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车伍:“弹性城市”2012年度论坛

admin 2012-10-29 来源:景观中国网
谢各位来宾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提供给我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以一个环境工程师的身份和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专业的同行们交流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跨学科问题。

 

    车伍/Wu CHE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  



 

    谢谢各位来宾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提供给我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以一个环境工程师的身份和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专业的同行们交流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跨学科问题。 

    如今,中国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已有200多个城市在开展生态城市建设工作。那么什么是生态城市,怎么来构建生态城市?它的机制、标准和考核条例还都是问号。对水的文化,尤其是雨洪问题重视不足是在目前生态城市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重大问题之一。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很多老城市的更新、改造和新城市的建设,在未来20-30年间,我们还有20%的城市化发展空间,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在城市发展过程当中,不论项目及场地尺度的大小,这必然会导致径流的峰值、重量、水温循环、生态系统的干扰和严重的破坏。大量事实证明,我们的城市的一些排水理念、方法已经落后陈旧,相关的基础设施已经很难应对许多雨洪问题。所以我的报告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我们面临的挑战。
    第二,我们的应对策略和如何构建“弹性城市”系统。
    第三,跨专业的结合。

    快速城市化加上气候的变化,以及我们落后的基础设施会导致出现城市雨洪现象。第一是量的问题。很多城市面临着水涝,但大家不要忘了在中国600多个城市里面,400多个城市是缺水的,北京也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城市。所以应对雨洪问题,第一个是量,多与少都是灾难;第二是水质问题,大家知道北京在奥运前后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治理长河湾河湖水系,应该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事实上水质标准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一场暴雨使城市水体变成劣五类,大量的鱼类因缺氧或富营养而死去,相当一部分是由径流带来的污染物。

    一种脆弱、刚性而没有弹性的基础设施难以支撑城市发展,这是我们今天大会的主题,我们需要设计新型雨水系统和基础设施,来建设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现在很多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昆明等,都在规划讨论修建地下大型的水池或修建大型的地下隧道来控制洪水、控制水质,这样的案例在很多国际大都市里出现,在一定条件下是有效的,但是不要忘了其局限性,它并不是基础设施的一切,还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巨大的投资,而且还有巨大的空间限制。

    下面我想通过旧城改造和新城规划的案例来说明这些问题。这是“沈阳中心城区水涝点治理工程”大家可以看到红色区域是中心城区最严重的水涝区域,我们在接手这个项目的同时,当地正在准备修建一条蓝色直径五米,大概七公里的下水管道。他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大型的工程来解决水涝问题。但是在老城区做这样的工程是非常困难的,大概要筹资好几个亿、耗时好几年。更重要的是,这个设施竣工之后,它的效率到底有多大?能解决多少问题很值得关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问题,但会不会带来新的问题呢?首先,这是个老城区,采用的是合流制管道(所谓合流制就是雨水和污水是在一起的),修建新管道系统以后,由于老城区不可能都同时把管道改造到位,所以很可能花了很多的钱,却发挥不了效益;其次,这个城市有两条很重要的河道,在生态治理和景观治理过程中,为了保障水质,把这些溢流点都给堵上而造成水涝。当应对水涝再次打开溢流之后,雨季会带来的污染物是灭顶之灾。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模拟分析,我们建议:第一,要考虑衔接现代系统;第二,要在源头上推广低影响开发技术(LID)。另外,我们提出一个综合性的控制措施,包括水质控制。这样的方案最后是不是能够百分之百的落实,我现在不敢说,它的问题究竟能得到多大程度的解决,我也不敢说,所以我打了几个问号,尽管我们现在在推进这个工作,而且这样的问题困扰着很多城市,在旧城改造中很有代表性,我们积累了非常多的问题,但仍在实践中。

    另一个案例是大连的生态创新区的专项雨洪规划,新型理念的运用将在源头上来解决前期布局问题,这是当地政府和职能部门非常重视的一个项目。但是它建设速度太快,使水土流失非常地严重,而且终端流域到达一个湖里。在早期建设中,自然的河谷和溪流都被填埋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型的地下沟渠——一种硬性的、刚性的工程措施,丧失了弹性功能。所以在后续项目里面我们希望做一个专项雨洪规划。从源头上,使场地结合景观、绿地来削减径流,进行低影响开发,从源头到末端修建这样一个系统,才可能维持好的生态系统和蓄水系统。我们把这个河道保留下来,作为开放空间,它是具有弹性的。即使在暴雨超标的情况下,也不会淹到马路和建筑,同时它有生态和净化功能。同样在滨水带我们同政府磋商并使他们采纳一种保持原生态且小强度的开发规划。我们建立了维持滨水带湿地T级生态系统,从不同的角度来控制它的峰值、行流水质、流量。 我们的目的是希望项目开发以后的径流线能够控制在和开发前比较接近的程度,这也是我们说的LID的理念和方法。

    江西赣州的福寿沟很有名,这是一个典型的南宋时期的水道设施,包括地下的排水沟渠、排放空间的雨水塘,终端的防潮闸门等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在暴雨的季节,它用比较高的标准通过地下排水沟渠往外排水,随着终端洪水位的上升防潮门会堵塞,最后利用开放空间来调蓄雨水,这实际上是灰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基础设施的有机结合,也是我们今天希望推广的应用理念。古人都有这样的智慧,我们今天不该比他们做的更好吗?我们去考察发现保留下来的几个水塘是非常好的调蓄空间,至今还是公园式的开放空间,供市民休闲、娱乐、锻炼。当然,我们目前会面临更多新的挑战:环境污染、人口压力、空间缩紧、土地稀缺、气候变化、城市扩张等等。所以我们需要有新理念、新方法、新知识。运用古人的智慧加上现代的技术,科学技术的管理来实现。例如,新西兰奥克兰利用GIS系统、美国的绿色基础设施、英国的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等等,我们希望快速发展的中国也能找到符合现代要求的可持续排水系统。

   不管是小尺度还是大尺度,我们需要多专业结合,首先在大尺度上我们需要城市规划,在大尺度、终端尺度、微观尺度尚我们还需要景观设计、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水业工程等等,甚至交通工程的协作才能落实这样的一些设施。所以我们说每个规划需要一个个专项规划。同时,决策人和专业人员需要转变观念。我们必须要解决这几大关系:第一,源头和终端的关系、绿色和灰色的关系、传统和新型的关系、地面和地下的关系;需要我们水专业和在座各位的每个专业相互协调妥善解决各种城市问题。

    最后我想说,不管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还是国内大量实践的经验中,我们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材料问题、科学问题,但是我们可以说今天积累的经验和数据足以考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中国未来的十年、二十年非常关键,我们的发展速度太快了,问题很多,考验我们是不是能够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考验我们的智慧,考验我们的常识,也考验我们的良知。谢谢大家!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