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国家遗址考古公园规划设计 | 丁舒琦、贺肖淇、吴天昊
-
项目名称:三星堆国家遗址考古公园规划设计
-
项目地点:四川省广汉市
优秀作品信息
作品题目:三星堆国家遗址考古公园规划设计
参赛作者:丁舒琦 贺肖淇 吴天昊
指导教师:周斯翔
毕业院校:西南交通大学
摘 要
本项目设计场地为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通过前期考察和现场调研,我们了解了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现状和问题,发现公园农耕风貌特征明显且相对稳定,但景观识别度较弱。因此我们通过这些基本条件对该地的景观规划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和探讨。
我们希望在遗址公园的景观规划中,通过景观与时间的共生,延续公园的历史文脉。希望通过此次改进,使三星堆考古遗址公园这一纪念价值极高,但观赏价值一般的场地,在充分尊重并还原原始基底状态的基础上,进行有限的设计与艺术植入,以“瞬时景观”的形式,重新思考时间长河同人类文明的关系。将遗址公园景观作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从历史与未来共生的视角将遗址保护与时间属性相结合,凸显遗址公园特色。
项目选址
三星堆遗址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极大关注。三星堆遗址位于中国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南距成都40公里,东距广汉市区7公里。以《2002年三星堆遗址规划》文件为依据,三星堆遗址划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此次我们的设计主要聚焦于在重点保护区的6km²范围内。
前期分析
1.遗址公园体系研究
通过对遗址公园体系的研究,我们对三星堆在国家及成都平原遗址公园中的地位和价值有了历史和空间维度的认知。作为第一批国家遗址公园,三星堆遗址在同时期古城遗址中意义非凡,对填补中华文明演进及补缺序列重要文物、增添古代东方文明色彩、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也预示着对三星堆遗址的保护和文化价值的传承意义重大。
2.场地认知与分析
通过文献阅读和现场调研,我们进一步对场地的地形、建筑、水文、植物、农田肌理进行了分析,并利用ArcGIS、ArcSence对地形进行参数化分析,为景观视域营造和远眺点选择提供依据。
▲场地现状分析
基于对场地上述五个要素的研究,我们采用监督性分类的方式对场地进行了景观格局的分析,得出当前格局较为完整,但空间识别度较低,地面遗址文物显示度弱,且缺乏直接空间联系。
▲景观格局分析
3.三星堆文明及考古发现
我们开始进一步探索具有丰富内涵的三星堆文明,对古城功能区和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明确了重点遗址的分布点位,结合现场勘探评估遗址价值,为后期策略的针对性保护提供依据。
4.相关政策解读
最后我们对可能影响场地的上位规划进行了解读,明确了需要遵循的规划条件。
综合上述研究与分析,我们认识到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国家遗址公园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公园中显著的农耕风貌和相对稳定但识别度较弱的景观格局,是我们开展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切入点。同时经与相关单位的交流,得知三星堆考古发掘工作仍在持续开展,这要求我们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案最大程度适应文物保护需求,并具备足够的弹性。
▲三星堆文明与考古发现
概念引入
基于对场地的研究与分析,我们提出了三个主要的问题与矛盾点:
1.什么样的景观才能充分尊重场地,并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和遗址?
2.站在设计师的角度每一个立足于当下的景观设计都是主观且局限的,何种设计才能反映四千年的文化瑰宝?
3.除了三星堆文物和遗址等客观物质以外,使用者还能看到些什么?
黑川纪章曾说,要以时间的视角观察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的关系。以共生的思维解读这一观点,就是历史、当下与未来之间存在共生关系。
我们希望在三星堆遗址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中,景观与时间的共生能够促进发展文脉的传承、并持久地延续下去。
基于上述目标和愿景,我们对前面的三个问题进行了回答,希望在充分尊重并还原原始基底状态的基础上,使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不断叠加、更替甚至是消亡;为遗址的未来发展找到一个起点而非终点。或许游客会在一次偶然和自然的互动中,收获四千年前的感动与共鸣。
▲概念构建
设计策略
站在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上,通过有限的设计介入和艺术植入,以“瞬时景观”的形式,让每一个游客不只是享受从未所见的视觉盛宴,更是去思考时间长河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将遗址保护与时间属性结合,凸显三星堆遗址公园特色。
由此我们提出了坚持最小干预原则的保护策略和运用瞬时景观的展示策略。在最小干预原则前提下,针对园路布置、园路构造、城墙城壕等地表文物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瞬时景观的展示策略中,我们提出了切片式历史脉络景观呈现、“轮作式”开放管理模式和低影响景观装置的植入三个具体实施方案。
▲最小干预原则的保护策略
▲运用瞬时景观的展示策略
总体设计
根据相关规划,我们将场地划分为遗址展示区、考古预留区、服务管理区。并对园区道路系统,游览路线及相应的服务设施布点进行了重新规划。在总体规划布局上遗址公园以时光之轴为贯穿,沿轴设置六个文明切片为展示面,通过多级园路体系链接六个景观节点,最终汇聚于场地中央形成制高点。
▲空间转译
▲总平面图
节点设计
节点详细设计共涵盖了16个具体的区域及设施,包括与自然相关的太阳、树、风、河流、雨、动物的区段或装置设计;对城墙城壕、祭祀等遗址区的保护设计;以及对中央广场、次入口区段的功能性改造;以及针对三星堆特色的文化要素设计的一套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以下对部分节点进行说明与展示:
1.文明切片
在时光之轴上前进我们会看到六个长约50m的单面镜景墙,我们将其称为文明切片,象征着时光长河里人类文明的一次次闪光。它是划分各个区域的起点与终点,也作为轮作式管理的入口。单面镜的形式形成对视关系,正反两面是同三星堆文明的对话,也是人类文明的自我审视。
▲文明切片设计
2.中央广场区域
道路向中央汇聚形成集散广场,借助场地内常年的高湿度环境,六个切片发射出的光线,在中心场地上方形成光束汇聚于一点,象征伟大的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向上,照亮寰宇。
结合热气球观览方式,将游客带到制高点,俯瞰场地,产生宏观的认识与感受。
▲中央广场区域
3.枯木林
该节点灵感来源于三星堆“青铜神树”这一重要文物遗存。与金沙遗址乌木林遥相呼应,从而建立遗址之间文明的联系,在时间与空间上营造文明景观。制高点处被亚克力模块体块分割的枯树装置,既是室外展示的标本,又标志着时间在枯木上沉淀的痕迹。
▲枯木林概念生成
4.风与农耕装置
风是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而农耕是人类文明无法摆脱的形式,无论是古人还是现在的我们,或是在未来,我们始终能看到风吹麦浪的美丽。节点以5m高的风动装置重复排列,形成地景,麦田里的作物以及可降解麦秆与大型装置形成三级景观对比,让游客感受风的存在,进而认识到人类文明中农耕文化的重要性。
▲风动装置
5.陶器雨声装置
雨滋养着农耕文明的土地,陶器在所有出土文物中并不突出,普通且易碎,却反映着古蜀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当雨水击打在陶器上时,在起伏的声谱中唤起古蜀人民斑斓的生活画卷。利用声音可视化让其在晴天或是非雨季也有观赏价值。
▲陶器雨声装置
6.太阳与祭祀区域
该区域旨在让游客感受太阳在古代的重要作用,感受太阳的变化不仅仅是一天的还有四季的变化,对祭祀区内考古大棚进行了再设计,为游客提供观赏考古工作的节点。
▲太阳与祭祀区域
7.城墙城壕区域
城墙区域以自然修复为主,工程保护为辅,同时包括东城墙的断面保护和展示设计。
▲太阳与祭祀区域
8.其他节点或设施的效果展示
▲次入口区段
▲考古大棚
▲考古大棚1:100模型
▲服务管理驿站
▲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元宇宙专题研究
我们创新性地尝试在元宇宙中搭建多元平台,在ROBLOX在上创建并发布了名为《三星堆大冒险》的游戏,并构建了一个即实反馈的文物挖掘系统。玩家可以亲自体验考古,在游戏中能够进行多元化的人物塑造。由此希望建立多维的体验方式使更多关注三星堆遗址与文明的人能够感受到文明的延续与遗址公园保护的意义。
▲ROBLOX
▲游戏开发平台
▲游戏视角
心得体会
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遗址公园的项目,在设计之初就面临了一个比较大的难题:在这里不是我们想做什么,而是我们能做什么。三星堆考古发掘工作仍在持续开展,对地上地下文物的保护是一个大前提和基础。明确什么是不可动的,即明晰保护政策、清晰遗址资源分布等要求,再发掘作为设计师可以介入的场景。选择较为弹性的景观设计,也是希望能够在这样的场地有更多发挥的空间和创造性,在管理模式、设施设计上均可运用。而五维景观的营造也能更好地承载三星堆作为四千年文明遗址在时间的和空间上的厚重力量。
但“瞬时景观”的暂时性、灵活性也让我们思考某个节点或装置是否与场地原有环境的关联性不足,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景观营造方式能更加有效地体现遗址公园所属文明,反映三星堆遗址历史的演变和当时的文化要素与魅力,而不是演变为适用于所有场景的设计。这也是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需要继续思考总结、不断实践检验的。
作者
丁舒琦:西南交通大学
贺肖淇:西南交通大学
编辑 制作 | 王卿 郑海臣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