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军:城市 怎样让生活更美好
写在前面 城市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最复杂、最高级、最美妙又问题最多的造物之一,同时也是我们绝大多数现代人的生存环境。我们推出这期阅读城市的专题,关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冀望与读者一起阅读城市、反思城市,眺望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受访者:李先军 北京景轩策划设计工作室首席策划师 《风景园林》杂志特邀评论员
□采访者:文琴燕 本报特约记者
为了可持续的美好生活
记者:在你看来,城市的本意是什么?
李先军: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聚留于城市。”我认为城市是一个集合体,它就像一个容器一样,可以包容很多的事物在里面。相对于“乡村”而言,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更加完善,这样的地方往往依河而建或在重要的自然地理位置上,比如中国古代帝王一般定都在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或具有潜力的地方。因此,我认为今天的城市也应该具备类似特点,它应该让人们在里面生活得更美好。
正如今年的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最终我们人类的生存都要落脚于“生活”这个普通的词汇中。
记者:你曾经提出要进行“景观反思”,景观和城市的关系是怎样的?反思景观与反思城市是怎样的一种关联?
李先军:我认为景观与城市密不可分,可以说是一种互相交融的状态:城市里面有景观,景观里面也有城市。但一般来说,我们会将景观看作城市的一部分,具体地说可以分为公园、广场、绿地、道路、居住区等相对独立的单元。在这个层次上去理解景观的话,我们现在还有很多方面做得不够,比如前几年流行的大广场、大草坪、大树移植和硬质铺装等等,这些都与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相违背,所以我们需要反思。
2009年,国家公布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又有一些大家曾经引以为荣的城市列在其中。山东省枣庄市、湖北省黄石市、安徽省淮北市、安徽省铜陵市、辽宁省抚顺市、江西省景德镇市等均榜上有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人们现在过分地追求经济的、政绩的需求,从而导致了大量粗放型的建设开发模式,导致了大量原本以为可以用上百年时间的不可再生资源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就被耗尽。这都是由于我们在快速城市化中没有对自己进行反思造成的。我们用30年的时间走过了欧美发达国家上百年时间走过的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和问题。
无论是反思城市,还是反思景观,出发点都是如我们开始所描述的,城市应该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但同时,这种美好生活也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我们不能只为了自己生活得美好,把子孙后代的资源和财富也给利用了,这是绝对不应该的。我们应该为他们留下一些可以利用、发展的资源,也应该让他们在城市中生活得更美好。
中国城市化的当下与未来
记者: 你对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总体上怎样判断?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暴露出哪些问题,应该防范哪些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
李先军:中国的城市化是21世纪世界上的一件大事,是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因为我们过去30年的快速城市化已经震惊了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们的经济GDP每年都在保持快速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多的人也离开农村成为城里人,我们的生活状况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的这些都要归功于我们勤劳的中国人,归功于改革开放这扇面向世界而打开的大门。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仍存在诸多的不足,比如“千城一面”的现象。越来越多城市的文化历史正在变得淡薄,很多的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我们的温室效应正在加剧等等。这些都是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需要我们更冷静地去面对的问题。
这也是我主编、出版《城思录》的原因。因为我们生活在城市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关于城市的看法,所以我从景观界、建筑界、城市规划界、媒体界及艺术界的专家中选择了部分有代表性的专家,将他们对于城市的思考汇总在一起,可以让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们的城市到底存在哪些不足,到底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而对于未来,“低碳城市”将是一个未来很长时间内非常重要的建设任务。我们全球的温度相比较于上世纪初期已经有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表现是水城威尼斯正在面临着被水淹没的危险。我去年曾在《北京科技报》发表过一篇评论“威尼斯,成是水,败也是水”。这些都是由于我们将注意力放在城市建设中,没有充分关注对大自然和环境的保护而造成的。因此,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一定要关注气候变化带给城市的危机,并且这种危机已经出现在我们身旁。
记者:中国的城市化相较于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李先军:中国的城市化相对于国外的城市化而言,呈现出的特点也很明显,尤其是快速。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欧美等发达国家上百年城市化所走过的道路,这是令全世界惊讶的。
记得去年曾跟几位城市界的专家交谈,他们就明确指出,中国的快速城市化时期还将持续15~20年的时间。等这个时期过去之后,我相信我们的城市会进入平稳发展时期,那时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会逐渐回归平常,人们的生活才会真正美好起来。
保护与发展相结合
记者:关于城市,一直存在“城市的灵魂”、城市的性格这样的提法,核心就是每座城市都应当具有其个性。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李先军:我认为城市应该由人创造,而不是任由其自然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规划师、建筑师和景观师等职业。规划师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去为城市分析、判断和把脉,要用超前的眼光和视野为城市规划好未来,这是规划师需要承担的责任。在这个基础上,景观师和建筑师也会做很多的工作。前面已经提到,放眼中国现在的城市,很多都存在着“千城一面”的问题。走在一座陌生的城市,也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就是由于我们城市同质化造成的,这与城市的建设者和决策者都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会把一些比较稀奇古怪的建筑和一些欧美样式的建筑及群落的模仿视为一种城市的特色,这也是目前这个时期的一个问题。我认为一座城市应该有自己的文脉和历史,应该让人在城市中有这种体验的感觉。可是目前阶段,很多仅仅使用了几十年甚至十多年的建筑找出各种理由被无情地爆破,随之在原场地上建设起来的是那些所谓的现代的建筑和商务中心等等。这些是我们这段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我对此十分关注,比如沈阳五里河体育场的爆破、三峡纪念工程华字塔烂尾楼的爆破及最近被拆除的世纪巨蛋等等,对此我也写了很多相关评论在一些媒体上发表。但类似的事情往往还会层出不穷地出现。现在,我对于这样的事情已经开始有些麻木了,也许这就是这段时期城市建设的一个特色吧。
记者: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对于老城区、街道的安置和保护一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如何处理城市发展与老城区保护的问题?如果两者发生矛盾,应如何处理?
李先军: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我认为还是应该在保留中求发展,因为那些老城区和街道等都是一座城市具有历史感的见证,如果见证没有了,我们的城市就会断层,我们后代也许只有通过书本上的照片去了解他们所在城市的历史。
最近,我去泰安游览岱庙。岱庙是泰安非常重要的历史见证,它今天仍然完好地矗立在泰安文化的中轴线上,而有意思的是,在岱庙的正前面有棵非常古老的大树。由于现在城市化的发展,这棵大树所处的位置已经由原来道路的一侧变成城市道路的中央位置了,但他们没有把这棵树移走,而是用墙体将这棵古树围起来进行保护,这是挺让人感动的事情。每次看到那棵古树,我都会想当它还小的时候,泰安那时候是什么样呢。这棵树就是泰安历史的见证者,虽然它无法用言语表达,但它默默地注视着城市的一切发展变化。
当然,在保护的过程中人们也会想到怎么样更好地发展,这是一种必然。我们有时候采取的措施太“莽夫”,动不动就全部拆除,这是一种不好的发展方式。你可以看看欧洲发达国家如英国、德国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及尝试,他们的一条街道有时候都会呈现出横跨几百年历史时期的建筑样式,这是很让人感动的。这是一种对待城市的态度,也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在这方面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同时,我们也会很可悲地看到,在济南市为了迎接“园博会”和“全运会”召开而大肆拆迁的过程中,很多文物古迹都被无情地破坏。虽然有当地的媒体进行跟踪报道,但是仍然没有摆脱被拆迁的命运,这只是现在对于历史文化的无情破坏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没有来得及等媒体报道就已经灰飞烟灭的。这与我们当今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现在还不懂得珍惜,还处在一味大拆大建过程中。
记者: 在你的心目中,理想的城市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特征?这样的城市又当如何“建成”?
李先军:我认为一个理想的城市就是可以让人们生活得美好的城市。应该是一座自然生态环境友好,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成熟的城市,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大力倡导的资源节约型城市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结合。当然建设这样的城市的道路还很漫长,但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学习、借鉴、总结国内外好的城市发展经验,就一定可以早日实现这样的愿景。
《城思录》
ISBN:9787560959085
主编:李先军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3月
定价:39.00元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