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7本图书带你走进景观世界

景观中国 2021-09-02 来源:景观中国网
原创
认识地球、城市与人类的方式不止一种。本期我们推荐7本著作,从景观的视角去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

认识地球、城市与人类的方式不止一种。本期我们推荐7本著作,从景观的视角去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你想与百万设计青年分享喜欢的书籍,做1%的读书型设计师,别忘了扫文末二维码加入”景观中国1%读书群“哦! 



- 1 -

《浪漫地理学》


作者:段义孚

翻译:陆小璇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荐书理由:

诗人托马斯·休姆认为,浪漫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日常生活的超越,是人类完美主义的信仰。

历史学家雅克·巴赞曾将浪漫主义的性情概括为“对能量的敬仰、道德的热忱、原初的禀赋,对于人类伟岸与卑微、强大与悲苦之矛盾的认知”。

“人文主义地理学之父”段义孚先生以浪漫主义的思维方式看待海洋、山岳、森林、洞穴、沙漠、极地冰原、城市。

他认为“人类正是在浪漫渴望与深层恐惧的双重驱策下,在熟悉的家园与开放的空间之间来回往复,孕育出种种重要的文明成就。”

潜藏在浪漫精神之下的是诸如黑暗与光明、混沌与秩序、身体与头脑、物质与精神、自然与文化等等两极化价值。这些两极化价值在我们展望和感知具有挑战性的大环境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段先生博览群书、笔下恣肆汪洋。他在《浪漫地理学:追寻崇高景观》中,以文学艺术、科学、哲学、史学、大众文化等多重视角来阐述其地理学观点,嵌入其中宛若天成,奇思妙想化为浪漫壮美的文字。



- 2 -

《理想人居溯本》


作者:俞孔坚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荐书理由:

俞孔坚老师于《理想人居溯本》中提出环境理想/景观理想的概念,以作为对环境之空间格局的强调。

北京大学王恩涌教授评价这本书“不单是探风水之说的深层意义,而是在其从事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实践中体现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之真谛。”

本书以人类进化和文化的生态经验为主线,结合作者多年来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居景观模式及其深层含义,如山水画、山水诗及园林艺术中的景观,与日常行为和统计心理学的理想景观模式等具有的共同结构特征,从而对中国景观理论进行了地理、文化、生物和哲学意义上的阐释。

本书对于发展和谐、宜居、可持续的新人居环境,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关照作用。


image.png



- 3 -

《景观之想象——詹姆斯·科纳思想文集》


作者:詹姆斯·科纳

翻译:慕晓东、吴尤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荐书理由:

纽约高线公园的设计者——詹姆斯·科纳则更加关注对社会机制的理解、传统文化的自觉、当代理论的自省、景观的认知。

他认为从批判性立场与建设性行动中改变世界,这就是景观设计师。

在本书中,科纳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风景园林行业的最大问题可归结为,一切事物的运行都太顺理成章了,太理性了,太科学了,同时也太量化了,因为人类完全信任启蒙理性和科学进步的力量。

科纳进一步认为,这种科学主义和历史主义之风把景观的诗意给剥夺了,从而把景观的内在创造力逼到角落里,景观便遭遇了严重的自我危机。

因此,科纳所提倡的景观想象力就是把景观从科学的霸权中拯救出来,其本身便持有一个特别清晰的批判性立场。


image.png



- 4 -

《最后的景观》


作者:威廉·H·怀特

翻译:王华玲、胡健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荐书理由:

美国关于城市、人与开敞空间方面最具有影响力和最受尊敬的评论家威廉·H·怀特在《最后的景观》一书中讲述了我们都市区实际的模样和应有面貌。

作者从开放空间中的政治现实,谈到“空间规划”,谈到“开发”,将目光聚集于“新城镇”运动,最后聚焦于“景观”的发展。

现代城市不断地向郊区蔓延,在四周建造起一座座卫星新城,但是主城区充塞着未经开发的土地、荒废的铁轨和拥挤的住宅区域,使得城市的体验无法从横向扩展中得到喘息。 

威廉•H. 怀特认为,城市肆意蔓延的时代已经结束,城市规划改良的核心不在于外向型的扩张,而在于解决城市内部缺乏妥善安排的区块。

本书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作者简•雅各布斯眼中的“杰作”,城市规划领域的《寂静的春天》,影响整整一代美国城市规划设计师的规划经典。


0 (2).jpg



- 5 -

《拼贴城市》


作者:柯林·罗、弗雷德·科特

翻译:童明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荐书理由:

本书是一部对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理论进行哲学式批判的著作。书中所及的时代,工业化国家正在“现代城市”中受煎熬,那里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师正在试图找回失去了的世界。

《拼贴城市》引入“拼贴城市”这样一种城市设计方法,试图使用拼贴的方法把割断的历史上重新连接起来。

事实上,城市规划从来就是在历史的记忆和渐进的城市积淀中所产生出来的城市的背景上进行,所以,城市是不同时代的、地方的、功能的、生物层叠积累产生的。

作者认为,建筑-规划师是在已有城市结构背景下做设计,即“拼贴”城市,如同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

当然,“拼贴”是一种城市设计方法,它寻求把过去的与未来的统一在现在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拼贴城市》成为后现代派城市设计的重要理论著作。


image.png



- 6 -

《Interstitial Hong kong》


作者:Xiaoxuan Lu、Susanne Trumpf、Lvan Valin

出版社:JOVIS


荐书理由:

香港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城市,其大部分公共空间都是由其地理地质、政治经济以及物质生态这三种环境背景所直接塑造的空间性结果。“间隙香港”是一个以香港的“休憩处”为对象的研究项目。

在封闭式住宅区的边缘地带、立交桥和匝道旁的不可建设空间中、倾斜的陡坡上,或是因规划者和开发商力争密度最大化而遗留下的零碎地块中,一种与高密度开发相对应的城市形态逐渐成形:这种临界空间展露出城市肌理中那些间隙和不连续空间的独特形态。

本书是对“间隙香港”项目的阶段性回顾,由相辅相成的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含5篇批判性文章,揭示了休憩处与香港的规划历史和地景变迁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探讨了这些碎片化空间是如何被公共性、可达性和监管性等概念塑造的。

第二部分包含45个案例研究,展示了香港最小的开放空间的多样性和特质。这些案例被划归入如下六个类别:(1)裂缝:地质动力的填补者;(2)失配:基础设施的连结者;(3)流逝:遗迹的标示者;(4)滨海:水陆交融的泊岸者;(5)空腔:生态环境的加强者;(6)间隔:密度的解构者。


 

- 7 -

《Ecologies Design Transforming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nd Urbanism》


编者:MaibrittPedersen Zari, Peter Connolly, Mark Southcombe

出版社:ROUTLEDGE


荐书理由:

“生态”逐渐占据了当代的设计话语权。这反映了人类对地球家园的关注,以及对人类与世界关联的新理解。

书中提供了当前以生态学为导向的方法进行批判,并提供了新兴和有效的方法、技术和概念的证据和探索。“生态学”一词在设计中的使用往往是指将生态融入设计和城市,并从生物学-科学和技术的意义加以理解。

在实践中,这种科学技术知识往往被理解的较为片面。本书中认为生态学所涵盖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同等重要,需要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实践。

本书汇聚了国际领先的专家和相关案例,提供了以生态学为导向的全面批判,与新兴的方法、技术和概念。



扫码加入景观中国1%读书群

一起读书吧!

image.png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打赏
  • 给Ta打个赏

0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