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家园共享街道景观设计 | 元有景观
-
项目名称:永丰家园共享街道景观设计
-
项目地点:成都市高新区肖家河街道永丰社区
-
项目规模:1200平米
-
设计公司:元有景观 
-
建成时间:2021
作者:蒋侃迅
从2018年被成都市高新区聘为首批社区规划师以来,笔者与元有景观的城市更新工作室一直积极投身于社区(特别是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实践中。永丰家园“共享社区计划”是成都高新区2019年立项的社区激励资金项目,从设计、建设到开放经历了两年半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元有对社区营造的介入从空间改造延展到了持续运营环节,也将自身设计师的角色从单纯解决场地问题拓展到了改善社区人与人关系上来。
背景:
从2018年被成都市高新区聘为首批社区规划师以来,笔者与元有景观一直积极投身于社区(特别是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实践中。2018-2020年实施了新北“社区绿道计划”,在投入使用的两年中,元有城市更新工作室(下文简称元有)通过复盘和回访收获了许多反馈和教训,积累了一定关于老旧社区改造的经验,而最令人欣喜的是,项目带来的改变并非仅仅局限在院落内部,整个新北社区及周边区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内外公共交通可达性的增强,到绿色空间与服务设施的完善,充分显示出老旧社区的内部更新和外部优化是互相促进的,居民和政府如果能够相互给予信心和支持,必能更好地促进这些原本封闭、隔离的老旧社区真正回到城市的系统里。
在对新北计划推进与观察的同时,工作室启动了另一个实验性项目—— “共享街道计划”,第一个选点落在了高新区永丰家园,这也是2019年就申报立项的社区激励资金项目,在2020年以前已经完成了参与式设计的过程和社区开放日活动,但由于疫情的影响,真正开工滞后到了2020年底。3月14日永丰社区的居民迎来了共享街道建成后第一场主题市集,而对于元有,这也是首次将社区营造的过程从空间改造延展到持续运营环节,希望能从公益切入,建立居民参与的社区商业场景,并提升与周边街区人群和文化的流动,最终形成能够自循环的造血能力。
©yǒuscape
永丰家园“共享街道”
选址
笔者最初受到邀请来到永丰社区,是对其中一处公共广场的优化,这里刚改造不久,基本功能齐备,能做的不外乎装饰和美化。通过区域内调研,笔者在社区老旧院落中找到了另一条被冷落的街道作为改造对象推荐给社区,也由此产生了“共享街道的计划”,并以其潜在的价值和代表性获得了成都高新区的认可和支持。
▲街道原貌 ©yǒuscape
永丰家园,地处成都市武侯区肖家河街道永丰社区内,虽然紧邻代表着成都市井生活的玉林路与小酒馆,但在大部分本地人印象中都是“隐形的存在”。我们希望通过一条街道的介入,改善院落自身的基础服务,提升居民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以期所在院落能在不久的未来融入城市,并与周边活力节点形成有效联动,助力区域影响力的提升。
▲永丰家园区位图,篮圈表示成都市井网红区域及辐射范围 ©yǒuscape
▲共享街道与永丰家园 ©yǒuscape
这条街道处于院落中央,但和其他内部道路不同,具有三个特点:
1、两端开口,连通着城市主路(肖家河街)和院落内部,可达性高;
2、该街道并非院内车行交通的必经之路,时常沦为停车场,也意味着机动车通行优先级可以通过管理而降低;
3、街道两侧没有入户单元门,不承担繁忙的进出人行交通功能,从而具备了成为公共活动空间的潜力。
除此之外,街道中目前不可进入的绿化带可以成为各种休闲活动的承载场地;同时周边紧邻多所中小学校,该街道能否为青少年群体提供更多的益处也是研究重点之一。
▲ 项目总平面图 ©yǒuscape
策略
1、去除消极绿地
原有绿化带不具备可进入性,既占据了原本可以用于行走的空间,又滋生了一楼住户私自开设后门、圈地种菜的违规行为。拆除这些消极绿地,让整个街道处在同一个标高平面,一方面可以释放更多的公共空间还给街道,模糊车与人的界线,为共享空间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花箱、木门等设计手段明确公私边界,既充分尊重了一层住户的现状和需求,也为将来街道的社区共享制定了规则。
空间划分之后,通过项目资金采购了首批观赏植物,通过招募和指导的形式让社区内的园艺爱好者的充分参与到“共享花园”的种植和维护中来,希望能够通过园艺社群的建立逐渐形成居民自主的可持续模式。
▲ 平整场地 ©yǒuscape
▲ 明确边界 ©yǒuscape
▲改造前后照片 ©yǒuscape
▲ 共享街区鸟瞰图 ©yǒuscape
2、弱化车行,赋予多重公共功能
针对共享街道的设想,改造后的街道空间将满足社区日常休闲需求和节庆活动需求两种情况。日常需求包括社区运动、交往、园艺等功能,主要通过街道两侧树下空间来提供,在保留中央机动车通行功能的同时,充分突出人行和活动的优先级;节庆活动则在周末、节日等特殊时段开展,届时会采用交通管制临时限制机动车通过,将这条街道转变为活动场地,创造多样化的社区场景。
▲ 日常需求功能布局 ©yǒuscape
▲ 节日活动需求功能布局 ©yǒuscape
▲改造后 ©yǒuscape
3、关注未成年人群,益于儿童成长
玩耍与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大环节。发展科学与认知科学研究表明,游戏不仅仅是学习的辅助手段,相反,游戏更是一种自我激励型的学习方式。我们希望这条街道不仅成为孩子们上下学的安全通道,更是他们家门口可以随意玩耍的场所,这里不需要专门的设施,而是一个直接、方便、有趣、安全的地方。
因此,改造后的街道没有高差,只在地面上涂绘了明快的“永丰蓝”和声波状纹理,这种非具象的模糊性设计更容易激发儿童进行积极探索,并在主动利用场地的过程中产生社交。
除了学习知识技能,公共责任感的培养与教育对于儿童同样重要,而责任感不是知识,无法通过别人的告知来习得,它类似于一种经验,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真正获取。社区里的大人们是对陌生孩子更负责的态度,决定了这些孩子更能对自己生活的社区乃至城市具有主人翁精神。因此元有希望通过共享街道空间的变化,带来居民们行为和意识上的改变,找回社区的公共信任和尊重,也让孩子们更易于在家门口获得社会责任感。
▲ 街道上的孩子们 ©yǒuscape
4、商业植入,创造经济可持续性
一方面根据居民的生活习惯和需求,规范引入小贩与摊车,营造富有市井烟火气的场景;另一方面,以造福居民为目标、从公益角度切入,通过政企多方合作,开展短期或长期的经营活动,探索具备持续造血能力的商业模式,让居民、商家和社区都能获利共赢。日前首次市集活动的开展过程尽管遭遇了种种困难,但呈现的结果还是让团队异常欣慰,参与活动的摊位既有外来商家,也有近半数的社区居民,有的出售二手藏品,有的是自己的手工作品,还有的是地道美食……现场持续了一整天还能保持不错的人流量,作为开端已经超出了预期,并由此创建了市集社群,社区与居民都表达了希望将活动常态化的意愿。
未来,元有希望共享街道不仅仅是通过打卡物或新鲜感来吸引眼光,更希望街道上每天、每周发生的丰富多彩的本土生活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到来,实现与周边活力节点的区域联动,融入区域城市名片。
▲ 街道上的市集 ©yǒuscape
▲ 社区园艺活动 ©yǒuscape
设计角色的拓展与转变
基于项目的性质和模式,永丰共享街道的建设同样受到激励资金预算的限制,为此设计团队充分发扬在过往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尽可能地选择平价易获取的材料、采用低技术要求的工艺,并在实施过程继续拿出了元有的“杀手锏”——营造小队亲自上阵,以活动的形式召集学生、居民与工人一道完成路面地绘、种植池马赛克拼贴等工序,既为施工单位节约了部分人工成本,也更好地保证了“非标准营造”的呈现效果,更利用这些机会起到了正面宣传的作用,促进了与居民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 非标准营造 ©yǒuscape
同时,“多元主体”、“公众参与”等社区营造的核心理念不能总是停留在形式主义上,为了获得更有效的行动指导,元有进行了跨领域的理论借鉴。比如社会学领域的“参与者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of Participants)理论,通过系统剖析社区营造过程中参与者的主体特征及其网络关系的变化规律,分析和总结参与者之间的社会网络模式,可以为同类型的社区营造实践提供启发性的规划与设计策略参考。又比如公共管理领域的“合作生产”(co-production)模式,能帮助自身更好的理解,如何在项目推进的不同阶段灵活地转变角色,从而有效的借助外部力量,撬动社区内部资源、带动社区参与,形成可持续的自发机制。
▲元有社区营造项目“参与者社会网络”图 ©yǒuscape
比如在本项目筹备阶段,我们邀请大城小村公益团队共同参与到与社区居委会的研讨会中,把项目可持续运营的需求与可行性考虑在具体设计展开之前;设计过程中,四川音乐学院的老师和研究生们参与了测绘、建模和概念创意中,并与大城小村团队一起在现场组织了社区开放日,吸收了使用者的意见;建造过程中,川音的同学们和艺术细胞的美术老师们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力支援;而项目完工后,基于和社区早已拟定的计划和经费保障,由大城小村和afs孢子酷文创主要承办了开园的市集活动,元有也从中受益良多。
回顾之前的过程,从筹备、设计到建设,元有的角色已经从牵头主体逐渐转变为了总控单位,而在项目落成之后进而转变为了配合单位,未来在永丰社区共享街道中还将发生许许多多的故事,必然会有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而元有也将持续关注并输入自身的资源和行动,直至退出这个“多元网络”,希望那一天能如笔者所愿形成良性运转的组织和模式,自发地维系下去。
▲ 元有社区营造项目“参与者社会网络”图 ©yǒuscape
启示
好的街道能为人提供一个公共交往的正常渠道,也能给人一条很容易把握城市公共领域和个人隐私领域的平衡线。在这样的街道环境里,邻里间存在的差异会被包容和尊重,一个人可以和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友好相处,随着时间推移社区中能够发展出稳定的公共交往关系,这些关系如果长久地维系下去,则会形成一条街道甚至一座城市的特质,也就是我们通常能够感受到并且异常珍视的“人情味”。
永丰家园的这条街道只有短短88米,但它是元有共享街道的第一个88米,万事开头难,未来元有会持续关注和投入这条街道的生长变化,也期待会有更多的街道加入“共享街道计划”,为所在的社区带来更大的活力,并用更丰富更有趣的方式去讲述自己的故事。
▲社区开放日参与团队合影 ©yǒuscape
关于城市共享街道
简要讲述我们对以下几个核心定义的解读:城市、街道与共享街道。
城市
在乡村,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具有不可移动的特性,使得附着在土地上的乡村人口流动相对较少,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群体居住模式,也就是村落。而城市作为以交易和集散为主要功能的人类聚居地,区别于村落的宗族聚居方式,城市人口的流动性与灵活性使得个体之间的联系更多是陌生而多变的。换句话说,对于大城市中的一个居民,他每天碰到的陌生人一定比他碰到的认识的人要多的多。
街道
街道做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陌生人来往最多的地方,也是城市中能把陌生人联系在一起进行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而在这样的场所中,安全性是最基本的要素,然后才谈得上顺畅的交通、繁华的商业和街区的文化。而城市老旧社区中的街道,往往更容易给初次进入的陌生人带来不安全感,比如冷清无人产生的惧怕,比如来自于居民带有敌意的眼神,又比如会一不小心冒犯他人的担忧……类似的负面感受又会促使人们与这些区域进一步保持距离,让老旧社区日益成为孤立于城市繁华的“贫民区”。
一条富有活力、受到欢迎的街道似乎有着各种各样的特征,而归纳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条标准来评价一条成功的街道:
1.界限明确: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界线分明,城市公共领域和个人隐私领域的界线清晰;
2.聚集人气:总是有行人来往;
3.功能复合:布置多重公共功能和商业功能;
4.公共信任:街区中有被人所信任的热心“公共人物”。
共享街道
共享街道(Woonerfs)是2000年之后特别是近10年以来国际上越来越广泛的倡议,也随之兴起了众多的行动,比如每年九月第三个星期五的Parking Day,以及把临街停车位转变为微型公园的Parklets。其核心是转变一直以来城市街道中机动车的主导地位,使车与人和谐公平地分享街道空间。正如Jane Jacobs所说:“在城市里,除了承载交通外,街道还有许多别的用途,这些用途是与交通循环紧密相关的,但是并不能互相替代。就其本质来说,这些用途和交通循环系统一样,是城市正常运转机制的基本要素。”这些尝试和行动都对城市与社区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我们也借由“共享街道计划”加入到这个过程中来,通过实践来增强自己对理论的理解,加强在城市老旧社区中人们的合作意识,共同实现街道的通畅、安全与活力,保障人与车共享街道的权利。
▲ 元有“非标准营造”参与过程 ©yǒuscape
项目名称:永丰家园共享街道
项目地点:成都市高新区肖家河街道永丰社区
项目规模:用地面积1200平米,建设投资36万元(含开园两次活动)
设计团队:一十工作室、109工作室、元有社区营造小队
设计周期:2019-2020
建设周期:2020-2021
合作团队:大城小村公益、afs孢子酷文创、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艺术细胞教育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