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看设计   /  景观  /  正文

成都文化公园微更新景观设计 | 元有景观

元有景观 2021-10-20
原创
  • 项目名称:
    成都市文化公园改造工程
  • 项目地点:
    成都市青羊区
  • 项目规模:
    734平米
  • 设计公司:
  • 委托方:
    成都市文化公园管理处
  • 建成时间:
    2021.6-7

1634689341314871.jpg


文化公园是成都老公园之一,它所在的青羊区,位于战国时秦国张仪修建的少城遗址之上,也在清代为八旗子弟修建的满城之中,青羊区得名于其中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的“青羊宫”,而青羊宫与文化公园仅一墙之隔。

原来早在唐宋时期,成都城内就开始设有专门的花市灯会。1951年,新中国的成都市政府为传承传统花会,将青羊宫旁边的一片田野开辟为花会会场,一边举办花卉展览,一边销售来自各地的花木及土特产品。在连续举办第八届花会后,干脆将参展花卉、花木就地种植,并且挖湖堆山、修亭筑廊,逐渐形成了一个有围墙的花园,取名“青羊宫花园”(这可不正是如今“园博会”、“花博会”的鼻祖吗)。60年代花园更名为“成都市文化公园”,仍作为每年成都灯、花会的主要举办场所,寄托并延续着成都人从古至今的几多情怀。

把地图缩小我们发现,今天市区内游客必去的一些景点都围绕在文化公园周边2公里范围内,比如杜甫草堂、武侯祠、锦里和宽窄巷子,这些成都名片和浣花溪公园、人民公园、百花潭公园等老牌公园一起,分布在南河(现与府河并称锦江)沿岸,形成了二环内最传统、也是名气最大的“老成都休闲目的地群”。


文化公园所在的成都市青羊区与历史上的少城、满城范围关系

1.jpg

南河两岸的老成都文化休闲目的地群

2.jpg


然而在这个阵容豪华的目的地集中区内,文化公园却是最为“低调”的,在旅游攻略网站上推荐评语也相当一致

- 成都市文化公园现在是普通的免费公园,如果专程去完全没必要。

- 就是一个普通公园,里面最有特色的应该是抗战时期的英烈集体墓碑。如果是去青羊宫、杜甫草堂、四川省博物馆、浣花溪公园等邻近景点,可以顺道游览。否则可以不用专门去游览。

- 要体验普通市民生活,如果顺路可以去看看,就在成都著名青羊宫旁边。专程就没有必要了。

可见文化公园虽是周边市民日常散步健身、赏景活动的热闹之地,却并非一个游客打卡的去处。果然一问,团队小伙伴们居然都没去过,于是趁着刚开完年会 “专程”前往拜访。



朱俊安 十一工作室主任

阔别已久的老公园,果然还是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

这是一个典型的老公园,入口正对荷花池和挖湖堆砌而成的土石山构成了公园的山水格局。假山、浮雕、花坛、松岛、尖亭、长廊……这些标准元素组合成了公园的主体形象。没想到的是,其中还不时可见近年新加入的现代元素,鲜艳的色彩在环境中格外醒目。

除了赏花散步,喝茶打牌就是公园里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了,从水边到林间、从廊下到院中,茶座时时可见,而从座椅的不同还能一目了然地分辨茶位费的高低。


从支矶山上俯瞰荷花池和入口

1_副本2.jpg

公园中传统亭廊和现代元素的“混搭”


绕湖走了一圈,转过一处假山瀑布,照片中的浮雕墙映入眼帘,墙下应该就是鱼池所在,但由于绿篱的遮挡从外围道路上很难看到里面的情况。

沿着路边厚厚的绿化带走,终于找到一个窄窄的小径,这是鱼池唯一的入口。走进去一看,真是别有洞天,原本以观赏为主功能的水系两侧满是崎岖起伏的太湖石,而此刻钓鱼的家长和孩子们把这汪小小的水面围得严严实实,并且以各种姿势或站或坐或趴在假山石上,各显神通地钓着鱼,热闹非凡,堪称公园最有趣的景致。


原鱼池封闭的外围和狭小的入口

222222222222.jpg

条件“艰苦”却乐在其中

1w.png

2w.jpg


和管理处交流了解,这条水溪用作钓鱼业态经营已经多年,但一直没有针对功能的变化进行过改造,仅由经营者增加了一些简陋的安全设施,每到周末和假期,钓鱼喂鱼活动非常受小朋友喜欢,狭窄的场地常常爆满

如今看来,这片场所暴露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已经到了必须要加以改造的程度:比如风貌不佳,破旧杂乱,和外围不断更新的环境不协调;再比如功能割裂,单一出入口,视线封闭,脱离了外部环境,有悖于公园公共性;同时,安全隐患也非常大,假山石垒砌的驳岸并不适合高人流量的亲水活动,防护设施简陋,容易造成落水、受伤。 



郝阳 项目负责人

项目虽然mini,但对我们仍不失是一次城市微更新的特别尝试,老公园是在老社区老街道之外另一种有代表性的场景,为此我们可以说是毫无“偷工减料”地经历了一个项目应有的全流程,最终出来的结果也是大家都满意,同时收获颇丰的。


考察后归纳整理问题和需求,进行第一轮的头脑风暴和草图

3q.png

3333333333.jpg


过程中经历了好几轮的讨论,简单来说我们梳理出了四个方面的改造策略:



策略一:空间划分


基于改造场地为大公园公共绿地内的一处有经营功能的节点的属性,我们将改造内容归纳划分为经营空间、公共空间和二者边界三部分。


确定分区

1-44.jpg


基于现状问题分析总结,赋予场地明确的空间属性,将原有消极无用空间归纳整合,规划公共区域和经营区域边界,方便不同人群的使用与管理



策略二:公共空间


在公共空间的区域内,我们结合人流走向和视线,在保留现状大树的前提下,将主园路一侧的三块现状绿化隔离带打开,供人进入和停留,为游人提供额外的林下公共休憩空间。


公共空间

1-45.jpg


将场地内紧邻公园主园路的无用空间规划为游人参与空间,同时在铺装样式上与公园整体风格统一协调



策略三:经营空间


聚焦到经营区域内,首先通过减少消极绿化带和景石来增加可用的垂钓空间,接下来就需要解决现状崎岖的驳岸与钓鱼体验之间的矛盾了。通过与经营者夫妇的沟通,提供的主要玩法有钓小鱼和喂大鱼两种,我们以此为需求将水池整合划分为两个,并对水岸形式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造。

对于喂鱼池,通过台阶入水的形式使孩子可以更加安全的亲近水面和鱼群,能有将食物喂到鱼嘴边的感受;而对于钓鱼池则通过垂直驳岸结合矮栏杆的方式,增强钓鱼的舒适、方便和安全。

水岸上拆除的湖石我们并没有丢弃,通过挑选后重新组合摆放在池边转角处和水中央,一方面打破呆板的几何线条,一方面能让改造后的场地与身后的浮雕墙以及公园整体传统的景致仍有视觉上的关联性。


经营空间

1-46.jpg


结合场地现有业态,调整驳岸使其与业态融合,其次组织交通,在场地内部形成一条环线



策四:边界处理


空间边界

1-47.jpg


虚实结合的空间立面,明确了公共空间与经营空间边界,方便运营管理的同时保证视线通透,结合座椅、管理用房形成功能复合的展示立面



刘赛君 设计师

我在场地边界的深化设计时,前后优化了好多版方案。

我们首要的诉求是希望通过边界立面的重建带给游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我最初采用了一条折线的廊子,沿边界做了一条有顶有墙有坐凳的多功能廊架,可以为两侧停留空间提供有顶的灰空间;立面加入传统园林建筑的镂空花窗,形成视线通透虚实结合的立面;最后同时对现状管理用房进行重新设计,使其与廊架在对外形象展示上整体统一。

而后续讨论推敲最多的也正是这个边界,因为大家意识到在类似微更新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保持冷静和克制,用最轻的介入产生最大的改变才是最优的选择。通过几轮的研究,我们最终选择了一种形态更简单、造价更低的方案,能满足需求的同时更能融入大的公园环境。也就是通过两组曲面格栅划分出场地的内外边界,同时用植物将其围合起来,形成了交通的有效隔离,又保证了视线的通透,最终完成的弧形格栅掩映在绿色中,本身也成为了一个新的视觉点。


由繁入简的边界设计

胡偲佶 109工作室主任

鱼池区域属于文化公园内的一个节点,因此施工期间不能影响公园整体使用,也需要尽可能的缩短施工周期,这也要求施工图设计具有更高的合理性和落地性。


铺装

选材——根据材料价格、市场保有量,选择易于获取的平价材料。

肌理——采用新材+传统工艺,比如台阶石材采用传统人工手凿开槽工艺,又如在石板之间嵌入旧石料和瓦片等,让地面给人“新而不假”的感觉。


44444444.jpg


结构

对于新建的池底和池壁,我们结合实际采用了更加快捷与低成本的方式,利用和优化现有垫层,用砖砌替代钢筋混凝土,大大减少了现场开挖量,控制施工过程对周边公园正常使用的影响。



给排水

结合现状管网,补充鱼池给排水系统;增加溢流口、强排管、排水主管、将原来孤立的水系与下游湖区进行连接,形成系统有效的给排水系统。


20210420-成都市文化公园改造工程景观施工图PDF(确认版)_65-02.jpg


叠石

图纸确定了假山石的位置和体量,材料来自于现场拆除保留的老湖石,而具体造型就需要现场完成了,我们和公园老师傅一起完成了山石的堆叠,受益匪浅。


77777777.jpg



公园改造前后对比

000.jpg

001.jpg

002.jpg

003.jpg

004.jpg

005.jpg

006.jpg



朱俊安 十一工作室主任

如今钓鱼池又重新开放,迎接着来往的家庭,熙熙攘攘,好一番热闹的景象。

孩子们在更加安全的水岸边尽情的垂钓玩闹,家长也放心地坐在不远处的林下座椅上攀谈闲聊,时不时走过去手把手的给自己孩子传授一些钓鱼诀窍,感受孩子们崇拜的目光;场地外的孩子们透过通透的景观格栅好奇看着里面热闹的场景,正嚷嚷着拉自己的父母也进去玩耍;经营鱼池的商家也打开了栅栏门,不钓鱼的游客也能进去游览参观,场地原本冰冷的界限变得模糊,这里成为了文化公园中最具人气的一角。

场地里那些保留下来的经历了几十年风雨的老树们随风摆动着树丫,树枝间的摩擦发出不间断的吱吱声,仿佛是在说如今脚下的鱼池,好像比以前漂亮多了。从树间透下来的阳光形成斑驳的光斑映在人们微笑的脸上,孩子的眼中洋溢着快乐的光芒。


重新开张的鱼池和享受渔趣的孩子们



蒋侃迅

对于这次园中园的改造,我们以“营造”的态度投入了相当的精力,这正是源自于我们最初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么一个被城市名片所包围、拥有悠久历史的老公园,我们为什么都没有去过?

我们设计了这么多公园,绝大部分都是“新”的公园,我们一直努力想解决的问题,也是如何让更多的人更好地去利用这些新的公园,这里面手段之多,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但是这些老公园呢,它们不也是历史留给公园城市的遗产吗?要知道,对于九零年往前的几代人,这些公园绝对是他们最好玩也最爱玩的地方,而这些地方不应该在新的公园、新的商业综合体、新的游乐园的包围下,缓慢地失去生命力。因此,这次大家努力的目标也很简单:就是要把这个鱼池改造成我们愿意带孩子去,而他们也很喜欢的地方。而对于之前常去的老百姓,这儿还得依然是“那个鱼池”。

从结果看,似乎取得了一点成效,我带孩子去一玩就是4个小时不想走,也听到一些常客聊到“这个钓鱼的地方更好了”,而不是“没了”或者“变了”。而这只是一个700多平的小空间,占不了整个公园的1/200,可以想象当产生5~10个类似场景的时候,这个老公园是否能成为年轻家庭周末玩耍的选择之一。

由此可以延展出一个设计相关的命题:如何让充满历史的传统公园融入现代生活,却又不能丢失掉它们的记忆和特有的气质?在我看来于老旧社区常用的“针灸疗法”在老公园同样适用,而生硬植入现代设施或者大面积翻新却是应该避免的懒惰做法。

鱼池就像给文化公园来了那么一灸,虽不能治本,却兼具了生态恢复、文化审美、儿童友好以及造血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老公园的问题也得靠这么一针一针来慢慢改善,而老公园的实践也完全应当作为城市更新的一类样板来看待。


微信图片_20210726155420.jpg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成都市文化公园改造工程

业主单位:成都市文化公园管理处

项目地点:成都市青羊区

项目规模:改造面积734平米

设计团队:一十工作室、109工作室、维他命工作室

设计周期:2021.3-4

建设周期:2021.6-7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2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