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LA先锋奖:飘动的绿色哈达
-
项目名称:飘动的绿色哈达
-
项目地点:四川省色达县
-
设计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所获奖项:2018LA先锋奖研究创新奖
参赛作者:李沛桃 李赫 郭昱琢 王炜今
指导老师:王葆华
所在学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作品介绍:
此次设计作品《飘动的绿色哈达》主要有三个出发点:第一,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必要的干预促成大自然形成良性循环的引导,对藏传佛教文化圣地的保护当然也包括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修复;第二,在设计中我们从自然、人、社会三个层面对基地进行了改进措施的分析,并就每一点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第三,我们的设计重点不在于将基地改造的多么现代化和完美,而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人的方法巧妙解决当地的问题才是我们想要追求的“利益”最大化,我们通过一系列小的改造,将点变多,数量变大从而连点成线再变面,目的是希望最终形成良性的绿色空间。
本次设计围绕四川省色达县境内的喇荣五明佛学院进行分析,将对基地的尊重和保护放在我们设计的第一位,并由此将当地的突出问题总结成这三个方面,通过几个具体措施从局部反映整体,具体对当地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多发问题进行了控制;针对僧人现有住房条件过差,冬季学习和修行无法继续的问题对其住房进行了改善;从五明佛学院这个社会群体角度来说,对其的修复和改造的方向出发,通过对其生活空间的点状绿化的形成,并利用当地僧人日常修行的活动作为绿化传播的媒介,长年累月逐步扩大绿化面积,从而改善当地绿色植被锐减的问题。形成一条连接僧人与自然的“绿色哈达”。
▲项目总平面图、图例及指北针
▲基地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地处青藏高原与横断山脉交界处,高海拔条件对整修整个学院施工带来困难,亟待寻找更加适应性的解决方案。
▲项目思想来源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延伸
▲项目中大、中、小三重尺度干预的设计框架
▲土方平衡方法改建土地
▲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缓解办法——生态石笼、住宅区坡度改良策略
▲生态石笼效果图
▲建筑冬季蓄热以及热量转化方法
▲僧人生活场所干预策略
▲整体鸟瞰图
详细说明:
1设计背景
本次设计的主要用地位于喇荣五明佛学院内,经过前期结合资料调研分析,该地为修行者的生活范围,其中没有大的集散空间,原有建筑密集,火灾隐患大;没有块状种植,且原有树种单一,护坡固土能力差。整个基地范围可活动性大,可塑性强,但地形限制较大。近年来,随时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修行者慕名而来,佛学院境内的建筑越来越密集,私搭乱建现象十分严重。故从尊重修行的角度,僧人们的生活环境过差,因为烟尘、飞沙导致的呼吸道慢性病和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导致的突发性伤亡都在无形中打断了僧人的修行活动;同时僧人们除了学习向佛外,在日常生活归属感低。
2 设计概念阐释
2.1思路来源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了五种,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该理论与此次设计的概念不谋而合,将修行者的日常行为与理论相结合,主要从“尊重”的层次,由浅入深的分析修行者的行为方式与生活习惯,从景观的角度为僧人的生活提供帮助,从而减轻不必要的困扰对清修的叨扰。
从修行者角度出发,提取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观点,将设计重心放在对“尊重”的理解上,将尊重分为个人、场地和自然三个角度。
(1)尊重个人
尊重个人即为使个人权利得到保障,通过对个人住户的周边小范围的改造,使僧人的起居日常化,改善之前艰苦的修行条件。
(2)尊重场所
尊重场地即为在不改变大的地理环境的同时,对场地初始性和习惯性功能进行保留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使其更能方便僧人的生活和学习。
(3)尊重自然
尊重自然既是前提又是改建的目的,保护当地原有的高原生态资源,又要通过一定景观干预的手段阻止无序的人为活动对自然的破坏,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相对和谐状态。
2.2主要设想提出
通过对场地的分析和对问题的总结,此次设计希望可以通过小尺度和中尺度的两种干预手段达到设想的预期并对长期的干预做出展望。
(1) 增加小范围绿化面积改善单人住所使用功能。
(2) 整合绿色空间形成绿色斑块,设置公共景观空间。
(3) 扩大绿色斑块面积和数量,对周边草甸及树林起到促进共生作用,从基地衍伸至整个佛学院,对其尝试进行干预性规划。
版权声明:本文由作者于景观中国网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景观中国网立场。如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注明“文章来源:景观中国网”。如有侵权,请与发布者或我们联系。
投稿邮箱:contact@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