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最佳实践 | 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引 言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指保护、可持续管理和恢复自然的及经改变的生态系统的行动,这些行动能够有效地、适应性地应对社会挑战,并为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提供惠益。NbS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中国“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等理念相契合,为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切实路径。
202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出了NbS八大准则及28项指标,倡导依靠自然的力量和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应对防灾减灾、粮食安全、水安全和生态系统退化等社会挑战。在202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将NbS纳入了行动目标。此外,许多国家已经将NbS纳入应对气候挑战、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包容性和福祉正义等战略计划中,NbS已成为全球社会对当下环境危机的响应措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景观中国推出NbS最佳实践(Nature-based Solutions Best Practices)专题。这些案例聚焦全球人居环境的优化及可持续发展,为共建美好宜居的韧性家园积累了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实践经验。
NbS最佳实践 | 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基本信息
应对的社会挑战:水安全、生态环境退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防灾减灾
实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气候行动、陆地生物
生态系统类型:T2.1 北方和温带高山森林和林地、T5.1 半荒漠草原、T6.4 温带高寒草地和灌丛、T7.3 人工林
得到提升的生态系统服务:水文调节、干扰调节、防蚀拦沙、生物避难所
应用的NbS方法:生态系统修复、生态工程、区域保护
项目总额:约150亿元
设计周期:2017年
NbS标准百分比
1.社会挑战 2.根据尺度设计 3.生物多样性净增长 4.经济可行性
5.包容性治理 6.权衡 7.适应性管理 8.主流化与可持续性
项目背景
再野化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一种生态保护修复方法,即通过大规模的生态系统修复以及自然过程重塑,让大自然照顾自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大自然中的所有主体都能够健康发展和兴旺。再野化也是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再野化的核心是营养级联(Trophic Cascade),即通过食物链物种间由上向下的震荡影响,不仅保护了物种也修复了生态系统。另外,再野化修复的生态系统能够从大气中捕获碳,并将其储存在森林、植被和土壤中。如此一来,通过再野化,就可以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强洪水风险防范、为人类在自然中受益提供更多机会,因此,再野化迅速成为具有成本效益且鼓舞人心的应对气候变化和野生动物损失的范式。
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消除了对生态系统强烈破坏的矿山开采等人类干扰;对保护区及周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态恢复,从而提升景观的荒野程度;对生态廊道进行了修复与拓展,保持或提升生物多样性;拟考虑重新引入利用雪豹或狼物种和生态过程,采用再野化的范作式,让自然力量在生态修复中发挥作用。
贺兰山横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处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处,山脉呈南北走向绵延250余公里,东西宽20~40公里,最宽处60公里,是我国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千百年来,贺兰山这座绿色生态屏障,拦截着西伯利亚寒流的东进,阻挡着腾格里沙漠的入侵,有效保护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贺兰山的动植物和地下矿藏资源十分丰富,既是我国八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中唯一位于北方的中心,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有野生维管植物788种,特有与近特植物6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352种,有国家重点保护的脊椎动物有5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1种;昆虫1900多种。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贺兰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7月、2020年6月视察贺兰山时指出,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必须扭住不放、一抓到底,直到彻底解决问题;要加强顶层设计,狠抓责任落实,强化监督检查,坚决保护好贺兰山生态。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资金投入累计150多亿元,其中“宁夏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纳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工程总投资53.66亿,中央财政奖补资金20亿。
场地问题
位于干旱半干旱区过渡地带的贺兰山,历史上经受过高强度放牧和长时间序列露天及井下矿山开采等大范围、剧烈的人类活动干扰,造成脆弱的生态系统进一步退化。保护区建立后快速增长的贺兰山岩羊种群,过度啃食植被。
具体措施
按照“安全、生态、景观的顺序”治理破损地貌,消除人类威胁;修复受损生态系统、增加荒野程度;修复景观斑块之间的通道,增加连通性。使贺兰山自然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增强。另外,发展葡萄庄园生态文化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贺兰山区域示意图
1. 关闭上百座矿山等人类活动点,停止人为活动进一步破坏
宁夏通过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关闭退出矿山企业122家,整治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点169处、保护区外围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开发点45处、煤炭集中加工区2处,修复治理面积150余平方公里。另外,通过“封山禁牧”恢复自然保护区自然植被。已经完成了1500户和6000人的移民,并且转移了25万头牲畜,整体退牧面积达到了 233.33公顷。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7座矿山全部退出,露天开采矿山通过剥挖坑回填、渣台分台阶、平整、覆土、播撒草籽等措施,基本完成了地形重塑、土壤重构和植被恢复;井工开采矿山采用井硐回填封闭、采空区灾害综合治理、影响区域植被恢复等措施完成了生态修复,完成治理面积176公顷。另外,对位于贺兰山内的古拉本镇进行了整体搬迁和生态恢复治理,累计拆除各类违章建筑物4公顷以上,完成治理土地面积220公顷。
通过上述人类活动的退出及生态修复工程,为恢复贺兰山破坏前的生态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大范围的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
1)消除安全隐患,采取地质灾害消除、历史遗留废弃矿坑治理、行洪沟道整治等措施,在不阻断生态廊道、动植物迁徙通道的前提下,“依山势、顺山形、随山走”,依形就势恢复地形地貌,减少滑坡、洪灾等安全隐患。
2)采取种质资源归集、珍稀树种扩繁、低山水源保育等措施,保护以青海云杉为主的水源涵养林以及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典型自然地段和典型自然景观,维护干旱山地自然生态系统。采取移植驯化和组织培养等技术,维护珍贵稀有植物繁殖群体,特别是扩大四合木、沙冬青、蒙古扁桃、野大豆等植物群落。
3)按照降水分布规律,在年降水400mm以上的高山区域,播撒适生乡土树籽;在年降水200~400mm区域,草灌乔互补混播;在年降水200mm以下区域,分析退化草种类型,补播草籽草种。
3. 增强景观的连通性,修复因采矿而破碎或狭窄的生态廊道
在南北核心保护区之间因采矿活动占用,仅剩狭窄的生态廊道连接,不利于动植物交流。参考周边生态系统,通过地貌重塑、土壤重构、及原有自然植被恢复,重建自然生态系统,扩展原自然保护区内较为狭窄的生态廊道,扩大生物栖息地,使破碎景观连通性增强。以可能引进的雪豹等顶级捕食者及黑鹳、金雕、大鸨、雀鹰等珍贵稀有动物生存环境为目标,重建系统完整的食物链为目标,对栖息地进行恢复。共修复矿山开采废弃1204387公顷,使保护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连通性增强。
4. 发展生态产业
强化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至2020年依法全部关停贺兰山脚下农业灌溉地下水井,采用节水灌溉。修复废弃矿山、治理荒漠化、石漠化土地,建设葡萄文化长廊,种植酿酒葡萄57万亩,建设生态酒庄86家,年产葡萄酒1.2亿瓶,蹚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新路。如下图是原采石场上建立起来的葡萄酒庄园。
贺兰山葡萄园种植基地
实践成效
1. 贺兰山退化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植被总体表现为增长趋势,保护区森林覆盖率增加了1%,植被覆盖度增加了20%。自然保护区优势树种,天然的云杉、油松和山杨中,山杨林是青海云杉林火烧迹地上的一个演替阶段,终将被青海云杉纯林所替代,云杉和油松面积、蓄积量增长,山杨则是减少的,说明保护区内森林群落处于正向演替。
贺兰山现在灌木林恢复面积超过了1964 年的面积,分布的灌木大多数属于国家级保护植物,由于退牧前的牲畜过度啃食,几乎接近零生长,而且30%的株丛不同程度地出现枯枝,有的甚至整株死亡。退牧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蒙古扁桃出现,当年新长出的嫩梢平均长度达到35cm,有的甚至达到60cm以上,冠幅平均增长35cm,结实率提高10%。
2. 生物多样性增加,固碳能力增强
数据显示,通过退牧封育、封山育林等自然恢复措施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和更新,动植物种群明显增加。在贺兰山南部峡子沟一块样地,修复后新发现具代表性的植物霸王(当年生苗) 12株;主要野生动物岩羊、马鹿等种群的数量不断增长,由2001年的1.6万只和2000只分别增加到现在的5万只和7000只。
另外,据专家测算,通过生态保护修复措施,石嘴山市贺兰山保护区范围内,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显著提升,固碳总量从2015年的11.04万吨上升到2019年的14.69万吨,增加了33%。
3. 绿色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当年采矿的矿主(煤矿、砂石矿)变成今天的葡萄园庄主,从采矿破坏生态到修复矿山种植节水葡萄,实现绿色转型。贺兰山百万亩葡萄文化长廊,构建多功能农业景观,年综合产值230亿元,吸引游客50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近10亿元。其中,先后有40多家酒庄的500多款葡萄酒在国际大赛中获得奖项。
贺兰山东麓已经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葡萄酒产业每年可提供12万个工作岗位,工资性收入近9亿元,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生态旅游业发展,贺兰山下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龙泉村仅2019年上半年游客接待量已达45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7年的1.4万元增加至2019年的1.9万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总 结
1. 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
再野化是国际上新兴的一种生态保护修复方法,强调生态修复的过程导向和动态性,以及自然力量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本项目修复时,考虑到未来重新引进雪豹等顶级捕食者以控制数量过多的岩羊可能性,并积极修复黑鹳、金雕、大鸨、雀鹰等珍贵稀有动物生存环境,以逐步重建完整的生物链和食物链为目标,对栖息地进行恢复,并消除矿山、过牧等人类活动威胁以增加荒野程度,修复、连通、拓宽保护区内的生态廊道。
这些系列措施,体现了再野化保护核心荒野地、增加荒野地的连通性、保护和重引入关键种(包括大型食肉动物)、适度允许自然干扰的发生、降低人类干扰和管理程度、拆除部分人工基础设施等核心理念,代表了国际上先进前沿的理念与做法,能够为我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提供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
2. 将重新引入雪豹作为一场大型科学实验
根据北大李娟博士使用全球雪豹分布位点进行的全球雪豹栖息地模拟,贺兰山和阴山都是“潜在”雪豹栖息地,2005年贺兰山管理局在贺兰山北部拍到了雪豹脚印,2013年3月在阿拉善左旗(更靠近贺兰山)牧民救助了一只雪豹。
以解决贺兰山岩羊数量过多引起的生态系统退化为目标,重新引入大型食肉类动物的方法,是国际前沿科技。那么,引入什么类型的兽类动物,雪豹或狼?是直接放归靠自然扩散,还是建立半野生环境的繁育场,让动物个体在繁育场中产仔,训练并野放幼崽?使用顶级食肉动物进行生态修复的理论依据是“级联效应”,然而关于到底是什么因素调控有蹄类种群,科学界还有争议,到底是上行调控,也就是食肉动物在控制?还是下行调控,也就是植物资源的限制?
针对上述国际前沿科学问题,以生态环境修复名义重引入雪豹,还需要系列多学科科学论证。建议将贺兰山重新引入兽类动物项目作为一场科学实验,纳入正在编制的《自然资源部十四五科技规划》中,争取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开展跨学科联合攻关。
3. 主流化
2020年颁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将贺兰山生态保护和修复纳入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地方政府也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规划(2018-2022年)》《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2019-2035年)》《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工作方案》《宁夏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施方案》《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修复工作方案》等系列规划方案。
宁夏还成立的第一个环境资源保护法庭——贺兰山环境资源保护法庭,从国家到地方战略、计划、法律监督等各方面推进NbS主流化。
本文作者:罗明 杨崇曜 郭义强 陈元鹏
景观中国整理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