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群排名:长三角排名第一 京津冀第三
admin
2015-01-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2014年中国六个城市群综合指数水平的排名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
2014年中国六个城市群综合指数水平的排名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
城市群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的“主体形态”,成为2014年最为关注的城市话题。
2014年12月30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和《瞭望东方周刊》等联合承办的“《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在上海举行。
这份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课题组主持完成,从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均衡性五方面,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六城市群进行综合考量和客观评价。
长三角排名第一
该报告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透露,2014年的报告涉及城市总数达到87个。同时,新增的成渝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分属于中西部及东部二线城市群,研究对象在空间布局上更加合理。
报告显示,中国六个城市群综合指数水平的排名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其中,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在优质人口集聚、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发展水平上走在前列,位居第一阵营。
山东半岛城市群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基础,位居第二阵营。
中原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经济基础薄弱,城市一体化程度较低,与东部城市群仍存在较大差距,位居第三阵营。
刘士林分析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综合发展水平依然具有绝对优势,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水平虽落后于三大城市群,但远高于中原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综合指数数值均比较小,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都相对落后。
京津冀、长三角综合指数持续上升
纵向比较,从2007年到2011年,六个城市群的综合指数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京津冀和长三角的综合指数持续上升,尤其是长三角在2011年的上升十分显著。
长三角在我国城市群中一直经济排名第一,此次以综合排名第一跃居我国城市群之首,表明其在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上有所建树。这不仅对长三角,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是一个好信号。
与之相比,珠三角在2007年到2011年的综合指数值持续波动,是其在2014年排名中退居次席的主要原因,这固然有诸多现实原因,但与珠三角自身发育不够成熟密切相关。
而新加入排名的成渝经济区和中原经济区,综合指数增长幅度较小,2011年甚至出现回落,这与中西部城市群发展基础薄弱、抗干扰性差是一致的。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综合指数除2008年有所下降,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是体量不大但在总体发展水平上却超过成渝经济区和中原经济区的主要原因。
层级分化突出
但是,六个城市群的层级分化问题都比较突出,且日趋固化。
比如,山东半岛城市群尽管在东部仅居于二线,但总体发展水平仍高于中西部的成渝和中原。
还比如,中原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不仅经济基础薄弱,一体化程度较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均滞后,在发展思路与模式上也比较被动,依附并受制于东部而缺乏应有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觉。
刘士林介绍,在具体指标上,中西部城市群环境污染情况不容乐观,主要是东部城市群落后产业、环境污染产业转移导致,急需规避。
城市群未来竞争更激烈
从基本格局上看,三大城市群垄断前三甲的地位在短期内难以撼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综合发展水平处于绝对优势,代表了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最高形态和方向。
但同时也要看到,在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引导下,我国各大城市群都在加快发展,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六个城市群各有优势和不足,具体表现在:
京津冀城市群的文化发展指数一枝独秀,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中心;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总量最大,牢牢占据着经济霸主地位,同时生活质量指数领先,是较为理想的宜居城市群;
珠三角以绿色发展见长,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潜力大;
山东半岛城市群位居中位,有着巨大的赶超优势;
中原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虽然在整体上落后,但在一些指标上也有优势。
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不乐观
报告显示,我国城市群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合理的城市层级和分工体系尚未形成,影响了区域协调和一体化发展。同时,存在较为严重的“简单均衡”或“一城独大”现象,影响了自身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从人口发展的角度看,六个城市群的失业人口数量逐年上升,优质人口资源配置不均问题日益严重。而且,资源与环境压力逐年加大,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
就城市生活水平而言,生活成本持续上升但生活环境质量却不断下降,这影响了城市群的发展质量。
城市群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的“主体形态”,成为2014年最为关注的城市话题。
2014年12月30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和《瞭望东方周刊》等联合承办的“《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在上海举行。
这份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课题组主持完成,从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均衡性五方面,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六城市群进行综合考量和客观评价。
长三角排名第一
该报告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透露,2014年的报告涉及城市总数达到87个。同时,新增的成渝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分属于中西部及东部二线城市群,研究对象在空间布局上更加合理。
报告显示,中国六个城市群综合指数水平的排名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其中,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在优质人口集聚、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发展水平上走在前列,位居第一阵营。
山东半岛城市群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基础,位居第二阵营。
中原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经济基础薄弱,城市一体化程度较低,与东部城市群仍存在较大差距,位居第三阵营。
刘士林分析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综合发展水平依然具有绝对优势,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水平虽落后于三大城市群,但远高于中原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综合指数数值均比较小,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都相对落后。
京津冀、长三角综合指数持续上升
纵向比较,从2007年到2011年,六个城市群的综合指数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京津冀和长三角的综合指数持续上升,尤其是长三角在2011年的上升十分显著。
长三角在我国城市群中一直经济排名第一,此次以综合排名第一跃居我国城市群之首,表明其在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上有所建树。这不仅对长三角,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是一个好信号。
与之相比,珠三角在2007年到2011年的综合指数值持续波动,是其在2014年排名中退居次席的主要原因,这固然有诸多现实原因,但与珠三角自身发育不够成熟密切相关。
而新加入排名的成渝经济区和中原经济区,综合指数增长幅度较小,2011年甚至出现回落,这与中西部城市群发展基础薄弱、抗干扰性差是一致的。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综合指数除2008年有所下降,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是体量不大但在总体发展水平上却超过成渝经济区和中原经济区的主要原因。
层级分化突出
但是,六个城市群的层级分化问题都比较突出,且日趋固化。
比如,山东半岛城市群尽管在东部仅居于二线,但总体发展水平仍高于中西部的成渝和中原。
还比如,中原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不仅经济基础薄弱,一体化程度较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均滞后,在发展思路与模式上也比较被动,依附并受制于东部而缺乏应有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觉。
刘士林介绍,在具体指标上,中西部城市群环境污染情况不容乐观,主要是东部城市群落后产业、环境污染产业转移导致,急需规避。
城市群未来竞争更激烈
从基本格局上看,三大城市群垄断前三甲的地位在短期内难以撼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综合发展水平处于绝对优势,代表了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最高形态和方向。
但同时也要看到,在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引导下,我国各大城市群都在加快发展,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六个城市群各有优势和不足,具体表现在:
京津冀城市群的文化发展指数一枝独秀,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中心;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总量最大,牢牢占据着经济霸主地位,同时生活质量指数领先,是较为理想的宜居城市群;
珠三角以绿色发展见长,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潜力大;
山东半岛城市群位居中位,有着巨大的赶超优势;
中原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虽然在整体上落后,但在一些指标上也有优势。
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不乐观
报告显示,我国城市群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合理的城市层级和分工体系尚未形成,影响了区域协调和一体化发展。同时,存在较为严重的“简单均衡”或“一城独大”现象,影响了自身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从人口发展的角度看,六个城市群的失业人口数量逐年上升,优质人口资源配置不均问题日益严重。而且,资源与环境压力逐年加大,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
就城市生活水平而言,生活成本持续上升但生活环境质量却不断下降,这影响了城市群的发展质量。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