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历届世博会后续利用综述

admin 2008-12-07 来源:景观中国网
现代意义的世博会发源于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萌芽之际。至今,世博会已经先后举办过40多届。历届世博会的举办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作为场馆,世博会结束后会场遗址及建筑物的合 理安排和使用是决定世博会后续效益的决定性因素。纵观历届世博会发展,世博园区后续利用主要呈现五个特点。
  现代意义的世博会发源于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萌芽之际。至今,世博会已经先后举办过40多届。历届世博会的举办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作为场馆,世博会结束后会场遗址及建筑物的合 理安排和使用是决定世博会后续效益的决定性因素。纵观历届世博会发展,世博园区后续利用主要呈现五个特点。

  一、后续利用从无意识状态逐渐过渡到有意识状态

  伦敦世博会意味着从简单的商品交换到新生产技术、新生活理念交流的重大转变,因此被确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首届世博会。此后,西方各国对世博会在展示国力和促进技术、贸易和文化交 流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产生了浓厚兴趣。19世纪的历届世博会展现了一个非凡的“发明时代”,充分展示出人类工业文明在当时的最新成果。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的标志性建筑水晶 宫是一个临时性建筑,世博会结束后被拆除。1852 年~1854 年,水晶宫被移至西德汉姆(Syndenham)重建,水晶宫的重建完全是其设计者帕克斯顿个人会后筹款的结果,并非有意识的后续利用行为,但这并不否认:水晶宫的重建是第一个世博场馆后续利用的实例。1855年巴黎世界工农业和艺术博览会成就了工业宫,博览会结束后,工业宫成为一个博物馆。与首届博览会相比,水晶宫的再利用完全是偶然的,而工业宫是世界博览会历史上首个有计划利用的永久性建筑,开创了场馆后续利用的先河。至此,世博会场馆后续利用的思想已经陆陆续续、或多或少地体现在此后每届世博会中,世博会举办国对于世博会场馆的后续利用已经从无意识状态逐渐过渡到有意识状态。

  二、世博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后续利用仅仅局限于部分展馆再生利用

  1862年伦敦国际工业和艺术博览展厅会后作为贸易交易和工业展览的展馆继续使用。从设计起始就考虑到后续利用的问题是比水晶宫进步之处。1876年美国费城美国独立百年展览会在博览 会开幕前就计划将博览会的一部分建筑保留下来用做艺术展览,所以有意识地保留和利用了艺术馆。1880年澳大利亚墨尔本万国工农业,制造与艺术博览会主要展馆-皇家展览馆在建造之初就 是作为一个永久性建筑而设计制造的,时至今日,它仍然保留着当初的用途:会展和陈列。1888年西班牙巴塞罗纳世界博览会之凯旋门现已是巴塞罗那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1889年第四届巴黎 世界博览会依然选址战神广场并延伸到陆军士官学校,世博会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成为巴黎的象征。这两届世博会都成了场馆后续利用之保留标志性建筑的典型,从而使旅游业成了最大的 受益者。可以看出19世纪中后期世博会主要是用来展现经济实力的场所,其性质并未脱离工业展览,相应的形成世博会规模较小,可以通过单一建筑或场地解决的特点。因而对于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事实上仅仅局限于对于世博场馆的某一个或几个展馆的后续利用上。从无意识利用过渡到有意识利用状态,是19世纪中后期世博会后续利用突出的特征。但是由于早期世博会规模小、建筑(场地)单一、主要展览目的囿于展示经济成就以及运作经验缺乏等特点,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仅仅停留在展馆的再利用上,整个园区的再利用问题还没有引起举办国的特别重视。

  三、“展馆再利用”与“改建为公园”并存

  20世纪上半叶的世博会基本继承了19世纪“技术导向”的基本理念,但也有着显著的变化。即从技术世界中诞生出来的博览会,试图站在技术的肩膀上将目光投向更为辽阔的空间,开始更 多地关注人文状况,后续利用问题在此背景下,也呈现出继承、延续和加强“展馆再利用”的模式,并发展了一种新的利用方式即改建为公园。
  193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在建筑设计上选择了永久性建筑的设计方案。1937年法国巴黎现代生活艺术世界博览会后组委会重建了特洛加里罗宫,就是今天的夏约宫;塞纳河北岸的 现代艺术博物馆是巴黎市政府结合博览会而建的永久性展馆,被永久保留。这一阶段举办国对于世博会后续利用的问题越来越重视,基本都是设计规划初期考虑保留一处或几处永久性展馆“展馆再利用”得到延续和加强。
  因为场地会后需恢复成森林公园,1904年纪念路易斯安娜世博会的建筑大都是临时性的。恢复的公园不再是以往的公园,自然风貌有了很大改善,会后的森林公园向游人开放了高尔夫球 场、网球场、野餐场地、美术宫和动物园等娱乐设施。1933 年美国芝加哥万国博览会由于场地会后要成为景观公园,所以建筑是临时的。博览会结束后,只有行政建筑保留了下来,作为改建的芝加哥公园的行政机关。行政建筑的保留也是期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缤纷的博览会转换成自然公园。 [NextPage]
  1939年~1940纽约世界博览会选址的时候,规划者发现,纽约市区中已无法找到一大块交通方便且能满足世博会需要的空地。于是,他们将举办世博会看成了一个进行长期城市规划的机会,对场址的规划超越了世博会从始至终本身的时间跨度。纽约人将沼泽和垃圾场改建成了空旷平整的世博会举办场地。世博会后,经过多年的发展,这片土地脱胎换骨,成了纽约市第二大公 园即可乐娜公园。在如今的纽约可乐娜公园里,仍保留着4 座当时的展馆,其中科技馆、昆斯艺术博物馆、公园剧院等仍在对外开放,这一切仿佛是一个梦。
  值得一提的是,1929年西班牙巴塞罗纳世界博览会。1929年西班牙巴塞罗纳世界博览会选址于Montjuich山公园,公园的最高处被设计建造成一个大型的运动场,该运动场作为永久设施保留,并在1992年巴塞罗纳奥运会中重新使用,是世博会场地运用于另一大型活动的实例。由于世博会的召开,城市的交通设施得到了彻底的现代化,笔者认为这是后续利用模式从“展馆再利用”过渡到“园区再利用”规划思想之启蒙。

  四、城市发展纳入世博后续再利用范畴,“展馆再利用”演绎为“园区再利用”

  1958 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首次世博会,在战争的废墟上,人们不但要重建家园,还要重建自己对进步的信仰。人们在重建家园、恢复发展并面临新问题的时候,不约而同地从各个角度想到了“自然”。对于后续利用问题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后续利用计划纳入世博会园区规划成为主流趋势。1962年美国西雅图二十一世纪博览会场地位于市中心一处废弃的空间。对博览会结束后场地用处的缜密考虑为城市带来了一个新的中心-西雅图中心。现已成为美国西北太平洋沿岸地区首屈一指的聚集地,可以看出本届世博会完全是为了推动城市旧区改造而举办的。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举行意味着整个安达卢西亚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为塞维利亚城市建设带来新的变化(1962 年与1992 年世博会规划初期后续利用设想与中国上海2010 年世博会有这极大的相似之处)。
  随着世博会规模扩大,人们逐渐认识到世博会对城市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将后续利用计划纳入世博会园区规划已成为主流趋势,世博会地区后续利用的成功与否也成为衡量世博会取得成 功的要素。

  五、后续利用创新模式

  早期的历届世博会对经济进步曾一度顶礼膜拜,但近年来单纯追求进步的观念已让位于“可持续发展”和其他类似理念。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后续利用在新世纪又有了新的发展。
  2000年世博会举办地德国汉诺威是闻名世界的展览之都,具有规模相当,设施完备的国际会展中心,因此组委会把原有展区的利用视为首要原则。世博会展区共占地160公顷,其中90公顷是利用了原会展区改造扩建,新设展区仅70公顷,这种依托型规划方案在世博史上堪称一大创举。因此,世博会的后续利用主要涉及世博园区新设展区。新设展区规划目标是形成一个以居住为主的新区,因此将来新区的商业、文娱设施,都将利用博览会期间一些主要的公共场馆。规划体现了此次世博会的主题“人类、自然、技术,一个新世界正在诞生”,宣传可持续发展。汉诺威世博会开创了一种新的建设模式:组委会寻找投资商,先期投资建造展览馆,世博会期间将展览馆租给某个国家。世博会结束后,投资商收回展馆,略加改造,把土地推向市场出售或租赁。这样,无论是投资商还是参展国都可以省掉不少费用,场馆的后续利用得到了保证。
  就选址而言,上海世博会更接近巴黎的世博会,巴黎的塞纳河把巴黎分为左岸和右岸,而黄浦江则把上海分为浦东和浦西。通过对历届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总结和探讨,就后续利用问题上,上海世博园区最接近20世纪中后期后续利用的特点,即上海世博会的后续利用应以改造和扩展城市区域为目标。目前规划上海世博会结束后,部分具有特色的建筑及大型场馆设施将予以保留;公共活动中心会后将作为一流的大型会议中心;演艺中心在会后将继续作为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世博园区应依托“世博效应”,结合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商务服务设施的需要,通过 土地再次开发,真正把世博园区发展为上海未来的国际文化、外事、商务和旅游休闲的综合功能区域,同时配套建设部分住宅,呼应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1]许懋彦:世界博览会150年历程回顾[J].世界建筑,2000,(11):19~21
[2]郑时龄:理性地规划和建设理想城市[J].城市规划汇刊,2004,(1):1~5
[3]吴志强:干靓.世博会选址与城市空间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5,(4):10:15
[4]严佳仲:世界博览会会场规划设计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4
[5]徐 佳 顾 峰:上海世博会规划与场馆后续利用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2):91~92
[6]唐子来 朱弋宇:世界博览会的经典案例研究之四: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J].城市规划汇刊,2004(4):49~52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