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讲座回顾 | 李翔宁:当代中国建筑的方法

景观中国 2023-06-26 来源:景观中国
原创
6月17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为师生带来北京大学设计学名师讲堂2023年的第二场讲座,讲座主题为“当代中国建筑的方法”。

6月17日下午,应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邀请,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客座教授、设计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为师生带来北京大学设计学名师讲堂2023年的第二场讲座,讲座主题为“当代中国建筑的方法”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自由策展人野城,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芳作为特邀对话嘉宾出席本场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主持。

图片

俞孔坚主持讲座

“何为当代建筑”切入,李翔宁通过CCTV总部大楼、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案例展现了当代建筑的一系列特征:大、新奇、快速、空间政治、都市性、批判的实用主义、中国性和全球地方性。从这些新特征出发,李翔宁阐释了全球视野下当代中国建筑理论的建构路径,对现当代中国建筑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历史回溯,并提出建构当代中国建筑的理论议题。

图片

李翔宁讲座现场

在对全球视野下当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之路径的探讨中,李翔宁梳理了当代建筑学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议题。在“现当代中国建筑理论的历史回溯”部分,李翔宁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苏联影响与民族形式讨论(1950~60年代初)、理论复苏与建筑文化热(1980~90年代初)、多元发展与本土理论建构(1990年代末至今)三个历史阶段,并以现当代中国建筑理论关键词图谱作为收尾,为观众清晰呈现了现当代中国建筑理论的特征。

就建构当代中国建筑的理论议题,李翔宁指出了千禧年来全球当代建筑与城市的新挑战:文化认同与文化身份,乡村发展,文化、技术与公共性,全球变暖与气候危机。他提出了当代中国建筑的六大议题:

  • 中国建造传统如何在当下构建它的创造性价值?

  • 当代中国的建造与城市化经验如何建构它的理论话语?

  • 数字技术与智能建造如何形塑它的文化表达?

  • 基于低碳、健康、智慧、安全的建筑性能如何能够形成当代建筑价值论的新导向?

  • 融合中国本土传统与当代经验的理论建构如何为全球建筑与城市的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 如何在当代全球建筑与城市发展的语境中理解“中国”?

图片

李翔宁发表演讲

讲座最后,李翔宁将话题延伸至策展与生物多样性的相关内容,为观众带来了引人入胜的学术盛宴。

图片

现场观众认真听讲

在点评与对谈环节,张晴对李翔宁的讲座表示了高度评价,并结合李翔宁的研究与职业方向选择经历,鼓舞当代建筑师思考未来、努力将中国建筑向外输出。野城从自身背景出发,强调了多学科综合在未来的重要性。汪芳认为,李翔宁在传播中国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学生在未来能够像种子一样一代又一代地接力,使中国文化在多元文化共生的世界之林屹立不倒。

图片

嘉宾点评与对谈

图片

张晴发言

图片

野城发言

图片

 汪芳发言

线上与线下观众也积极参与讨论。其中一名线上观众基于讲座中的案例进一步提问:如何创造深圳的文化价值?李翔宁从城市定位角度分析了这一问题,他指出,原先材料、气候等地域限制造成的建筑差异已逐渐弱化,当今更多表现为趋同的特征,深圳这座城市从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地域范畴,它不仅是岭南的、广东的深圳,更是全国的、世界的深圳

针对“当代建筑如何延续乡愁”的问题,李翔宁认为乡愁是不断变化的,当拆旧建新的速度慢下来,人们“变心”的速度也会变慢,从而能感觉到记忆的留存。张晴也结合自身经历参与了乡愁的讨论,野城谈论了未来技术在延续乡愁中的作用。

图片

现场观众提问

图片

李翔宁发言

图片

讲座合影


作为北京大学庆祝125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北京大学设计学名师讲堂”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主办,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北京大学校友办公室协办,并得到中国城科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的支持,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高水平的系列学术讲座,并组织不同领域学者的对谈交流,赓续北大学术精神,促进设计学的发展与进步。



撰稿 | 张謦文
编辑 | 朱亮亮
摄影 | 马哲



讲座预告及嘉宾介绍:http://landscape.cn/event/2573.html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打赏
  • 给Ta打个赏

0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