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最佳实践 | 内蒙古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引 言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指保护、可持续管理和恢复自然的及经改变的生态系统的行动,这些行动能够有效地、适应性地应对社会挑战,并为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提供惠益。NbS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中国“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等理念相契合,为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切实路径。
202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出了NbS八大准则及28项指标,倡导依靠自然的力量和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应对防灾减灾、粮食安全、水安全和生态系统退化等社会挑战。在202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将NbS纳入了行动目标。此外,许多国家已经将NbS纳入应对气候挑战、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包容性和福祉正义等战略计划中,NbS已成为全球社会对当下环境危机的响应措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景观中国推出NbS最佳实践(Nature-based Solutions Best Practices)专题。这些案例聚焦全球人居环境的优化及可持续发展,为共建美好宜居的韧性家园积累了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实践经验。
NbS最佳实践 | 内蒙古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基本信息
应对的社会挑战:水安全、生态环境退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经济与社会发展
实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陆地生物
生态系统类型:T5.1 半荒漠草原、T7.1 年耕地、F2.1 大型永久性淡水湖泊、TF1.3 永久性沼泽
得到提升的生态系统服务:干扰调节、水文调节、水供应、防蚀拦沙、生物避难所、食物生产、废物处理
应用的NbS方法:生态系统修复、生态工程、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区域保护
项目总额:约57.46亿元
设计周期:2018~2020年
NbS标准百分比
1.社会挑战 2.根据尺度设计 3.生物多样性净增长 4.经济可行性
5.包容性治理 6.权衡 7.适应性管理 8.主流化与可持续性
项目背景
乌梁素海流域地处内蒙古西部巴彦淖尔市境内,西连乌兰布和沙漠,南临黄河,东部毗邻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部与阴山山脉和乌拉特草原相接,包含河套平原的广大地区,流域总面积约1.63万平方公里。乌梁素海是中国第八大淡水湖,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湿地,也是荒漠半荒漠地区罕见的湿地。
世界八条鸟类迁徙通道中的南亚、西南亚——中亚和东南亚——澳大利亚两条通道在此交汇。乌梁素海流域处于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的关键地区,承担着调节黄河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气候等重要功能,是黄河生态安全的“自然之肾”。同时,流域腹地的河套灌区是中国三大灌区之一和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是引领国家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的“重点区域”,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也占有重要地位。
乌梁素海流域既是黄河中上游最大的农业用水区,更是最大的自然净化区,每年经三盛公水利枢纽灌溉耕地1100万亩,最后全部退入乌梁素海,经其净化后由乌毛计泄水闸统一排入黄河。
乌梁素海曾经接纳河套灌区90%以上的农田灌溉退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水质日益恶化,生态功能逐步退化,对黄河水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005年~2014年湖区水质一直徘徊在劣五类,其中2008年乌梁素海水污染达到顶峰,湖区一度爆发大面积“黄藻”。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两级政府,在持续推进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的基础上,推动农牧业转型发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2014年巴彦淖尔市被列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
2018年内蒙古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纳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工程总投资57.4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奖补资金20亿元。
场地问题及目标
由于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围湖造田、矿山开采等原因,加上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以及农业退水的大量排放,流域内沙漠化、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水环境质量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环境问题严峻,导致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损坏严重、退化趋势明显,作为重要生态屏障的功能不断下降。本次生态修复工程将以实现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提升“北方防沙带”生态系统服务能,保障黄河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为目标开展。
具体措施
根据流域内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和主导生态系统类型,分成乌兰布和沙漠、河套灌区农田、乌兰山、阿拉奔草原、环乌梁素海生态保护带、乌梁素海水域6个生态保护修复单元,针对各单元主要生态问题,在消除不当人类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切断点源污染的基础上,将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系统治理与绿色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并创新投融资模式、强化社会资本合作。
1. 分区域系统治理措施
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分区示意图
1) 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
针对沙区生态系统脆弱、土地沙化极易反弹、防沙带屏障还不牢固等问题,实施草方格沙障固沙、生物基可降解聚乳酸沙障固沙、滴灌浇水、机械平整沙丘等防沙治沙和水土保持工程,并开展梭梭林接种肉苁蓉、施用腐熟有机肥等产业治沙工程,防治沙漠东进。
乌兰布和沙漠典型区域治理前
乌兰布和沙漠典型区域治理后
2) 河套灌区农田综合治理
针对河套灌区农业面源污染、耕地土壤盐碱化加剧等问题,一方面实施排干沟污泥疏浚、建设多塘净化系统、建设生态驳岸和生态浮岛、生态补水等工程,提升排干沟水质,减少入湖污染物。另一方面,开展农田控药、控水、控膜,实施盐碱地综合治理。
3) 乌拉山生态保护修复
针对乌拉山矿山环境问题突出、林草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开展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整治和植被恢复措施工程,改善乌拉山受损山体的地质地貌环境,提高水源涵养功能。
乌拉山矿区治理前
乌拉山矿区治理后
4)阿拉奔草原生态保护修复
针对阿拉奔草原退化加速甚至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采取撒播草籽、围栏封育、禁牧等措施,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开展草原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工程,主要种植草种为沙葱和驼绒藜等禾本科植物,减少入湖污染物和泥沙量,防风固沙。
5)环乌梁素海生态保护带治理
针对环乌梁素海生态保护带功能退化问题,在湖滨带建设水源涵养林,对生态脆弱的固定半固定沙丘进行撒播草籽、围栏封育,建设鸟类繁殖保护区,实施湖区河口自然湿地修复与人工湿地构建工程,在芦苇密集分布区域打通输水通道、疏浚污泥,提升滞水区域水动力条件。
湖滨带生态拦污工程
6) 乌梁素海水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针对乌梁素海内源污染严重、水面萎缩等问题,加大生态补水力度(每年3亿立方米以上),采用网格水道、活水循环等措施打通湖区的通风通水条件,增加湖区库容和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开展芦苇、沉水植物收割及资源化利用;开展湖区立体化养殖,通过自然养殖达到食物链清除湖体营养元素;划定鱼类禁捕区;实施底泥疏浚、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工程。
网格水道疏浚工程
2. 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乌梁素海流域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水土光热组合条件得天独厚,绿色农牧业资源优势是最大的发展优势。长期以来,农畜产品品牌“小”“散”“乱”,“河套”名声在外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
为此,当地以品牌建设为引领,全力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创建并全面打响“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生态旅游和生态水产养殖。
3. 撬动社会资金,创新融资模式
项目创新设立专项产业基金,采用DBFOT(设计、建设、投资、运营、移交)模式具体实施,通过“项目收益+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收益”方式实现资金自平衡,进而引入社会资金、组建项目公司,实现市场化运作。巴彦淖尔市政府授权平台公司代表政府方出资和对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基金管理进行公开招标。
由中标的基金管理公司发起,市属国有公司与中标投资人共同出资,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专项基金与项目中标人共同出资成立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投资有限公司(SPV)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具体负责项目的整体设计、施工、运营和融资等工作,并明确移交退出机制。专项基金首期规模 45.2亿元。
实践成效
1.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物多样性提升
截至2020年底,依托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已完成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面积4万余亩,有效遏制沙漠东侵,阻挡泥沙流入黄河侵蚀河套平原。受损山体得到修复,矿山地形地貌景观恢复60%以上。
项目区内河道水动力、水循环水质持续改善。2019年,乌梁素海整体水质达到V类,栖息鸟类的物种和数量明显增多,目前共有鱼类20多种,鸟类260多种600多万只,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斑嘴鹈鹕,以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疣鼻天鹅、白琵鹭等,其中疣鼻天鹅的数量从2000年的200余只增加到现在的近千只。
河岸修复后
2. “天赋河套”品牌开启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近年来,“天赋河套”品牌授权的12家企业53款产品实现溢价25%以上,带动全市优质农产品整体溢价10%以上,河套优质农畜产品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2019年,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64元,同比增长10.7%。
依托“天赋河套”品牌影响,巴彦淖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核心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0家,引领形成以各龙头企业为代表的肉羊、小麦、向日葵、生物育种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05亿元。试点实施带动了区域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和生态旅游、农家乐等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生态、经济价值提升,逐步构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格局。
3. 助推巴彦淖尔进入生态文明建设2.0时代
该项目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对乌梁素海流域1.63万平方公里范围实施全流域、系统化治理,形成“一带(环乌梁素海生态保护带)、一网(河套灌区水系网)、四区(乌兰布和沙漠、乌梁素海、阿拉奔草原、乌拉山)”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了自然生态系统要素的空间结构、提升了重要生态要素的生态功能。
巴彦淖尔已从河湖污染防治保障人类健康的生态文明建设1.0时代,进入流域多要素系统治理提升生态功能的生态文明建设2.0时代,并积极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3.0时代发展。
总 结
1. 聚焦多目标,基于不同层面和尺度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形成了多功能景观
项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全地域治理,通过分区精准施策,兼顾流域内粮食生产、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等生产、生活和生态多重目标,实现了区域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促进。夯实了不同生态系统之间“山、水、林、湖、草、沙”的要素稳定性,提升了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之间“田、渠、林、草、湖”的要素协同性,强化了区域和流域生活、生态、生产空间之间“人、地、业”的要素整体性,初步达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2. 采取技术、经济、管理等综合措施,形成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格局
该项目实施不仅设计了技术方案,而且充分考虑经济可行性与管理制度合理性,创新投融资机制与实施模式,吸引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由市级政府统一协调实施和监管,确保协同共治、专款专用。通过锁定政府支出责任(中央、自治区、市级财政奖补资金),撬动社会资金投入,采用“一体化”公开招标形式确定投资人,创新运用产业基金+项目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管理运行模式,利用市场化方式化解资金压力、激发市场活力、提升生态修复实力,实现“资源资本化、生态产业化、治理长效化”的治理目标。此外,巴彦淖尔市委市政府推动建立黄河流域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生态保护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交流协作机制,开启共抓黄河生态大保护、携手现代农业大发展的新征程。
3. 开展生态监测与风险防控,以跨学科专业和知识为支撑,便于交流复制和推广
该项目开展了生态环境物联网、传输网络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动态监测流域各生态要素的状态,建立生态风险管控体系,为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项目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等相关理论思想,能够以生态本底和自然禀赋为基础,以问题识别、目标设定、工程布局、措施优选、适应性管理为抓手,根据流域特点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成为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流域治理的典范,探索出的经验与模式能够为类似区域提供借鉴。
本文作者:周妍 张丽佳 张骁 王帅
景观中国整理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