈计划:新烟火主义视角下北京宣南寺庙空间规划设计 | 廖丹妍
-
项目名称:寺庙疗愈计划——新烟火主义视角下北京宣南寺庙空间规划设计
-
项目地点:北京
-
所获奖项:2022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优秀作品
优秀作品信息
作品题目:寺庙疗愈计划——新烟火主义视角下北京宣南寺庙空间规划设计
参赛作者:廖丹妍
指导教师:徐桐
毕业院校:北京林业大学
摘 要
本次规划设计以宣南片区传统寺庙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挖掘其历史上的公共职能,及其服务于当下居民生活的潜力,结合新烟火主义理念,关注片区在地性与主客关系,对以椿树-大栅栏街区为具体范围的寺庙空间进行公共利用设计。本设计以“疗愈”为核心概念,通过对片区内寺庙公共空间历史特质、现状问题与发展潜力进行调查与诊断,对寺庙进行空间疗愈,进而以其所承载的公共活动疗愈新社群。
详细设计阶段,将寺庙空间生产的客体运行机制与主体耦合方式作为设计内核。本设计积极将社区公众参与的考量纳入寺庙从选点、建设到运营的全过程,体现本方案的落地实践可行性。
▲老北京庙会的盛况(图片来源网络)
切入点
回归最开始的问题:寺庙是公共空间吗?答案很明显:是的!
其实寺庙是各历史阶段居民的重要公共活动空间。寺庙由最初的祭祀功能发展出商业、娱乐功能至今。如今在存量更新与老城保护的背景下,寺庙空间受到多方面影响,但仍有保护更新价值和发展为老城重要公共空间的潜力。寺庙作为北京宣南世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历史上宣南片区内的重要公共空间。
▲北京七大庙会分析与椿树-大栅栏寺庙公共活动历史切片
研究概况
本次研究就位于北京核心区的宣南片区展开,并对于其东北角的椿树-大栅栏街区进行详细规划设计,该地块面积230.7公顷,周边资源丰富,也在不同层面的上位规划中,受到多方指导。
宣南地区历史悠久,其发展始于辽代,在明清时期发展达到鼎盛。如今地块内寺庙尚有许多问题,发展潜力亟待挖掘。
▲区位分析与周边环境分析
▲宣南片区历史沿革
寺庙特征分析
首先从宏观层面对宣南片区进行分析,可知超过半数的寺庙都以一进与两进院落为主,而在立面上以一层高为主。
▲寺庙的平面与立面特征分析
鸟瞰整个片区,总结寺庙与街区模式的变化、寺庙的密度变化与现存寺庙的空间分布情况。值得关注的是本次研究所涉宣南片区321处有记载的寺庙空间中,现存的127处寺庙也大多集中分布在椿树-大栅栏街区。
▲与寺庙关联的街区模式变化
▲宣南地区寺庙密度变化分析
▲宣南地区寺庙现状分析
因而进一步分析中观层面椿树-大栅栏街区的寺庙情况,可知地块内的118处寺庙,以佛道教为主,主要建造于明清时期,大多寺庙保有建筑实体,有一定影响力。
▲椿树-大栅栏街区寺庙基本情况分析
其中仅有1处寺庙保持宗教性质,其余寺庙在解放后或文革后改变宗教祭祀功能。在寺庙保护程度上,有1个市级文保单位:正乙祠,5个区级文保单位。椿树-大栅栏街区内对于寺庙建筑的保护力度较低。
▲寺庙现状用途与保护力度分析
寺庙与街巷和景观都有所关联,其中有19条街巷以寺庙命名,多处寺庙关联景观。
▲寺庙与景观关系分析
在对人群的分析中可知,椿树-大栅栏街区的人群内主要由居民与游客构成,但现阶段规划者所实行的措施,仍未完全满足两者的需求,如图中深红色所示。而在对于人群活动的分析中可进一步得知,寺庙与人群生活的互动性很高。
总结以上分析,结合寺庙空间物质环境的四种病态分析,可知片区内有三个重点问题:居民老龄化,包括寺庙在内的街区空间对于游客的吸引力较小与增长的本地游客之间的矛盾,以及业态失衡的问题。进一步得到对于街区的SWOT分析。
▲三类综合分析
概念与基础规划
整合上文的分析结果,提出了本次设计的两个关键词:“新烟火主义”与“疗愈”。
区别于传统烟火主义,“新烟火主义”街区,需要深度挖掘并关联街区的历史、特质和本地生活,商业空间的设计考量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综合需求,聚焦地缘性、生活化和仪式感,这样才会慢慢聚集人气,形成自发生长的活力街区,让人产生归属感。
而疗愈需求的切入在于从古至今,寺庙对人们的身心治愈过程,着眼于当下涵盖多群体的负面情绪增加问题,疗愈型业态的出现适时地契合了这部分人的需要的局面。
▲新烟火主义解析
进而梳理出整个规划设计研究的逻辑框架。
▲研究框架
在设计前,根据已有研究与椿树-大栅栏街区传统寺庙空间现状特征,制定寺庙空间价值与发展潜力评估标准体系,对片区内的寺庙进行评分分级。
▲寺庙空间价值与发展潜力评估标准体系
评估后形成高中低三档寺庙空间,可根据不同的空间尺度实施不同程度的空间保护与更新。
▲三档寺庙空间利用指引
又将分值与老城区老人步行3分钟舒适距离100米相乘,计算寺庙的空间影响力,以此为标准指导后期的小红线划定与整体规划。
▲潜力寺庙空间触动范围
策略与规划设计
首先是地缘性策略指导内容
综合前期分析,结合用地功能和其他遗迹分析,形成片区的规划总结构图:“一轴两环一核六心”的分层结构。
▲基础要素更新分析与规划图
第二部分是对于服务设施进行的三项专项规划,以保障疗愈设施规划为例,其分析了在历史时期与现状中寺庙与片区的医疗卫生设施情况,在红线范围内规划5类保障疗愈设施共26处;其中在寺庙中植入的保障疗愈业态有5处,其中1处寺庙恢复为原来用途。
而对于余下的调养疗愈设施与补益疗愈设施,也在古今层面进行了不同的分析,科学地在寺庙及其周围院落,植入新设施,或重启寺庙原服务用途。
▲三类疗愈设施前期古今分析与未来规划
综合以上专项规划,形成了新增服务设施规划与综合用地功能规划,构造了主客共享的新格局。, 而在交通更新中,对于不同的现状交通要素进行分析,形成了动态交通规划、静态交通规划,比如规划了共享停车场与3条胡同便民摆渡车路线;在景观规划中,对于现状中的景观与寺庙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一轴三环的景观游览规划,并以不同的景观策略指导轴线与节点的设计。
在系统更新规划中,则以点针灸、线输液和全调养的手法,对于不同分值的寺庙,不同的街巷空间与片区分类实行实体空间的更新。
▲系统更新规划手段
▲总平面图
第二板块是生活化策略指导内容
第一个手法是疗愈业态的置入,五类业态包括减压型、养生型、休闲型、释放型与惊喜型业态,根据寺庙的分值与规模进行置入,服务不同受众。
▲疗愈业态的置入示意(厂甸-仁威观-吕祖祠节点)
第二个手法是虚拟运行塑造,分为居民、游客两种模式,采用游线+节点的形式塑造可视化活动场所结构,供下一步使用提供基础服务。
第三个手法是疗愈多元社群。新社群由居民、游客与使用者构成,充分调动对于寺庙空间的利用,做到多角度长期运营寺庙社区。新社群在享受社区服务的同时,反哺社区。
第四个手法为空间预制预约,以龙王庙片区更新为例,展现了从前期选点到中期建设再到后期运营,特征的不同。又以地藏庵-南丰园为例,展现了对于绿色空间与邻里活动中心的设计。
▲空间预制预约示意(龙王庙片区)
第三板块是仪式感策略指导内容
第一个手法是智能捕捉疗愈,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对寺庙空间实时疗愈;第二个手法是周期策划活动,保证可视可持续的寺庙活动运营,节事周期有每日、每周、每年三类,具有不同性质,面向不同受众群体。第三个手法为投资持续造血,通过多方参与,持续对寺庙空间进行造血激活。
▲周期活动策划
▲仪式感策略内容
结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老北京的故事层层叠加在寺庙残破的红漆与长草的屋檐上,透过宣南片区的寺庙空间,可以看到充满烟火气息的温暖生活。
本设计旨在挖掘传统寺庙空间历史上承担的公共职能、及服务于当下居民生活中的文化、社会潜力。制定了以新烟火主义理念为基础, “疗愈”为概念的椿树-大栅栏片区的更新设计规划,积极将社区公众参与的考量纳入传统寺庙空间从选点、建设到运营的全过程,提升公共服务力度,疗愈新社群,带动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鸟瞰图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