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看设计   /  景观  /  正文

芳薮蔓漫生:武汉东湖景区自适应性规划设计 | 黄锦玲,黄梁艺,广济荣

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 2024-01-29
原创
  • 项目名称:
    芳薮蔓漫生——动态演变视角下的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后湖景区自适应性规划设计
  • 项目地点:
    湖北省武汉市
  • 所获奖项:
    2023年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获奖作品

获奖作品信息

作品题目:芳薮蔓漫生——动态演变视角下的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后湖景区自适应性规划设计

参赛作者:黄锦玲  黄梁艺  广济荣

指导教师:张婧雅

毕业院校:华中农业大学

所获奖项:2023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方案表达逻辑类单项奖

图片

图片


摘要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武汉东湖东进区域战略的不断推进,城中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利用变得愈发重要。武汉东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的后湖景区地处中心城区的边缘,生态基底良好,但大量待拆迁的社区制约着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和生态资源资产增值。

本方案借助Mapping(地图术)分析法,梳理和挖掘景区湿地保育、人居环境、游赏体验等方面的现存问题及其之间的复杂关联性,旨在从生态保育、风景游赏、社区可持续发展三个角度切入,构建自下而上的自适应性动态规划方案,充分协调风景名胜区三大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提高风景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本方案试图探索自适应过程性规划模式在城中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利用方面的应用路径,突破传统规划自上而下模式在落地性、动态性等方面的局限,以期为复杂景观系统的整体性保护利用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选题背景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武汉东湖东进区域战略的背景下,地处城市边缘的东湖风景名胜区后湖景区生态资源丰富,但其内部存在大量待拆迁改造的社区。由于难以平衡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之间的关系,后湖景区存在生态资源品质低、资源难以活化、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如何在遵循上位规划的前提下,解决协调好风景名胜区三大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提高风景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是本次规划设计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基地选址及区位分析

研究区域位于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东侧,包括后湖及其东侧至武广铁路的区域,总面积6.33km²,其中水域面积5.07km²,陆地面积1.26km²。

图片

区位分析

研究区域周边拥有铁路、高速等对外联系的道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等对接城内的道路,但对游客来说交通可达性仍然较低,建议通过增加公共交通等方式优化场地可达性。场地内部游赏道路及旅游服务设施数量较少,现有景点仅有7处且分布不均,视线可与对岸磨山景区、马鞍山景区产生视线联系。

图片

场地基础分析

场地生物多样性丰富,现状岸线分为缓坡自然驳岸、陡坡自然驳岸、木桩驳岸和石质驳岸这几种类型。本方案通过GIS水文分析,观察到雨水径流将流经居民区及大面积的农田区域,携带道路灰尘、农药化肥以及重金属物质,最终汇聚于港汊处,对水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图片

场地资源分析

通过对研究范围内场地演进历史的深入了解,设计团队初步发掘长期以来生态保护、景区建设、生产生活三者的发展冲突是该场地的重点问题。场地景观特色可以总结为“湿地基底、农耕文化、渔业养殖历史”,将作为概念生成与景观特色构建的依据。

图片

历史沿革图

在对现状建筑进行保留价值评估的基础上,设计考量了景区未来综合发展趋势,从使用价值、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四个维度对景中村外部空间改造潜力进行评估,从而确定滨湖村要保留哪些建筑以及拆撤时序。

图片

居民点现状图

为更好明确客群需求,设计团队通过文献搜集和现场访谈等形式,总结了游客游憩偏好、活动分布、停留时间、构成及游览目的。

图片

现状人群活动分析图


问题总结

通过前期分析与总结,我们将场地问题归纳为生态资源品质有待提升、景区资源难活化、景区发展动力不足这三个核心问题,并将后湖景区动态发展各主要阶段的目标归纳为生态资源品质提升、景区资源活化利用、多元运营活力延续这三个方面。

图片

问题总结图


设计推演

基于场地的上位规划定位及景观特点,我们联想到湿地的自然演替,于是以此出发点,提出“芳薮蔓漫生”的概念,意为“芳草蔓蔓自由生长的湖泽”,同时在设计中强调场地自身也会像湿地演替一样发生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演替过程。本方案通过在生态保育方面强调湿地景观及其保护,在景区建设方面营造多种湿地体验,在人居环境方面强调空间活力与生态友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融的愿景。

图片

设计逻辑推导及设计理念


方案设计

基于上位要求和场地具体情况,方案提出了“一核一带四点”的指状结构,以“一核”承接城市活力,带动“四点”活化景区旅游资源;以“一带”串联后湖景区沿岸风景资源,整合相邻景区沿岸的鸟类资源、湿地资源,连接相邻景区湿地风光,构建围绕湿地植物景观的多样化湿地游赏形式,以此丰富东湖的湿地体验,形成以后湖景区沿岸为主体的湿地风光带。“一核一带四点”的指状结构完善了东湖的休闲康养功能,打造了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湿地核心和特色休养保健片区。

依据上位功能分区,我们按照活动类型细分为:旅游服务区、康养休闲区、科普探索区、渔塘体验区、湿地植物观赏区、湿地漫步区、湿地观鸟区七个分区。

场地植物规划仍以樟树为基调树种,各分区基调树种有所区别,沿岸植物种类及层次丰富,引鸟植物、观赏植物、可食植物众多,场地植物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价值,各区植物各具特色。

图片

总平面图


总体策略

我们从三方面出发制定总体策略:

1)在生态保育方面控制生态问题,增加物种数量,提升植物景观;

2)在风景游赏方面优化景点数量,完善游览设施建设,策划多样活动内容;

3)在人居环境方面进行功能置换,宅基地复绿,营地商铺定制,最终丰富东湖的湿地体验形式,完善东湖的康养休闲功能,打造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湿地核心和特色休养保健片区。

图片

总体策略


专项策略

专项策略1:生态保育

从规划背景和场地生态问题角度出发,我们首先根据场地现实状况将湿地风光带进行分段治理,解决生态问题,形成湿地系统和湿地植物景观,之后在已形成的良好生态基底上进行场地整体鸟类多样性提升, 最终在自然做功的植物动态变化中形成多种治理模式。

图片


专项策略2:风景游赏

随着生态问题的逐步解决,我们由湖滨至内陆逐步进行景区建设,建立“点-线-面”三方面构成的风景游赏体系,解决场地现状游赏问题,实现多种游赏体验和科普教育并行,打造自然教育课堂、康养休闲基地和生态湿地体验核心。

图片


专项策略3:人居环境

着眼于如何平衡社会、经济、环境三个系统的前提下,我们将目前的居民社会用地转化为旅游服务设施用地,以“空间活力场”为规划理念,提出了基地改造、空间整合、场所营造三个策略:在居民搬迁阶段建设临时服务设施,同时逐步对景中村进行功能置换,鼓励居民参与景区改造建设和运营。结合景区上位、生态资源与风景游赏布置功能,最终我们完成旅游服务区的功能置换,使旅游服务区作为规划核心承接城市活力,激活景区活力。

图片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0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