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传楷:大园林观是园林人的奋斗方向
近日,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荣获国际杰里科爵士奖。这个奖项被誉为“人居环境及景观设计学与风景园林界的诺贝尔奖”。俞孔坚能获得这个奖项,正如他本人所说:是该奖评审团对中国学者的充分肯定。
俞孔坚1980年考入北京林业大学,以优异成绩完成本科和硕士课程后留校任教;1992年被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录取,三年后获博士学位,继续在哈佛大学与美国景观和区域规划教授卡尔·斯坦尼茨、景观生态学家理查德·福尔曼、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专家斯蒂芬·欧文等颇有造诣的学者们一起学习和研究。在哈佛大学他接触到生态规划之父伊恩·麦克哈格、当代景观设计大师迈克尔·范·沃肯堡、城市学研究权威彼得·罗等知名学者一起探讨学术,将求学时接触到的中国当代造园大师的思想,与西方最优秀的设计理念相互碰撞、有机融合,激活了他处理继承、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生态与艺术的统一,而成为他终身追求的设计目标。
从历史上看,人们总是习惯地把园林设计从业者称之为“造园师”,认为园林与城市发展、土地和水资源管理、防洪及生态恢复等有关国土生态问题不相干。俞孔坚却与众不同,上世纪90年代就对我国城乡生态环境,景观建设开始了独立思考,从宏观上展示出自己的设想,其初心与当时我国提出的大园林建设不谋而合。
大园林观是多学科的知识汇集
俞孔坚博士1997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任教授,与挚友李迪华一起开启景观设计学课程,创办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接着又创办了土人设计并任首席设计师和创办《景观设计学报》并任主编。二十多年来,他践行的生态优先的逆向规划,是对大园林观的进一步拓展,超越城市绿地在更大范围内,追求环境治理和美化、生态防洪、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恢复被人为破坏了的生态,成为新时代更大的园林特色。
俞孔坚博士正是从国土生态修复入手,抓住了国土景观的牛鼻子,在“大地园林化”的总体思路下,努力实现风景园林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作者认为,俞孔坚博士的许多新观点、新作法,正好适应了新时代园林进入更高层次发展的需求。
风景园林学是“生存的艺术”
俞孔坚认为,针对风景园林学的核心------户外空间的营造,其根本使命是尊重自然,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设计思想创新的内核大手笔、大范围,也就是把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践行生态优先的国土空间规划与海绵国土理念,通过构建生态基础设施来综合解决城乡生态与环境问题。保护好现存的和关健的自然生态系统与文化遗产,保护好具有战略意义的休憩资产。
在设计中,俞孔坚通过吸纳农耕文明中梯田台地、陂塘水系、桑基渔塘、垛田浮岛等传统农业技术,创造性地开发了一套可复制的生态工程技术模块,以经济有效的方式大规模进行生态修复。他先后出版书籍25部,发表论文300多篇。他将园林作为更高更全面更包容更文化的生存空间艺术,引起了人们更加重视审美灵感的实践,唤起人们对大美学的追求与向往。
愿更多园林人为新时代园林添砖加瓦
作为中国传统园林代表性的造园名著,明代计成的《园冶》和现代陈从周《说园》,虽相隔三百多年,但被公认为具有相通理念的传承与关联,又直接具有中国园林的传统继承性和可持续性。俞孔坚博士的作品,追根求源也正是在尊重历史、尊重自然、爱护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考虑到时代需求和社会与科学发展带来新的变化与追求。在“模拟自然、回归自然”理念前提下,针对继承与创新的基本思路,把握和运用了中国古人的自然生态哲学观,更多地参照了大自然之美,去认识、挖掘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今天的环境更加宜人、宜观、宜游、宜息、宜居。
正是他在这种精神和理念下,在全国200多个城市和10多个国家主持实施了500多项工程,荣获了31个国际专业领域权威奖项。其中13次获全美景观设计奖,5次世界建筑节最佳景观奖,3次国际建筑奖,2次美国建筑奖,并获得国际城市土地学会(ULI)的全球杰出奖,以及第十届中国美展金奖等。不仅如此,他的20多个作品还被收入欧美大学专业教材,以生态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而享誉国际。
2020年10月8日的线上+线下颁奖仪式上,俞孔坚从北京大学校长郝平手中接受国际景观学与风景园林联合会委托颁发的杰里科爵士奖证书。这无疑是他本人,更是全体中国园林人的骄傲!特别是对景观设计大师生态修复之旅的赞赏,充分体现国际上对中国城乡环境建设成果的充分肯定。
当前,美丽中国建设为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追梦前行,愿更多的园林人在多学科融合中脱颖而出,引领好国土的生态建设。(尤传楷 作者系《安徽园林》主编)
在浙江台州永宁江,将水泥驳岸重新设计为生态堤岸,城市河道成了“雨洪公园”,削减至少一半的洪峰流量。
哈尔滨的群力湿地公园变成“绿色海绵”,可过滤并储存城市雨水,力促整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金华市的燕尾洲,塑造具有水韧性的地形设计和种植设计,适应了季节性洪水要求。
海南三亚市的东岸湿地公园,采用简单的挖填方法,外围设计中利用基础水塘链接,截流和过滤城市周边水体径流,在公园中心建造人工岛,种植榕树营造水上森林。
上海黄浦江沿岸的后滩公园,设计中形成可再生性景观系统,不仅修复了受污染的河道及退化的滨水区,还兼顾了美学价值。
天津桥园公园天津桥园公园项目中,通过基于自然的土壤修复,开启了自然修复的过程。
在秦皇岛市的河流整治过程中,引入一条“红飘带”,将杂乱无章的自然环境改造成有序的城市公园。
在沈阳建筑大学的校园景观设计中,借助稻田元素定义校园的形态,将生产性景观引入城市校园环境。
浙江衢州鹿鸣公园,采用“都市农业”概念,结合作物轮作的种植方式和低维护花田,保留了场地的农田生态和乡土文化的格局与过程,创建了一个充滿活力的城市公园。
广东中山市岐江公园,实现了工业遗产保护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将原有建筑与其它构筑物融入新景观,绿化仅增加部分乡土植物,原有植被与自然栖息地均被保留,原有的机噐设备、码头等也都保留下来,赋予了新功能,延续了美育价值,传达出“野草之美”的环境伦理。
[责任编辑: 吴万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