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编织仿生亭;RIBA国际奖揭晓;日本奥运真的环保吗? | 一周资讯(2021年7月第5期)
昆山城市微更新,小投入带来大改变
昆山市致和塘南岸更新设计项目由上海亦境建筑景观有限公司联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共同完成,通过见缝插针对小微公共空间进行“针灸式”更新,融入文化元素,以“点”带“面”美化城市街区。
构架实景 © 上海亦境 - 高文珏
场地原为杂乱的停车场,设计团队经分析后发现,该地块以居民日常通行休憩和低龄儿童玩耍为主,因此在设计策略上强调活化边界,提供休憩和玩耍空间,同时整合停车区域,对道路交通和停车进行分时错峰管理。改造以小型构筑物为主,设计中满是江南的文化风韵。有设计师同行表示,这类项目小而繁杂,能做到如此效果实属不易。
镂空景墙与竹林背景 © 上海亦境 - 高文珏
一座普通北方村庄的改造实例,太真实了
近日,三文建筑公布了河南修武县宰湾村空间提升计划的设计成果。该项目所在地是一个“三无”(无风景,无风貌,无产业)村庄,民居有明显的断代特征,还夹杂着大量自发建造的痕迹,显得有些混乱。对照项目鸟瞰图,可以说是“普通村庄”最真实的样子了。
鸟瞰,新的有囍有鱼广场成为村庄公共空间 © 金伟琦
设计团队希望通过美学设计,把豫北民居的变迁梳理和放大。在基础设施上,重点改造了道路系统,将不必要的管线隐藏,路面进行艺术化处理,增加街道家具和游戏装置。此外还在重要的位置增设节点,如民居展厅、村标、艺术装置、广场等。设计为这座普通的村庄带来了不少趣味性,不过最受争议的是路面的活动区与车道没有分隔,不知是否有安全隐患。
游戏装置与地绘、街道家具,自发建造一起形成新风景 © 金伟琦
阿根廷要改造十字路口的桥下空间,难度不小
全球现在有不少成功的桥下空间改造案例,不过大多位于单一高架桥下的线性空间,高度、采光、噪音等都比较理想。最近来自阿根廷的Roberto Scaia建筑事务所发布了他们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桥下空间改造提案,其场地竟位于高速公路十字路口的三层复式立交桥下,同时还有一条小河流过,不禁让人感慨勇气可嘉。
© roberto scaia
设计师们似乎不觉得场地限制过多,他们甚至打算利用这个复杂的高架桥结构,架设白色的可回收织物作为覆盖场地的轻量顶棚,形成巨大的绿色空间,同时也可以作为艺术展览的场地。不过桥下采光已经很差,还覆盖了顶棚,不知设计师打算如何解决照明和植物光照的问题。
© roberto scaia
机器人编织的仿生展亭,看起来很酷!
近日,全球首座完全以机器人缠绕亚麻纤维制成的承重结构建筑——livMatS展亭在弗莱堡大学植物园开放。该展亭由来自德国两所大学的计算机工程师、建筑师、工程师、生物学家合作完成,以新颖的方式对天然材料和先进的数字技术进行了结合。
© ICD/ITKE/IntCDC University of Stuttgart, Rob Faulkner
展亭的结构部件采用亚麻纤维制造,这种材料拥有与玻璃相似的刚度,但生产能耗要低得多,且完全天然可再生。但缺点在于不耐高强度紫外线和雨水,因此展亭外部覆盖了一层防水的聚碳酸酯表皮。结构的设计灵感则来自两种仙人掌的空心木质结构,质量轻且稳定性强。结构的建造完全由机器人完成,不产生任何废品和边角料。展亭为传统的建造方式提供了一种能够节约资源的替代方案,标志着建筑迈向可持续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 ICD/ITKE/IntCDC University of Stuttgart, Rob Faulkner
研究显示日本奥运的“可持续性”仅浮于表面?
7月23日,东京奥运会开幕式正式举办,激烈的赛事也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本届奥运会被称为“有史以来最环保的比赛”,运动员睡在回收的纸板床上,奖牌是用塑料废品3D打印而成,开幕式上的火炬手穿的衣服由废弃可乐瓶制成,火炬的材料也是用救灾避难所的铝回收而来。
但瑞士洛桑大学的研究者认为,本届奥运会的可持续性只能在过去30年的奥运会中排名倒数第三,虽然大量使用回收材料使它通过碳抵消实现了零碳排放,但由于对塑料用品的使用没有限制,木材的使用可能对森林带来破坏等导致整体的可持续性评分并不高。而研究者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法是缩小奥运会的规模。这个结论让人有些无语,不过眼看今年的奥运会关注度显著降低,说不定未来还真会如他们所愿。
图片来源:Müller, M., Wolfe, S.D., Gaffney, C. et al. An evaluation of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Olympic Games. Nat Sustain 4, 340–348 (2021)
2021年RIBA国际奖揭晓,6个中国项目获奖
7月22日,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公布了2021年国际卓越奖获奖项目。这16个获奖项目共来自11个国家,类型覆盖大型城市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计划、文化中心、医院和纪念馆,以及私人住宅等。
阳朔糖舍 © Shengliang Su
其中,直向建筑的阳朔糖舍和船长之家改造、杰地际加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东梓关村民活动中心、源计划建筑设计的连州摄影博物馆、大舍建筑的艺仓美术馆和其走道、以及Purcell Miller Tritton与赫尔佐格&德默龙、许李严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的香港大馆古迹及艺术馆等6个中国项目获奖。
东梓关村民活动中心 © Yi Fan
42个主要城市通勤报告出炉,原来平均通勤距离最长的是...
7月2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从通勤时间、通勤空间、通勤交通三个方面提炼出10项指标,聚焦城市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呈现了2020年中国主要城市居民通勤特征。
报告指出,北京和东莞是平均通勤距离最长的两个城市,分别达到11.1公里和13.3公里。此外,北京45分钟内通勤比最低,60分钟以上通勤比最高,单程通勤平均耗时47分钟,远超平均值36分钟,通勤空间尺度最大...打工人的心酸都写在数据里了。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