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洪山区先建村环境更新设计| 高文婷 张婷 赵明明,华中农业大学
-
项目名称:城市的软木“CELL”:武汉市洪山区先建村环境更新设计
-
项目地点:武汉
获奖作品信息
作品题目:城市的软木“CELL”——武汉市洪山区先建村环境更新设计
参赛作者:高文婷 张婷 赵明明
指导教师:秦仁强
毕业院校:华中农业大学
方案从宏观到微观,对规划、建筑、景观、使用人群、产业业态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模式化、典型性空间的设计策略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描述非常生动。但乡村设计要尽量多的考虑村落的自然生长脉络,网格化的空间格局,是否会破化了乡村肌理,如何更有机的实现乡村更新可做进一步的思考。
——2021LA先锋奖评审人评语 / 吴钢 ,维思平建筑设计 董事长,创始主设计师
较为全面系统地讲述了乡村的景观结构及设计(规划)操作方式。
——2021LA先锋奖评审人评语 / 司敏劼,未来乡土设计工作室 主持设计师
从选题、分析、解决方案及表达的综合完成度较优。
——2021LA先锋奖评审人评语 / 罗志航 ,美国SYNC 设计总监
© 高文婷 张婷 赵明明
© 高文婷 张婷 赵明明
项目简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向外扩张,城市与乡村的边界开始呈现出无序的滞后发展状态,逐步远离公众的视野。如同一个软木塞,阻碍城市的生长进程,形成了一种面临经济、生产、生态、交通等多方面挑战的特殊区域——城乡交错带。
如何破除“软木塞”,实现新细胞(cell)的表达与生长,是本次设计重点思考的问题。我们在追溯场地发展脉络后,从生命的“起源——发展——衰落——更新”过程出发,集中于讨论场地的更新动力问题,重新连接破碎的场地肌理。展示了“自然环境——农业聚落——人居环境”在时间与空间范围的动态变化,旨在打造一个面向未来不断发展的新式城乡集合体。
先建村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部,是一个以渔业、林果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村,自然资源丰富,生态资源好。居民自发建设的鱼菜共生系统,种植着大量的洪山菜薹,承载着场地的历史和特色。
作为武汉的城乡交错地带,先建村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影响发生区域割裂。但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传统的乡村相较却极具其特殊之处,既与城市化的生活模式相通,又保持了农业生产的原生状态。
详细说明:
▼基址分析与问题梳理© 高文婷 张婷 赵明明
经过现状分析与问题总结,我们发现,似乎全然的城市化与传统的村庄结构都无法成为合理的改造方向。如何构建一个具有动态生长性的过渡区域,成为新的议题。
经过无数版本的讨论与修改,最终从生命的起源——细胞(cell)出发,开启了对于“生长性”的新探索。以细胞编程为概念,通过构建交通骨架与生态骨架,提升场地连通性,创造场地汲取外界营养与进行内部传输的必要条件。从生活、生产、生态多个角度对人居空间、农产空间、绿色空间等方面完成规划与改造设计,并为场地预测最佳生长方向。重整破碎的场地肌理,建立环境与环境、人与人、环境与人之间的连结与交互。
▼概念分析及框架构建© 高文婷 张婷 赵明明
重新连接破碎的场地,从交通连通性、生态连通性、城市肌理连通性、桥梁涵洞景观改造四个部分对区域连通性进行规划改造,实现场地内部与外部的连通。其次,合理利用场地优势,对农业景观规划、生态空间规划、居住社区规划、基础设施规划与道路交通规划五个方面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
▼总体规划图© 高文婷 张婷 赵明明
细胞编程将特定基因注入衰老细胞,触发细胞进行重新表达,进而分化出多功能干细胞,以此达到“更新,修复,延长有机体生存量”的目的。同样我们试图利用这一动态过程,发挥场地原本的特色资源,为场地引入丰富的精神文化、特色体验、农居生活、水上运动等综合活动场所与产业基地。
以点状空间(单体)——线状空间(连通性空间)——面状空间(组团布局)的整合,促进场地内外能量交流,为场地的更新提供源动力,使城乡交错带的动态变化与生长更新成为可能。充分展示场地的地域特色与乡土文化,提升场地记忆感,实现从“软木塞”到“动态生长性”的转变与发展。
▼人居空间分析:组团形态、空间类型与活动适应性© 高文婷 张婷 赵明明
▼绿色空间和农产空间分析:总结现状问题、优势与居民需求© 高文婷 张婷 赵明明
▼编程与设计:点状空间、线性空间、住宅单体在人居公共空间的应用
利用场地独特的水文条对生态空间进行生态湿地带、生态漫步道、生态防护带三个方面的规划与改造。
生态湿地带:北侧野芷湖沿岸、场地西南侧汤逊湖沿岸借助水体深入湖岸,两片生态湿地由河道连接,拓宽河道,沿河道两岸也规划设计为生态湿地。从北到南,形成开口朝东的“U”字型生态湿地带,沟通南北水系、保护生态环境、营造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场地景观。
生态漫步道:以供人步行深入游赏生态景观、自然水面为主。部分漫步道受水位线影响呈现弹性变化,平时露出水面供人行走,雨季则被湖水淹没。
生态防护带:沿穿过场地的城市三环线和两条铁路规划生态防护带,集中在两条铁路之间和东西两端的三环线边。隔开居民区、景观带与道路,减少道路对居民区、景观带的负面影响。
农产农旅空间以其地域性、参与性、可食性、互动性为主要改造策略。
为了更好地保留与展示地域特色,丰富种植体验活动,我们进行还了可移动式种植箱的设计。
可移动的特性使得种植箱可以组合为具有售卖功能的推车,参与从生产到加工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并进入农贸街区、流动集市等进行售卖活动。推动产业的融合与经济发展,形成集合乡土特色、生活居住、农旅体验于一体的“田园超市”。
▼编程与设计:绿色公共空间和农产农旅空间改造© 高文婷 张婷 赵明明
插入——布局结构与功能置入
对现状具体问题细化分析后,帮助生成模块化设计对问题进行多维度解决,再根据具体需求进行模块置入。最终通过编程一段基因再置入这一过程,达成修复场地自身结构缺陷及其持续健康生长的目标。
▼功能置入与空间组团布局© 高文婷 张婷 赵明明
▼功能置入与空间组团布局© 高文婷 张婷 赵明明
利用场地南侧汤逊湖的滨水空间,打造丰富的亲水运动区域,为人居空间带来更多活力,选取了水上运动码头作为居住空间改造的重点区域。设计有包括售票处、管理处等的管理区,包括卫生间、小卖部、候船休息处等的活动区,以及设有集船柱桩的码头区。对于水上运动码头进行的功能流线设计与植物种植设计,在保证充足的集散与活动空间情况下,丰富了水岸植物景观。
在雨季水位较高,水上运动较为危险时便不再接待游客,建筑形式多选用单层集装箱式住宅。这类住宅既可以充分满足场地使用需求,又具有可移动性高,维护成本低的特点。少部分建筑选用带有院落空间的单户组合住宅,为游客提供质量更高的居住体验。
▼设计效果与表达生成——水上码头、农业体验园等© 高文婷 张婷 赵明明
保留居住认同感与场所归属感才能更好地符合居民的情感需求,凸显场地记忆。为了更好的使场地的发展轴线向外延伸,吸引城市居民。在保留场地农田,鱼塘肌理的聚落格局前提下。我们针对农业景观方面进行了农业体验园的设计,尊重居民的原本生活方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与田园观光,生产体验等游赏活动相结合。
结合鱼菜共生系统与可食性景观绿地规划“生产果园”、“采摘体验园”、“景观鱼塘”等综合农业体验场地。在路线布置,场地映像,空间布局上突出其便捷性。结合乡土植物与乡土材料的搭配使用,使自然景观,农业景观,游赏景观形成有机整体,更好的提升新型农村的文化魅力。
▼农业体验园景观元素拆解与农产品种植规划© 高文婷 张婷 赵明明
建筑形态大多适应劳作农场的特色风格与保留乡村印象,采用了坡屋顶搭配木格栅围合的面材形式,与体验农场的休闲生活理念相互呼应。
笔直而富有节奏韵律的竖向构架形成简洁明快的空间氛围,在保证快速穿行的同时也为人们的活动创造了更具弹性的体验空间,增强了层与层,天空与地面的联系,人与自然的联系。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