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维平:为中国城市基础设施融资-长期投资与公共投资
吴维平
美国塔夫茨大学的吴维平教授发表了关于城市基础设施融资的演讲。快速城镇化使对城市和环境基础设施的需求增长,但背后隐藏财政危机。城市长期依靠出售资产的收入作为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维护的主要来源并不可行,而需要探索可持续性的长期融资方案来继续发展基础设施。她将中国同巴西、智利、印度和南非等新兴国家对比,提出中国应在现有政治和财政政策下,注重将公共投资从预算中移除并投放到资本市场的过程,从中寻求对基础设施进行融资的手段。
中国改革开放后,快速的城镇化致使对城市和环境基础设施的大量需求。在中央权利下放的情况下,对基础设施融资的途径已远不止传统的财政拨款。常规方式包括以未来土地出让收入和地方政府税收作为担保,向城投公司贷款。但是这些资金来源很快将被利用殆尽。通常,当地政府通过各种各样预算外机制,尤其是通过征收土地租赁和出让费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但是这种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做法是在杀鸡取卵。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城市快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潜在的财政危机,直到2010 年才被国家审计署发布的一份报告揭示出来。该报告警示了超过100 亿人民币的地方债务负担内含的风险,这一债务相当于该年中国GDP 的27%。很多人担忧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可能转变为不良贷款,并危及金融行业。城市依靠出售资产的收入作为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维护的主要来源,在长远来看是行不通的。因此,许多城市将需要探索可持续性的长期融资方案来继续发展基础设施。
相似地,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长期以来面临着投资不足的问题。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数据,从现在到2030 年之间,仅保持目前的发展速度就需要大约570 亿美元的投资。这将比过去18 年间所花费的360 亿美元高出60%。大型的机构投资者看到了这个机遇。更高的长期风险调整后的回报率使基础设施成为吸引养老基金、保险公司、主权财富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的资产类别。而在中国,最近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长期融资选项,体现出私营经济和资本融资的地位在逐渐上升。
本次演讲探索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潜在的长期融资选项,其核心议题之一是将中国同巴西、智利、印度和南非
这样的新兴国家进行对比,吸取实践教训。寻找持续融资选项的主要挑战,与将公共投资从预算中移除并投放到资本市
场中的过程有关。这个过程将涉及多种对基础设施进行融资的手段,包括公私合作融资和机构投资。在中国现有的政治
和财政制度下,确定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将是迈出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