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曾忠忠(北京交通大学):从日常出发,考虑民生需求,着眼未来发展

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 2023-06-09 来源: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
原创
“2022年优秀青年设计师”采访

图片


设计师的专业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精神将成为保持竞争力和适应新时代的重要因素。


图片

曾忠忠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副教授


CLA:请简单地介绍一下您自己。

我目前就职于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专注于人居环境实践、研究与教学,在过去地十余年里,我一直深耕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专业领域。

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交融与交流中,我一直保持对专业和职业的思考。我认为广义的人居环境应突破单一的建筑体和功能性考量。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期间,我与玛格丽特 ·克劳福德(Margaret Crawford)教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她提出的“日常都市主义”(Everyday Urbanism)理念与我产生了很大共鸣,也并启发了我将研究重心从建筑设计扩展到整个人居环境。

通过多年的学习、教学和实践经验,我逐渐认识到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设计实践需要创造人民日常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图片

2023年在全国建筑学院长系主任大会发言


CLA:请详细阐述一下您的设计理念,包括您对于建筑作品的目标、价值观以及在设计中所追求的核心原则和风格。

英国作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在《建筑的七盏明灯》(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中曾写道:“没有建筑,我们照样可以生活,没有建筑,我们照样可以崇拜,但是没有建筑,我们就会失去记忆。”

我认为人居环境是一个“容器”,里面承载了大家的日常生活和记忆,而每个人的记忆又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为了打造这个“容器”,我努力挖掘每个项目的特性,并以人本主义的理念为基础进行设计,力求使每个设计更加纯粹。

我不赞成做先入为主的假设,而更愿意培养自己对设计的“饥饿感”,尝试使每个设计都变得有趣。我珍惜每一个可能实施的机会,力求将每个设计案例都打造成“好玩的”“超越原型”的作品。

1. 公众参与与日常生活

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要求,我们正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打造宜居、韧性和智慧城市。

近年城乡发展从粗放式的增量发展进入精细化的存量更新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参与多个城市更新项目,并努力倾听和了解城市中不同社群的声音和愿景,以拓宽自己对城市的认知。我更加关注真实使用者的日常需求,希望能通过公众参与式的设计来赋予城市这个有机生命体更多元的色彩、更生动的表达和更贴近的场景生态。

在与工作室合作的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南里综合整治实践和四川省乐山市大渡河牛石镇红房子项目中,我们帮助公众参与到城市规划和监管运营的日常工作中,建立起信息流动的渠道。这种设计模式的转变打破了从业人员按照清单类改造、设计的固有思考框架。

图片

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南里综合整治中的公众调研 © 张锦

图片

  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南里综合整治中公众参与设计 © 刘诗柔

图片

四川省乐山市大渡河牛石镇红房子更新项目 © 张锦

2. 数字建造与人机共治

数字技术正在深刻改变和影响人居环境的未来发展。数字建造理性和精确的特点与建筑师创意和决策能力相结合,形成了以“人机一体”为设计主体的新建造模式。

在我参与的北京交通大学林间伞亭项目中,我充分利用数字工具的智能化和精细化特点,拓宽了设计建造的维度。一方面满足了设计中对自然保护、人文需求、材料性能等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快速建造的目标。

基于此经验,我提出了“新人文主义(Neohumanism)建造”的愿景,即设计愿景以人文为基础,在方案深化中根据机器的反馈进行修改,最终实现设计与自然交融并与人进行互动的目标。

图片

北京交通大学林间伞亭  © 郝潇漫

图片

北京交通大学林间伞亭 © 任儒轩

3. 人因交互与建筑更新

最近,我正在实践如何准确、科学地描述和测量空间使用者的感受。我采用了“人—机—环境”交互系统来分析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系统分析考虑了人的生理尺度、生物力学、认知、情绪、注意力以及视听触感等心理因素,从而全面评估空间使用者的心理感受。

在北京交通大学学院院馆更新改造设计项目中,我使用Ergolab分析平台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了大量方案测试。通过从不同角度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数据进行方案调整,我在设计概念、施工建造和材料选择等方面取得了创新突破。

在该项目中,我收集并定量分析了使用者的生理数据,用以对比评估改造前后空间状态。通过尝试全新的改造建筑评估方法,引导环境空间的设计决策向着提升使用者愉悦度与满意度的方向发展。

在“人因数据”出现之前,设计师可以依靠自身经验预测空间和材料的使用性能,但这种预测并不能自证其准确性。而通过人因数据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如何构建最适宜的空间以及如何选择最佳的材料来匹配设计目标。这为我们提供了科学依据,以确保空间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和期望。

图片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馆空间改造中脑电、眼动、皮动等人因数据研究  © 达尔曼

图片

北京交通大学院馆改造空间 © 李晓光


CLA:在您职业生涯中印象最深的事情,以及您认为现在的青年设计师应该有哪些品质?

我的研究生导师李保峰老师长期从事博物馆、艺术馆等公共建筑的设计和更新改造。他的设计理念是“谦和建造”,他以谦逊、亲和的态度对待自然、公众和社会,并将这一理念融入到他的设计实践中。

这个理念对我触动很深。建筑是人类文明进程的见证者,设计应该从人出发并服务于人。我认为,青年设计师需要早日树立起对人居环境的责任感。

每个人居环境的背后都有着鲜活的个体和他们的生活。因此,我们应该立足于当前的设计,关注环境的可持续性,关注公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这样,我们才能认真履行我们作为专业人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同步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希望青年设计师能多从日常出发,考虑民生需求,着眼未来发展。让我们用真心实意的设计走进大众的内心深处,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CLA:在您看来,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特质?

我认为,建筑设计要坚持守正创新,我们可以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中西方的实践中获取灵感,并与时俱进,紧密关注时代的需求。优秀的设计师会一直在实践中淬炼前行,不断学习并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和公众的日常需求,并创造出有趣味的设计。

同时,我认为出色的设计师要擅于挖掘设计的深度和拓展设计的广度,将建造工艺和物质实体更好地融入设计过程中。他们能够充分考虑建筑的实际制作和施工过程,使之与设计理念相融合。这种综合性的思考和设计方法能够确保建筑的实施质量,并为使用者创造出更加舒适和富有艺术性的空间。

图片

北京交通大学林间伞亭的数字建造工具  © 武汉林榔木建筑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CLA:您对设计行业的未来有何展望?您认为未来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将是什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尽管人工智能在信息收集和分析方面提供了高效的工具,但设计行业强调艺术性和人文性的深度融合,注重创新和创造力。目前来看,设计师的创造力、整合能力和行业边界的拓展能力是人工智能无法完全取代的。

人工智能在设计领域的应用可以辅助设计师的决策过程,提供更多的数据和信息支持,但它无法替代设计师的独特视角和创造力。设计师的个人风格、情感表达和专业知识对于创造出独特而有价值的设计作品至关重要。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设计师将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他们将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行业边界,积极探索新的领域和跨界合作,以应对不断变化的设计需求。这种趋势将带来更多创新的跨界作品和颠覆传统的设计解决方案,推动设计行业不断向前发展。因此,设计师的专业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精神将成为保持竞争力和适应新时代的重要因素。


图片

工作室集体讨论设计项目


CLA:您对年轻设计师和在校大学生有哪些成长建议,以及是否可以推荐一些文章和书籍给他们?

我个人非常喜欢北京大学周其仁老师的《城乡中国》。同时,作为一名建筑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我推荐大家阅读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所著的《日常生活批判》《空间的生产》等相关专业书籍。

这些书籍探讨了社会学、现象学和类型学等领域的知识和观点,对于我们思考当下的城乡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启发。

我经常跟我的学生们分享四个词语——“深读、巧思、沉心、躬行”。设计有时像一场修行,我们需要反思自己,不畏前行。设计师需要不断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并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

在设计旅程的起初阶段,我们常常与他人竞争,但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会发现更多时候是在与自己竞争,比较的是我们的热情、韧劲和积累。最后,我建议设计师们都能够专注于做设计,让每个落地的项目都能成为一件纯粹的作品。



采访:周明波、明 卉
编辑:明 卉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打赏
  • 给Ta打个赏

0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