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上海世博园滨江景观规划设计刍议

wenxin 2005-09-23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上海世博园滨江景观规划设计刍议

  2002年12月4日,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获得成功。世博园的用地进一步扩大,从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黄浦江两岸向上游的后滩方向拓展,陆上总面积达到6.68km2(图1)。在申办过程中需要对所完成的世博园方案重新进行规划设计,以期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在上海城市空间中获得最佳诠释。为此,40多家国内外规划设计机构参与了新一轮的入围规划设计竞赛。10家顶尖设计机构脱颖而出。

  黄浦江是上海城市的一种象征(图2),因此,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最终选址于黄浦江两岸。上海世博园滨江带具有自然生态、防洪、城市开敞空间和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定位,其景观规划设计必须是综合的、多目标的。比较方案的优劣时,有一条评判标准非常重要,即该方案能否根据黄浦江和世博会的特点,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滨江景观。

  为此,笔者根据上海黄浦江和世博会的特点,以“创造出富有个性的上海世博园滨江景观”为目标,围绕现状分析与规划设想,对3个方面进行思考。

1、视觉景观形象

  (1)一日两变的潮汐河。随着季节的变化,黄浦江有丰水期和枯水期,其水位也相应涨落。黄浦江和一般内河的不同之处在于,市区段离入海口很近,潮汐现象十分明显,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黄浦江江水每天有两起两落,水位差在1 m以上;另一方面,如果上游的水流量不大,江水就会在潮水的推动下往上游涌,因此,一天中约有一半时间,江水向下游流,而另一半时间潮水向上游涌。

  黄浦江公共岸线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外滩和陆家嘴滨江绿带(图3)。外滩采用直壁式防洪堤,水与岸之间的距离平时都在4 m以上,人们感受不到黄浦江的季节变化,更感受不到每天的潮汐变化(图4,图5)。从外滩东望,看到的黄浦江仅仅是浦东“超级建筑物”的前景和陪衬。陆家嘴滨江绿带防洪堤为两级台地形式,上层台地达到了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下层台地在每年高潮位时会被淹没几次。虽然这让人们有机会感受黄浦江的季节变化,但依然无法感知每天的潮汐变化(图6,图7)。

  世博园滨江景观规划设计应让人观赏和感受到黄浦江是一条一日两变的潮汐河。

  (2)宽阔的江面。上海世博园区段的黄浦江宽约250 m(图8)。从空间视觉尺度上分析,这一宽阔的江面造就了开敞型的滨水景观空间,与建筑林立的街道院落空间对比极其强烈。世博园滨江带应利用这一条件,在前往江边的步行线路中,安排一系列富于戏剧性变化的空间序列。另外,每条可通航的河流一般都分布着多元视点。黄浦江江面较宽,水上、陆上和水陆之际的视点不但变化范围大,而且视距从近到远的变化也很大,因此,规划应抓住这一特点,塑造渐变的、层次丰富、对比强烈的滨江空间景观。

  (3)川流不息的船只。黄浦江是一条通航河流,通过黄浦江的船只吨位大、密度高,江面上常常出现百舸争流的景象。虽然世博会期间,货运船只会受到一定的控制,但水上巴士、豪华邮轮将不受限制地交织于黄浦江之上。船只造就了变化的、信息丰富的景观,增加了江面景观层次。同时,穿行的船只带走了黄浦江的平静,带来了内河中较为少见的层层大浪。其它内河的平静水面上的倒影,在这里变成了波光粼粼、变幻无常的“毕加索绘画”。

  (4)两桥飞架南北。大吨位船只和上游的造船厂对跨越黄浦江的桥梁提出了净高要求,因此在世博园区段,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的桥面高达50余米。通过桥上的鸟瞰视点,可观赏到城市的肌理和水陆交融的景象。这里将成为世博会期间纵观全园的最佳视点之一(图9)。世博园规划既要利用好两桥的鸟瞰视点,统筹考虑人行和车行的视线情况,又要营造出日夜变化的桥梁景观。受到这些思考的启发,笔者认为规划可以结合过江交通设施,创造流动的高空鸟瞰视点和景观;除了标志塔外,可以多设些临时性的陆上观景塔,既增加游人俯视世博美景和浦江秀色的角度,也丰富园区立体空间构成中的“设立”变化。(5)世博园陆上景观的整体可塑性。上海世博园的规划总用地约为6.68 km2,而世博园滨江景观要求进行整体规划、整体实施,这样大规模景观规划的创造余地极大、可塑性极强。除了落实各项基本使用功能、满足各类展示空间的需要外,更应注入创新理念,营造视觉景观形象独特的空间结构、绿化环境和建筑群体。特别是在滨江景观中,完全可以创造出史无前例的景观空间形象。

2、大众行为心理

  (1)具有高密度人流环境的世博园。世博会的会期为2010年5月1日~10月31日,共计184天,预计将有8 000万人次游览世博园,也就是平均每天约有43.5万人入园。以游客平均在世博园停留半天计算,园内将出现20万人同时活动的状况,此时的人均用地约为33.4 m2。遇到开幕式、重要节庆活动等高峰时间,短期游人量还会成倍增加。所以,世博园必须满足高密度的人流环境的需求。

  世博园内各个空间的人流密度不尽相同。世博园是沿着黄浦江走向的带状用地。那么在垂直黄浦江的剖面上,从外围到江边的典型分区将是展馆建筑区、展馆外广场区、滨水公园区,相应的人流密度将是低、高和中。根据这一特点,开敞空间的布局、交通和活动场地的提供均应有的放矢,运用“令人愉悦的高密度”景观空间理论(Delightful high density)。

  (2)“快乐交流”的世博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任何新事物瞬间就能在世界范围内公之于众。所以,世博会的作用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重点已经不再是新技术的展示和传播,而是通过世博会让人们相聚,让人类进行面对面的“快乐交流”,进而促进世界文化等各方面的共荣。

  要实现“快乐交流”,就需要在世博园的景观规划中注重场所的可达性、舒适性、新奇性、变化性等。要用最佳的物质承载空间,促进“快乐交流行为和感受”的发生。既要有星罗棋布的参与性、娱乐性场所,又要有能承载大型庆典活动的核心空间和标志性景物。博览展示的基本功能也应充分与“快乐的活动”结合起来,创造“快乐世博”。

  (3)接触浦江。近现代工业文明使人与自然逐步疏远,甚至趋于对立。黄浦江作为自然的代表,见证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这种变迁。为什么老上海人熟悉黄浦江,因为他们在江上行船捕鱼,在江边取水洗衣。但时至今日,人们考虑得更多的却是防洪问题。故世博会要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就应该在规划中重新找寻人与自然的交融点。

3、生态环境绿化

  (1)保育原生湿地。上海是中国最著名的近代工业城市,因而在人们的印象中,黄浦江边应该是连绵的码头、仓库和塔吊。的确,在世博园区段的黄浦江两岸,江南造船厂和上钢三厂隔江相望,这里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但又有谁会想到,就在世博园区段的后滩还保留着原生的滨江湿地(图10)。  

  在黄浦江边创造一段生态湿地,展现自然的水陆交界景观,有着特殊的示范意义。而且,有了生态湿地,就有了微生物、鸟和虫子等生物,这不仅会带来勃勃生机,还有可能使其形成一个自然循环的微生态环境。

  在速成规划的时代,不知道有几家规划设计机构注意到了这片原生湿地。景观规划设计要在“保”的基础上,“育”生态湿地,就是要在空间上留出余地,将后滩及其周边区段的防洪岸线退后数百米。当然,考虑到世博园的土地资源珍贵,故其它展会功能不用完全退出生态湿地的范围,只需通过架空等方式,人们便可以在不影响湿地生长的情况下,走入自然(图11)。

  (2)进行绿化和建筑的多样性组合。根据世博会的功能需求,世博园将建设大量大尺度的建筑和非永久性建筑,这就为绿化和建筑的多样性组合创造了条件。世博会的交通将引入“磁悬浮”,那么在生态环境绿化上也完全可以引入“绿悬浮”概念。该概念具体指建筑“悬浮”于大面积的自然绿化之上,而且空中建筑的6个面都是绿化的载体。绿化穿插在建筑之中,立体化的绿化使得世博园的绿化量远远超过平面式的公园绿地的绿化量(图12)。世博园将绝大多数土地还给自然,人的活动叠加其上,既优化了绿化生态环境,也促进了人与自然的交融(图13)。

  利用大规模建筑的立体绿化,还可以在世博园中形成生态绿化的精神性内涵。比如从南浦大桥到卢浦大桥、后滩,世博园滨江岸线逐渐走向自然,而世博园建筑也相应变化,逐渐从地面走向绿树之上的空中,人与自然重返和谐,这预示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3)保护和净化环境。目前,黄浦江流域均为Ⅳ类、Ⅴ类和劣于Ⅴ类的水质,世博园区段的黄浦江为Ⅴ类水质。随着上海市连续实施的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上海的大气、水体和土壤等各项环境指标均得到不断提高。到世博会开幕时,世博园区段的黄浦江应能改善到Ⅳ类水质。

  世博园中使用的是黄浦江水,使用过的水须净化后再流回黄浦江。世博会期间,一方面应该展示净化水体的过程,另一方面应该在规划、建筑、设备等各方面,体现减少污染和能耗的理念。只有“绿色环保”的世博会,才能体现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日本土木协会.滨水景观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2.
[3]张庭伟,冯 晖,彭志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4]胡 玎,王 越.世博园规划应重视绿化分期实施[J].中国园林,2003,(7).

[作者简介]
刘滨谊,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科学与旅游系系主任,同济大学风景科学研究所所长。
胡 玎,男,硕士,讲师,注册城市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科学与旅游系系主任助理。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