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最佳实践 | 重庆城市更新
引 言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指保护、可持续管理和恢复自然的及经改变的生态系统的行动,这些行动能够有效地、适应性地应对社会挑战,并为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提供惠益。NbS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中国“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等理念相契合,为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切实路径。
202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出了NbS八大准则及28项指标,倡导依靠自然的力量和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应对防灾减灾、粮食安全、水安全和生态系统退化等社会挑战。在202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将NbS纳入了行动目标。此外,许多国家已经将NbS纳入应对气候挑战、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包容性和福祉正义等战略计划中,NbS已成为全球社会对当下环境危机的响应措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景观中国推出NbS最佳实践(Nature-based Solutions Best Practices)专题。这些案例聚焦全球人居环境的优化及可持续发展,为共建美好宜居的韧性家园积累了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实践经验。
NbS最佳实践 | 重庆城市更新
基本信息
应对的社会挑战:水安全、防灾减灾、经济与社会发展
实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气候行动、陆地生物
生态系统类型:T7.4 都市和工业生态系统、F1 河流与溪流
得到提升的生态系统服务:干扰调节、水文调节、防蚀拦沙、废物处理、生物避难所、休闲价值
应用的NbS方法:生态系统修复、生态工程、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区域保护
项目总额:约102亿元
设计周期:2018~2020年
NbS标准百分比
1.社会挑战 2.根据尺度设计 3.生物多样性净增长 4.经济可行性
5.包容性治理 6.权衡 7.适应性管理 8.主流化与可持续性
项目背景
重庆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建在平行岭谷的特大型城市,境内峰峦叠翠、水网密布,大巴山、巫山、武陵山等名山坐落于此,长江川流691公里,与嘉陵江在主城区交汇,乌江、岷江等次级河流汇入长江,形成向心状水系。
依托“四山、三谷、两江”的区域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态环境本底,重庆市依山而建、江水环绕、青山入城、城在山中,“山、水、城”深度融合。其中,中心城区处于典型的平行岭谷地理单元,受两江河谷切割,生态敏感度高,加上人类活动强度大,5%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市25%的人口和43%的GDP,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导致气候调节等生态系统服务被削弱、城市热岛效应凸显。
为了满足防灾减灾的城市安全需求和人居环境改善的民生福祉,重庆市委市政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与城市更新,实施了系列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在对自然资源顺势而为的利用和改造中,特别是在建设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布局与功能协调上,初步探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经验。
场地问题及目标
重庆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人地矛盾突出,主城区自然生态空间被过度侵占;城市建设以硬质化工程为主,生态基础设施不完备,城市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不足。本次实践将以维护城市山水格局,优化蓝绿生态空间,增强城市韧性,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具体措施
依托现有山水脉络,通过管控保护重要生态空间,开发建设中顺势而为。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双修”、“海绵城市”建设,在大尺度上保证生态网络的连通性,小尺度上通过城市“微更新”改造,采取灰色基础设施改造、绿色空间拓展、空间阻隔消除等措施,完善生态基础设施,营造蓝绿生态空间,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重庆主城区山水格局示意图
1. 加强规划管控,保护和修复重要生态空间
突出国土空间规划“三线”管控作用,保护并优化重要的自然保护地、城市生态空间。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嘉陵江畔,是重庆主城的天然生态屏障,保护区内村民一度“靠山吃山”,农家乐无序粗放发展“蚕食”林地。2018年6月,通过拆违复绿、生态搬迁、矿山修复、湖库治理等“铁腕治山”,缙云山“绿肺”和天然屏障功能得到有效修复。
缙云山黛湖修复前后
长江重庆段分布有广阳岛、中坝岛、桃花岛等13个江心岛屿,其中6个位于中心城区段。以广阳岛为例,作为长江上游第一大岛,枯水期面积10平方公里,拥有植物383种,动物近300种,遗存4000多年前古人类活动遗迹,生态要素完整,人文历史悠久,生态价值突出。2017年,广阳岛开发建设被叫停,实施科学规划和管控,通过“护山、理水、营林、疏田、清湖、丰草”系统修复措施,保留了岛屿等重庆特色生态景观,修复了自然生境。
广阳岛生态修复工程一期——西岛头
广阳岛生态修复工程一期——综合示范地
2. 遵循自然格局,打造立体复合建设空间
采用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思维,运用适应山地城市特点的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法,利用三维的城市空间解决开发空间受限的难题,最大化降低因山地地形地貌因素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在街道的规划和布局方面,设计其走向和形态与山体等高线密切相关,形成各种顺延等高线的横街和垂直于等高线的纵街;强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构建新的立体空间体系。同时,通过分层筑台、错叠等山地建筑手法,建成具有层次与质感的城市建筑,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形成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交通廊道和生态廊道相互融合的山地城市景观特色。
将原有生态斑块改造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城市建设中产生小的生态斑块,例如坡地堡坎崖壁、城市边角地、生活小区水塘等,这些区域面积较小、分布广泛,直接关系居民生活品质。通过改造生态斑块,将基础设施变“灰”为“绿”,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例如,渝中区虎头岩公园水泥堡上栽种植物使其变成绿色“钢琴键“、南岸区结合“大禹治水”的传说将边角地改造为体育文化公园等。
3. 融入“韧性”理念,建设混合型基础设施
一是以水为脉,遵循地形走势,串联城市内部生态修复。在城市所在的槽谷区内,根据径流演化规律,增强地表入渗,减少地表径流,统筹开展生态修复,提升城市雨洪消纳能力。
二是将公园建设作为缓冲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方式。例如,潼南大佛寺湿地公园原场地主要是涪江冲击出来的滩涂,多为砂卵砾石,渗水严重,河岸为已修筑的20年一遇的硬化防洪提。采用以洪水为友的理念,恢复滩涂的动植物生境,构建生态护坡,在江心岛恢复原来的枫杨和草丛植被,并增加树岛,为鸟类提供栖息地,打造城市滨河湿地景观公园,并将区域文化与场地设计相结合,构建活力的城市客厅。
三是开展“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建设蓝绿生态基础设施。在九龙外滩滨江消落带治理中,根据水位变化分层设计实施生态工程:165米以下以江滩自然保育为主,保留原有自然地貌与湿地结构;165米~170米以草本植物近自然修复为主,增加符合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过程的植物群落;170米~175米构建林泽生境带,补植竹柳、乌桕、中山杉等乡土植物;175米~178米采用石笼网填充土壤基质,间插灌木柔化护坡工程;178米~185米混栽草本花卉,构建护坡野花草甸带;185米以上绿化改造硬化墙,营建垂直生态空间带。通过应用界面生态调控、滨江立体生态空间建设、消落带韧性景观修复等技术,使20米的水位差范围呈现出六种不同的景观分异,建成适应夏季洪水冲刷淹没和冬季蓄水淹没的韧性生态系统。
4. 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生态保护修复长效机制
一是生态地票指标交易机制。对新增经营性建设用地实行“持票准用”以创造市场需求,农村闲置、废弃建设土地、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用地复垦成耕地或林草地后形成地票,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价值。
二是森林覆盖率指标交易机制。将森林覆盖率作为约束性指标,不达标地区允许其向达标区购买森林面积指标,用于本地区森林覆盖率目标值的计算。
三是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河流上下游区县签订协议,以交界断面水质为依据双向补偿,实现受益者付费、保护者获益。
实践成效
1. 以生物多样性提升凸显生态效益
生态修复通过给受损生态系统“对症下药”,为生物创造适宜生境,使得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全市共建成22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湿地面积20.72万公顷,湿地脊椎动物563种,湿地高等植物707种。2020年11月初,在长江重庆段观测到近十年最大规模红嘴鸥迁徙种群。
2. 以城市生态景观提升创造社会效益
通过城市生态修复,重庆市建成城市公园1263个,公园总面积15834.55公顷。其中,主城区公园553个,面积7142公顷,占公园总面积的45%。2018至2020年,利用城市边角地建设社区体育文化公园92个,为周边约350万居民提供了充足的休闲娱乐健身场所。2019至2020年,中心城区坡坎崖绿化面积1198.9公顷,见缝插绿地拓展了城市绿色空间。
3. 以城乡自然资本增值提高经济效益
2018年~2021年,全市宜林宜草地票交易面积4290亩,交易额8.01亿元。2019年3月,江北区与酉阳签订全国首个横向生态补偿提高森林覆盖率协议,江北区向酉阳县支付7.5万亩森林面积指标价款共1.875亿元。截至2021年1月,通过森林覆盖率指标交易,全市累计成交森林面积指标19.2万亩,交易金额4.8亿元。截至2019年底,重庆已在19条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且跨两个或多个区县的次级河流建立了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补偿资金共9691.8万元。
总 结
1. 城市更新遵循基于自然的理念,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新格局
面对突出的土地资源紧缺难题和空间需求矛盾,山地的地形并没有成为重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阻碍,3000年的历史孕育出智慧的重庆人民,在城市空间格局构建上他们顺应山水之势,依山建城,傍水而居,城市开发建设充分遵循自然地理格局,在巴郡之地探索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重庆主城区城市开发建设中的尊重自然,规划管控中的保护自然,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修复自然,打造生态产品中的利用自然,在实现人类福祉的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充分反映了NbS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
2. 从多效益权衡层面诠释了NbS的多功能性,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从全球范围来看,城镇化是大势所趋,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寻求人与自然的平衡点是人类的共同命题。城市更新是我国当前时期的重要任务,城市生态修复和城市功能修补又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
重庆市城市更新的实践秉承“改善人居生活环境”的终极目标,在防灾减灾的安全保障需求、居民的休闲娱乐空间需求和自然空间的保护与拓展中寻求效益的平衡点,通过生态化改造在城市中寻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城市公园建设、灰色基础设施改造等生态修复措施再造了与洪水相适的城市景观,筑牢了城市水安全和灾害防治屏障;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上,改造生态斑块、修建绿色缓冲带等,构筑点线面多维生态景观格局,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的同时造福居民,为全球城市空间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提供了中国智慧。
3. 将NbS理念主流化,推动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重庆市高标准编制《重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广阳岛长江生态文明创新实验区规划》、《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统筹规划》、《主城“四山”保护提升实施方案》等。将“四山”作为特别生态管控单元,并强化自然保护地、峡口、江心岛、滨江城中山体的生态保护和管控,严格保护湾、沱、滩、浩、半岛等重庆特色生态景观,限制开发建设活动,培育建立稳定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层层传导、多点发力,将基于自然的理念落实到城市发展规划和设计中,指明了城市绿色发展方向。此外,重庆市编制了《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施方案》,积极推动生态修复效益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这是NbS理念主流化的生动诠释,更是生态修复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本文作者:周妍 翟紫含 李满意 马磊
景观中国整理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