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工厂变身海绵湿地:泰国曼谷班加科特森林公园
注:本文为删减版,不可直接引用。原中英文全文刊发于《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2023年第1期“城市森林与全球气候变暖”。获取全文免费下载链接请点击https://journal.hep.com.cn/laf/EN/10.15302/J-LAF-0-040003;参考引用格式见文末。
导 读
在泰国曼谷繁华的城市中心地带,设计团队将一个前烟草工厂转变成了一座活力四射的新文化地标——班加科特森林公园。项目之初,设计团队面临场地上洪涝和干旱交替发生、北侧运河水体污染严重、可达性差、建设资金有限、工期紧张(仅18个月)等多重挑战。通过生态修复手段,设计将场地转变为了可提供全面生态系统服务且富有韧性的生态系统:设计后的公园可以拦截瞬时暴雨积洪并降低其破坏力、净化被污染的水体、调节旱涝,以及为野生动物提供亟需的栖息地。班加科特森林公园不仅成为了曼谷市中心及其周边地区最大的公共游憩空间,也为其他类似城市公共绿地设计实践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低维护、模式化途径。
关键词
海绵城市;模式化景观;生态修复;低维护景观;污染治理;城市游憩空间;生态系统服务
模式化景观途径营造低维护海绵城市:泰国曼谷班加科特森林公园
Modular Approach Creating Low-Maintenance Sponge City:
Benjakitti Forest Park in Bangkok, Thailand
俞孔坚1,2,王冬2
1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2 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背景
项目场地位于泰国曼谷市中心孔堤区,为泰国财政部所属烟草局工厂的一部分。早在1991年12月,当地政府即批准了烟草工厂搬迁的决议,在腾退出的土地上建设了面积20.8hm2的水公园(2004年)和9.8hm2的班加科特森林公园一期(2016年)。2019年,政府发起森林公园二期设计竞赛,并计划于2021年6月前完工,以庆祝泰国诗丽吉王太后九十岁寿辰;除明确要求保留的四栋建筑外(将改造为博物馆、体育中心等场馆),其余厂房均予以拆除。场地周围为高密度居住区,森林公园建成后将成为曼谷市中心最大的公共绿地,服务周边5km范围内约25万常住人口及曼谷庞大的旅游人群。竞赛共有六支国际(联合)设计团队参加,土人设计与泰国阿颂·信建筑事务所联合设计团队的设计方案最终胜出。
场地现状与挑战
曼谷位于湄南河三角洲,是一座人口超1050万的发达城市。市区地势平坦且低洼,平均海拔在1.5m以下;属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500mm。曼谷的大部分地区原为沼泽地,后因运河的开挖、地下水的大量抽取,以及粗放的农业灌溉而逐渐干涸;同时,地下水的过度抽取也造成了严重的地面沉降,加之全球气候变暖及城市排水基础设施不足等原因,导致当地市政排水系统无法应对瞬时暴雨产生的城市径流,进而增加了城市洪涝风险。此外,曼谷全市仅有三处城市公园面向公众开放,且城市绿地分散零碎,使用率不高。在复杂的城市生态、文化环境中,设计团队面临着多项挑战。
场地西侧的城市快速路将场地与周边社区割裂,东侧为一座人工湖,南部为医院、酒店和诗丽吉王后国家会议中心,北部曾经的城市运河现已成为排水渠,水质受城市污水直排和城市径流的影响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受到严重污染。
水体污染严重的北部排水渠,水质为劣Ⅴ类 © Turenscape and Arsomsilp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Architect
场地面积约42.3hm2,原为一座拥有80余年历史的烟草工厂。南部为办公、配套服务及生产加工区,北部为堆料及仓储区。因烟草生产的特殊性,场地内地面大面积硬化,并紧密排布着单层的厂房。除四座厂房外,其余厂房拆除后遗留下大量建筑垃圾需要处理。
厂房拆除后场地上遗留的建筑垃圾 © Turenscape and Arsomsilp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Architect
场地中共有乔木有91个品种、865株,以垂叶榕(Ficus benjamina)、菩提树(Ficus religiosa)、盾柱木(Peltophorum pterocarpum)、腊肠树(Cassia fistula)、酸豆(Tamarindus indica)、杧果(Mangifera indica)为主;胸径1m以上的乔木有49株。除场地东部及单层厂房间散布的一些林荫大树外,这些乔木主要分布于道路两侧,其中榕树发达的根系已经和部分道路融为一体。因此,如何保护这些树木并使其与场地未来功能规划相契合,就成了摆在设计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此外,本项目的预算极为有限(上限为20美元/m2),同时在项目工期上要求10个月内建成——后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最终要求于18个月内建成。出于建设速度考虑,项目的实施主体确定为本地部队工程兵,因其缺乏景观类项目建设管理经验,需要采取易于施工的设计策略。另外,在本项目之前落成的森林公园一期维护成本较高,在消耗了大量水资源用于灌溉的情况下,树木长势依然堪忧,因此如何降低后续维护成本也成为了本项目的挑战之一。
设计目标和策略
为了应对场地面临的多重挑战,项目被构想为一个能够为这座高密度城市提供全面生态系统服务的中央公园:公园需提供生态调节服务,适应旱雨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设计的面积共计187500m3的雨洪调蓄空间能够保障10年一遇降雨不外排;提供供给服务,将受污染的劣Ⅴ类水净化为Ⅲ类;提供支持服务,创造林-草-湿地生态系统,为本地野生动物提供多种栖息地;提供文化服务,为城市居民与游客的游憩活动提供亟需的多种休闲设施和大型公共空间。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设计团队制定了以下设计策略。
设计平面图 © Turenscape and Arsomsilp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Architect
场地鸟瞰效果图:设计将前烟草加工厂改造为高密度城市中的绿洲。 © Turenscape and Arsomsilp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Architect
低预算、短周期、基于自然的解决策略生成过程:通过现场填挖方、模式化景观营建并引入水系,设计为公园游客创造了浸入式体验。© Turenscape and Arsomsilp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Architect
营造模式化的多孔海绵湿地
湿地是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并在防洪抗旱、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及休闲旅游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设计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在充分尊重场地现状的前提下,营造一个基于“多孔”理念的、弹性的、水-岛交织的海绵湿地系统。
首先通过简单的挖填方技术,建造了4个散布着数百个小岛的湖区(即四大人工湿地),且每个湖都设计为两种不同的深度——较浅的梯级浅水带和较深的核心区域。为了实现对现有植被的最小干预,设计团队通过对场地所有乔木生长信息进行调查统计,选择占比最高的三个冠幅数值作为小岛直径设计参数——6m、12m、25m;然后以原有的树木作为每个岛屿的中心,构筑树岛。标准化便于施工,同时可将原本坚硬粘滞的表层土壤转变为海绵化生物栖息地,以水作为媒介,疏通物质和能量交换;核心区水位变化提供调蓄空间的同时,可营造条件各异的多样化生境。
通过模式化设计,以原有树木为中心构筑树岛。短短18 个月的时间里,人工湿地系统就实现了自然系统持续的自我演替。 © pierrick
通过模式化设计,以原有树木为中心构筑树岛。短短18 个月的时间里,人工湿地系统就实现了自然系统持续的自我演替。 © Turenscape and Arsomsilp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Architect
场地改造前后对比:原有厂房被拆除,硬质场地被改造为多孔海绵湿地。 © Turenscape and Arsomsilp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Architect
湖区的梯级浅水带与沿公园北部和西部边缘修建的L型线性净化湿地相连,运河河水被引入湿地中并得到净化,每日净化水量可达8152m3。净化后的水体流经梯级浅水带汇入布满小岛的湖区中,依据“边缘效应”,这里的水质净化效率更高,并可促进这一水陆生境交错带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密度的提升,包括促进钳嘴鹳(Anastomus oscitans)、小䴙䴘(Tachybaptus ruficollis)、大白鹭(Ardea alba)等重要湿地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
污染水体经预处理后进入L型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借助高差推动水体自东向西、自北向南流动,经过曝氧及挺水与沉水植被的净化过程、微生物降解过程,以及生物捕食过程,水体中污染物(如BOD、COD、TSS、重金属元素等)的含量将大幅降低,水体内的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也可以转化为场地内湿地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肥料,达到循环利用目的。
其次,“多孔”原则也被运用于改建而成的体育中心和博物馆中:部分厂房的屋顶经过改造设计,可将自然光照引入室内,并可使建筑的混凝土外壳逐渐变为生机勃勃的“绿墙”;甚至在有些厂房内部植入运动场地和生态化的垛岛,形成一座座充满活力的“绿色建筑”。
厂房内部植入运动场地和生态化的垛岛 © Turenscape and Arsomsilp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Architect
营造低预算、低维护的“野性自然”
为了满足低预算、短周期的设计要求,场地现有的资源被回收及再利用,融入公园的景观系统设计中。场地的主要道路均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公园道路系统;减少干预、最大限度地保留现有乔木及林下空间,回收厂房拆除后的混凝土材料,用于构建岛屿的土方基础和边坡加固,同时用作公园的铺装材料。这种模式化景观仅依靠一台挖掘机即可实现就地填挖、堆地成岛,从而将施工成本降至最低。
场地现状树木得到了保护并整合入设计,使公园成为居民喜爱的躲避炎热夏季的城市公共空间。 © Turenscape and Arsomsilp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Architect
场地原有地面的大面积水泥硬化铺装。模式化景观只需要一台挖掘机即可实现就地填挖、堆地成岛,从而将施工成本降至最低。 © Turenscape and Arsomsilp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Architect
除场地原有的树木外,设计团队在新建岛屿上以最低的成本种植乡土林荫树种幼苗;同时,在具有丰富微环境的人工地形上播撒种子、种植幼苗,为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创造基础,以形成一个低维护的植物嵌合体,这将持续、自发地丰富乡土物种,促进动植物共生关系的形成,提升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从而建立生机勃勃的本土植物群落。水体与绿地充分交融的海绵状的多孔景观也有利于降低维护成本,公园建成后,雨季最大蓄水量可达20万立方米,足以在整个旱季滋养公园内的所有植被,降低灌溉需求,实现植物群落的自我繁衍。
多样微环境的地形为半自然植物群落的演替提供了基础,建立了物种丰富的生态系统。 © Turenscape and Arsomsilp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Architect
提高可达性,创造沉浸式的游憩空间
为提高公园的可达性、增强公园与周边社区及绿地的联系,项目设计了一条空中步道,将多年来被城市快速路分割的地块串联在一起。空中步道降低了对野生动物的干扰,也为游客提供了可以同时欣赏湿地“野性自然”及都市天际线的独特体验。
一条空中步道穿越林冠,将过去被道路分割的地块串联在一起。空中步道在为野生动物提供空间的同时,也可让人们欣赏城市自然景色和天际线。© Turenscape and Arsomsilp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Architect
公园内部在保留和重新利用主要道路的同时,通过可渗透的生物滞留池和花圃,分隔自行车道与人行道,使原本为重型卡车设计的宽阔道路拥有更加宜人的尺度。沿着浅水湿地的边缘增设的多条相互交织的栈道可创造慢行的休闲体验,让游客沉浸式地感受人工湿地的自然景观。公园核心区域的大草坪和户外剧场、博物馆旁的水稻田、大量的林下空间等场所旨在创造多样活动的都市乐园,为曼谷市民及游客的各类公共生活提供舞台。
场地改造前后对比:原有车行道被改造为更为舒适的慢行系统。© Turenscape and Arsomsilp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Architect
沿湿地周边增设了相互交织的栈道,游客可以在栈道上享受沉浸式自然体验。© Turenscape and Arsomsilp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Architect
四大人工湿地之一西侧的露天剧场提供了可进行多种活动的公共空间 © Turenscape and Arsomsilp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Architect
厂房外的卸货区被改造为青葱的水稻田 © Turenscape and Arsomsilp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Architect
建成效果与讨论
尽管班加科特森林公园二期面临各种严苛挑战,但事实证明,它的建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评估,公园满足了提供调节服务、供给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的设计目标。2022年夏,曼谷再次经历了城市水患,公园及其附近地区并未受灾;水质净化湿地表现良好,如预期般地调蓄了足够的雨水,维系了湿地系统度过旱季,且市民可明显感受到公园的水体变得清澈、无异味。此外,公园的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自2022年5月至今,公园内已观察到鸟类近百种,数十种其他野生动物在此栖息觅食。作为曼谷市中心最大的城市公园,其所展现出的“野性自然”正在创造一种全新的、高度动态的、多样化的美学,与周围的都市景观形成鲜明对比。每天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在园中进行慢跑、骑行、家庭聚会、学校庆典、野餐、艺术交流、约会和婚纱照摄影等活动。公园已成为泰国首都的一处新地标,在社交媒体上广受欢迎。
人工湿地的“野性自然”创造了一种新的、动态的美学,与周围的城市景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pierrick
本项目在低预算、短周期的要求下,实施了让自然做功的模式化解决方案,通过采用小规格苗木种植和种子播撒,引入植被的自我演替,为曼谷提供了一座与市民共同成长的公园。作为“海绵城市”理论和技术在海外又一实践项目,该项目的建设创新性地探索了如何在更低成本的条件下,创造一个基于自然、让自然做功的基底,从而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为当地居民带来更高的生活品质。其在坚硬粘质土壤的低成本改良、废弃物再利用、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等方面均积累了成功经验,可为曼谷和世界其他类似城市的可持续公园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Macrotrends. (n.d.). Bangkok, Thailand metro area population 1950-2023.
[2] Yu, K., & Li, D. (2007). Sustainable landscape. Urban Environment Design, (1), 7-12.
[3] Postel, S., & Richter, B. (2023). Rivers for Life: Managing Water for People and Nature. Island Press.
[4] Naiman, R. J., Decamps, H., & Pollock, M. (1993). The role of riparian corridors in maintaining regional biodiversity.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3(2), 209-212.
[5] Alikhani, S., Nummi, P., & Ojala, A. (2021). Urban wetlands: A review on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Water, 13(22), 3301.
[6] Yu, K., Li, D., Yuan, H., Fu, W., Qiao, Q., & Wang, S. (2015). “Sponge city”: Theory and practice. City Planning Review, 39(6), 26-36.
[7] Zhao, Z., & Guo, Y. (1990).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Community Ecology. Chongqing Branch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8] Ruwanza, S. (2019). The edge effect on plant diversity and soil properties in abandoned fields targeted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ustainability, 11(1), 140.
[9] Zuo, Q. (2020). Critical problems and construction of synergy governance system in the beach area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38(17), 23-32.
[10] Harmer, J., & Vejpongsa, T. (2022, June 19). New park in central Bangkok gives Thais needed green space. AP News.
[11] Bangkok Art City. (n.d.). Unfolding Bangkok—Greeting Benjakitti.
本文引用格式 / PLEASE CITE THIS ARTICLE AS
Yu, K., & Wang, D. (2023). Modular approach creating low-maintenance sponge city: Benjakitti Forest Park in Bangkok, Thail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11(1), 72–85. https://doi.org/10.15302/J-LAF-0-040003
编辑 | 田乐,高雨婷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