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之路 美好而艰难
admin
2006-09-26
来源:景观中国网
北京,通向宜居城市的道路到底有多远?为了建设宜居城市应该做些什么?不久前的一个秋夜,88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愉就这些热门话题与记者促膝长谈,令人感到建设宜居城市
北京,通向宜居城市的道路到底有多远?为了建设宜居城市应该做些什么?不久前的一个秋夜,88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愉就这些热门话题与记者促膝长谈,令人感到建设宜居城市之路美好而艰难。
北京曾与“宜居”越来越远
人们或许不知道,北京历史上曾经被茂密的森林所环抱。海淀清河镇曾经有7200年前的古树树干出土。辽金时期,西山、军都山的森林依然葱郁。元、明、清三代破坏严重,到新中国成立之时北京森林已经所剩无几。
陈老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两次来京小住,1957年调来北京工作。他亲眼目睹了京城的变迁,为发展中失去的古都风貌而惋惜。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他就给有关部门写信,建议将首钢等大型工厂迁走。多年来,他为北京的园林绿化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
和许多城市一样,北京的建设和发展也曾在很长时期与“宜居”背道而驰。“摊大饼式”的城市格局、大而不便的城市设施、华而不实的城市绿化,使得北京离陈老儿时的记忆越来越远,也离他理想中的宜居城市越来越远。他直言不讳地批评:“北京各方面工作都不错,就是环境保护没搞好。”上了立交桥下不来,四合院成了大杂院,许多绿地风景只能远观不能近赏……
历史不能再走一遍,失去的永远无法挽回。这就是环境的不可逆性。陈老认为,尽管困难很多,但在建设宜居城市中,我们不是不可为,不应该再失良机。
陈老今年早些时候去了南京梅山。南京市政府坚决推进居民搬迁,使得梅山面积扩大了一半。他主张,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在城市改造中应该按功能分区,如居民区、文教区、商业区、公务区等,从而为“宜居”奠定基础。
不少园林工程忽视了“人”的需要
宜居城市建设中,园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目前的许多绿化、美化工程却过分注重形象、忽视了“人”的需要。陈老举例说,亭为停也。也就是说建亭子是为了供人停歇之用。如果建在人们难以抵达之处、只是作为一景来看,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北京的行道树主要为了给人遮阳。行道树的作用,只有那些自行车族、步行族才能体会。树阴下温度比太阳下至少要低四五摄氏度。而今,道路宽了,行道树却少了,有的甚至没有。陈老指出,在树种选择上,应采用那些树冠大、适应性强、生长快的树种,而不是花钱多的、在人家那里长得好的。
陈老虽然身体很好,但已是88岁高龄的他,出门在外也需要有个地儿歇歇脚。在路旁,他很难找到一张椅子,有时只得坐在马路牙子上。他认为,城市设施建设,首先要充分考虑“人”的需要,特别是百姓的需要、老人的需要。
城市利用的植物种类远远不够
环境的优劣,是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北京在绿化美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环境开始向良性方向发展。但其中一些现象需要克服。
陈老说,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但在种植应用上却最不丰富。国外许多城市,如伦敦、巴黎、柏林、东京,栽植的植物一般均在2000种至4000种;国内上海在600种至800种,广州深圳约1700种,而北京主要栽种的植物只有400多种。对于一些闹市区大量使用假花假草,陈老明确提出异议:“花钱多,对改善环境没有丝毫作用,还助长造假的社会风气。”
在栽植人工林的树种选择上,陈老还是主张多种乡土树种,不用花很多钱,但绿化效果非常好。
洋草水土不服 假花贻害甚多
“种洋草,受洋罪。”对于引进国外的一些草种、大面积种植草坪,陈老持反对意见。他说,我们的气候条件与国外不同,现在许多地方栽的是冷季型草,喜湿润冷凉,而北京却干旱少雨,肯定长不好,还增加和浪费了大量的管护费用。不但花费多,而且市民不能踩踏、享用,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
陈老说,应该大量栽植适合当地条件的乡土地被植物。许多颜色丰富、有地方特色的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如二月兰等,本身极具观赏性,生命力强。他主张多利用野生植物,不但经济实惠成本低,还易管理生长快。他还力荐梗长花大、易活好养的荷花。最近,有关管理部门提出善待野草,他认为是观念上的一大进步,应在实践中加以落实。
耄耋之年的陈老,一直致力于研究开发地被菊等地被植物,目前已在一些地区推广。他说,如果再给我20年~30年,我一定能开发出一系列地被植物来从根本上替代现在这种模式的草坪。
北京曾与“宜居”越来越远
人们或许不知道,北京历史上曾经被茂密的森林所环抱。海淀清河镇曾经有7200年前的古树树干出土。辽金时期,西山、军都山的森林依然葱郁。元、明、清三代破坏严重,到新中国成立之时北京森林已经所剩无几。
陈老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两次来京小住,1957年调来北京工作。他亲眼目睹了京城的变迁,为发展中失去的古都风貌而惋惜。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他就给有关部门写信,建议将首钢等大型工厂迁走。多年来,他为北京的园林绿化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
和许多城市一样,北京的建设和发展也曾在很长时期与“宜居”背道而驰。“摊大饼式”的城市格局、大而不便的城市设施、华而不实的城市绿化,使得北京离陈老儿时的记忆越来越远,也离他理想中的宜居城市越来越远。他直言不讳地批评:“北京各方面工作都不错,就是环境保护没搞好。”上了立交桥下不来,四合院成了大杂院,许多绿地风景只能远观不能近赏……
历史不能再走一遍,失去的永远无法挽回。这就是环境的不可逆性。陈老认为,尽管困难很多,但在建设宜居城市中,我们不是不可为,不应该再失良机。
陈老今年早些时候去了南京梅山。南京市政府坚决推进居民搬迁,使得梅山面积扩大了一半。他主张,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在城市改造中应该按功能分区,如居民区、文教区、商业区、公务区等,从而为“宜居”奠定基础。
不少园林工程忽视了“人”的需要
宜居城市建设中,园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目前的许多绿化、美化工程却过分注重形象、忽视了“人”的需要。陈老举例说,亭为停也。也就是说建亭子是为了供人停歇之用。如果建在人们难以抵达之处、只是作为一景来看,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北京的行道树主要为了给人遮阳。行道树的作用,只有那些自行车族、步行族才能体会。树阴下温度比太阳下至少要低四五摄氏度。而今,道路宽了,行道树却少了,有的甚至没有。陈老指出,在树种选择上,应采用那些树冠大、适应性强、生长快的树种,而不是花钱多的、在人家那里长得好的。
陈老虽然身体很好,但已是88岁高龄的他,出门在外也需要有个地儿歇歇脚。在路旁,他很难找到一张椅子,有时只得坐在马路牙子上。他认为,城市设施建设,首先要充分考虑“人”的需要,特别是百姓的需要、老人的需要。
城市利用的植物种类远远不够
环境的优劣,是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北京在绿化美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环境开始向良性方向发展。但其中一些现象需要克服。
陈老说,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但在种植应用上却最不丰富。国外许多城市,如伦敦、巴黎、柏林、东京,栽植的植物一般均在2000种至4000种;国内上海在600种至800种,广州深圳约1700种,而北京主要栽种的植物只有400多种。对于一些闹市区大量使用假花假草,陈老明确提出异议:“花钱多,对改善环境没有丝毫作用,还助长造假的社会风气。”
在栽植人工林的树种选择上,陈老还是主张多种乡土树种,不用花很多钱,但绿化效果非常好。
洋草水土不服 假花贻害甚多
“种洋草,受洋罪。”对于引进国外的一些草种、大面积种植草坪,陈老持反对意见。他说,我们的气候条件与国外不同,现在许多地方栽的是冷季型草,喜湿润冷凉,而北京却干旱少雨,肯定长不好,还增加和浪费了大量的管护费用。不但花费多,而且市民不能踩踏、享用,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
陈老说,应该大量栽植适合当地条件的乡土地被植物。许多颜色丰富、有地方特色的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如二月兰等,本身极具观赏性,生命力强。他主张多利用野生植物,不但经济实惠成本低,还易管理生长快。他还力荐梗长花大、易活好养的荷花。最近,有关管理部门提出善待野草,他认为是观念上的一大进步,应在实践中加以落实。
耄耋之年的陈老,一直致力于研究开发地被菊等地被植物,目前已在一些地区推广。他说,如果再给我20年~30年,我一定能开发出一系列地被植物来从根本上替代现在这种模式的草坪。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