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论坛(2014)城镇化专题论坛暨北京大学第十二届景观教育大会高端对话沙龙话题二
问:第二个话题,是许多学生和企业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大家总感觉这个行业很综合很复杂,涉及到各个门类。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到底要把自己学成完人,还是学会一项能力然后进行合作?对于企业来说,是要把自己办成全能型的企业,还是只有一个强项专业的企业然后开展合作?
李建伟:
作为个人来说,可以选择你想干的事。做住宅设计师、庭院设计师或城市规划师,都是你的选择,没有任何人可以强迫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为行业来说,我们不能太局限于我们现在是什么,我们要看到社会的问题在那里,行业就要向那个方面发展。我们要跟实际仅仅的结合起来,和需要结合起来。我们现在的城市明显有很多问题,但这么多问题却没有人解决。我们不去解决而老等着别人解决,这就是不对的。让自己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能够帮助社会解决问题,这是我们发展的需要。所以作为行业来说,需要去拓展,更多的关注社会的大的问题。
白伟岚:
作为个人的成长来说,我对我的设计师要求是一专多能。在你最擅长、你最喜欢的领域应该做到尽可能的出色,这是立足于社会的基本。从风景园林个人终身从业的角度来说,还是需要非常广的涉猎面,你会发现这个行业无穷的乐趣。
从行业的发展来说,前面说到我们专业没有权利,最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的缺失上。现在我们只有城市绿化条例、旅游法法规,但在其他方面基本还是空白,这就决定了行业的弱势地位。因此我们需要要做一些基础性的、真正前沿性的研究。多做一些工作,才能有地位。因此我们的专业走到今天,俞孔坚老师还是功不可没的。
李宝章:
关于从业专与宽的问题可以这样比喻。做的专容易接到项目,但专的问题是,就像虎一样,一旦你的环境消失了,转变是很难的。做的宽能够在行业中长期的生存,但一宽就像熊。作为小公司,或者在职业的前期应该做的专,大公司可能做的更宽一些。如果细也能细得下去,宽也宽得下去,就得做的辛苦。
马晓暐:
当专业宽到一定程度,不是你在宽,不取决于你有什么能力,而是你要成为一个载体,当成为载体的时候,很多事情就发生了。如马云做网购并不是自己卖东西,而做了一个交易的载体。马化腾也不是依靠整天发微信,而是做了传递信息的载体,于是很多事情发生了。
我支持园林派而不是景观派其中有很多原因。我们对园林的认识存在误区,仅把园林看成一种风格,而没有看透园林其实是生活的载体。当园林成为生活的载体时,它完全符合下一个世纪中商业发展的模式。这些商业模式中一是网购电商,二是体验式的经济,没有任何东西比园林更是体验式经济的载体。
在座的年轻设计师,你们有面临着所没有的机遇。你们真正的发展在于把专业变成一个载体的时候,你们就是下一代的马化腾。电商的未来就三五年,之后能不能生存都是一个问号。体验式的经济可以生存两千年,只要人类生存,体验式的经济就会生存,园林给我们一个非常大的启发,在于它是一个体验式经济的载体。我们园林专业,真正应该学的是下一个经济模式下,对我们专业的崭新定位和思考。
李孜:
人类的几千年中始终有体验,有园林,有生活,园林其实就是生活,在对生活的体会之后做的文章。所以我们专业的学生应当建立整体的世界观,应该懂历史。中国是一个历史没有中断的大国,哪怕是当代电子商务的思路在历史中也有迹可循,即产销一体,农民可以生产可以销售,在自耕农时代就是如此,只是形式不同,但原理是一样的。
此外我们专业的学生还需要懂人性,我们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很多时候分不均的,大家心理要能够想得明白,在对所有这些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在专一门。比如想做乡村研究,就去乡村呆一呆,把它做好。
庞伟:
对一个行业,专业不做好不行,不广博也不行,宏观与微观层面不能一概而论。年轻人立身一定要有专长,能够把特定的专业做好就很不容易。
另外,我们的行业需要更多冒尖的人物,没有人物的行业,只是空中楼阁。这些人物可以吵架,也可以团结,就如民国时鲁迅等人吵闹连天,但现在我们回看民国,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因此我呼吁大家,无论在言论上还是作品上,要勇敢的做人物!
孙虎:
平凡的人做了不平凡的事就是英雄。我们这个专业也是这样,无论是在宽度还是深度上,只要在一个方面做专了,将一件事反复做直到做深,那就是专家。
从个人角度,应该保持兴趣,坚持做喜爱的事情。从企业的角度,近年我们一直在研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也看到在座的各位大师在企业经营上都在找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曾经我也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有些过界,从原本只做设计到后来又做动画、施工等等。但是真正做了之后,我发现它们相互促进,能够加深我做设计的深度,从各个方面对我都有很大的促进,因此我觉得应该勇敢一点,大胆一点,只要你敢,这个世界的大门一直向你打开。
盛梅:
从我的角度,这个问题可以转变成思考如果做的宽泛会怎么样?如果做的专业会怎么样?
前面各位嘉宾也提到,宽泛或专业是个人的选择,企业自身的选择,没有标准答案。但我注意到,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寻找现成的答案。而我们所说的都是个人的人生体验,如果你不去亲身经历,无论听了多少高深的理论,多少调侃或诙谐,这些话并没有经过你的人生,没有经过你的身体和大脑,它们始终不是你的。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去做,自己去想,答案慢慢的会走到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