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亭的历史与介绍
1、古亭的历史:
亭是我国极富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式样丰富,造型多变。亭子在早期的时候根据作用的不同以及建造位置的不同分为路亭、凉亭、山中的观景亭、驿站的驿亭等,后来逐渐发展,更多的被运用到园林中,成为园林重要的建筑景观与观景建筑。
亭字的历史‘亭’象形。战国文字字形,其中“丁”象矗立的亭柱。小篆以为从高省,丁声。本义:古代设在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宿,指驿亭。亭,人所安定也。所以说之前古人建造亭子是为了旅途劳累,小憩之用!
园中设亭,关键在位置。如上所说,亭是园中“点睛”之物,所以多设在视线交接处。如苏州网师园,从射鸭廊入园,隔池就是“月到风来亭”,形成构图中心。又如拙政园水池中的“荷风四面亭”,四周水面空阔,在此形成视觉焦点,加上两面有曲桥与之相接,形象自然显要。
2、亭的分类
圆亭:平面为圆形的亭子,一般来说平面为圆形的亭子,它的顶式也多为圆形攒尖顶,上下呼应。圆亭的造型简单而精巧,看似普通,却往往能令人心动爱怜。
十字亭:平面呈十字形的亭子,十字亭多是中心建有一主亭,四面出小型抱厦的形式,这样其顶式往往是抱厦顶与中心主亭的顶相结合形成十字形。还有的十字亭直接建成十字脊式屋顶,因此十字亭的整体造型比一般亭子更为丰富,富有变化与动感。
方亭:平面为方形的亭子,分正方和长方两种,正方亭较为常见,顶式一般用方形攒尖顶。除了攒尖顶之外还有很多方亭使用歇山顶,硬山顶或十字顶等形式。
半山亭:也就是半亭,虽然它也是一种亭子,但它看起来就像是一座亭子的一半,并不是一座完整的亭子。半山亭因为只有一半的亭子的形式,所以往往需要有一定的依附才能稳定地存在,这种依靠可以是墙可以是房屋、山石。比起完整的亭子,半山亭能更好的节约空间,但同样能丰富建筑景观。
重檐亭:亭子造型追求的就是小巧玲珑、活泼多姿,尤其是园林中的小亭,是丰富园林景观的重要构件,所以更以小而精巧著称。但是,有时候为了具体情况的需要也会出现体量较大的亭子。
双亭:也就是鸳鸯亭,两亭相连而成一亭的形式。鸳鸯是一种成对生活、形影不离的水鸟,常被比喻作夫妻。因此鸳鸯亭也就是紧密相连的两座亭子。鸳鸯亭在建造上比一般的亭子更为复杂,因此它的实例不是很多,北京颐和园内万寿山东麓的荟亭即是一座鸳鸯亭。
流杯亭:是亭子的一种,但它并不是针对亭子的外观造型而定,而是从亭子的作用或者是从亭子内部的特殊设置而言。之所以叫做流杯亭,是因为在亭子内部地面上特别凿有一条弯曲的水槽,可以流水,就相当与古代文士“曲水流觞”的“曲水”一样,酒杯可以从水面流过。这是一种对传统文人雅集活动的追慕,即为了实现这样的一种追求高雅活动的想法而将之缩小在一座小亭内。
扇形亭:平面为扇形的亭子。扇形亭的顶式也是与平面对应,多为扇形。扇形亭子的体量大多较小,所以比一般的亭子更有变化,更显精巧。不过,扇形亭的实例并不是很多,北京北海内的延南薰就是一座精美的扇形亭.
桥亭:建在桥面上的亭子。园林需有山有水才能产生富有自然气息的美妙景观,园林水多为池水,为了丰富池面景观,往往会在水上建桥,宽处水面建曲桥,窄处水面建建拱桥。为了营造水面上的一个突出的景观,园林池面小桥上还多建有亭,即称为桥亭,立于桥亭处,又能防止日晒雨淋,桥亭内还可以设置坐凳栏杆,以便在游玩之余作片刻的小憩。
碑亭:放置石碑的亭子。碑亭的主要作用是保护石碑,所以一般建的比较严实,大多使用砖墙围护。碑亭大多建在陵墓中,园林中碑亭较为少见,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都很少有碑亭实例,倒是一些著名的景观园林中有一些碑亭。比如浙江绍兴的兰亭园林内就有御碑亭,兰亭碑亭、鹅池碑亭等数座碑亭。园林内的碑亭不都像陵墓碑亭那样封闭,还有很多是四面开敞形式,尽现园林建筑的轻巧、灵活。
3、亭在古代园林中的作用
①以亭为主
亭在园林中有“点睛”的作用,有些园林中亭子是占主导位置的,其他的园林设施完全是为了配合亭子而存在的,举一例来说明亭子在园林中的“点睛”作用。苏州沧浪亭以其亭名为园名,此亭其实很简单,是一座方形单檐歇山顶之亭,也可以说是标准的江南园林之亭。此亭之艺术,不靠华丽取胜,不靠怪诞引人,而是靠朴实、文秀,靠刻意追求江南建筑形式之最高境界,以比例、尺度、韵致及色调等取胜,这也正是建筑艺术之根本。与此同时,它之得名,还在于建筑文化内涵。北宋诗人苏舜钦购得此园,修建之后取名“沧浪”,这是取《孟子》中之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可以濯我足。”可见其高洁之精神。
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水、植物与建筑配合,再加上古人精湛的造园手法,造就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不世成就,在以建筑为主体的园林中亭子更是因其建造简单,形式多变而切观景和景观功能的强大成为了众多建筑长龙中的“点睛”之主景。
②形式的作用
江南园林中的亭子是富有变化的,形式上的多种多样,顶式上的变幻复杂,以及周遍景色、亭子所处的位置等等,都使得亭子虽然看起来简单无比,却能感受到无穷的韵味和深意。亭多设在视线交接处。如苏州网师园,从射鸭廊入园,隔池就是“月到风来亭”,形成构图中心。又如拙政园水池中的“荷风四面亭”,四周水面空阔,在此形成视觉焦点,加上两面有曲桥与之相接,形象自然显要。
③与周边景色的配合
拙政园中“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由此可见,园中之亭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作用:看与被看。彭一刚先生在《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书中提到的古代园林中看与被看的重要形式在亭子身上的体现。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因此,亭在园林中代表的不仅是一个景观和一个观景建筑,而切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一种对精神的探究的场所。
亭,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明珠,它无比璀璨的镶嵌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王冠之上,是人与自然结合的最高成就之一!
版权声明:本文由作者于景观中国网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景观中国网立场。如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注明“文章来源:景观中国网”。如有侵权,请与发布者或我们联系。
投稿邮箱:contact@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