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人民时评:城市个性的失落

admin 2002-12-16 来源:景观中国网
如今,“千人一面”的城市建设愈演愈烈,在中小城市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其典型表现之一,是以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城市发展的硬标准,从而忽略了城市个性赖以存在的基础:文化底蕴因素
如今,“千人一面”的城市建设愈演愈烈,在中小城市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其典型表现之一,是以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城市发展的硬标准,从而忽略了城市个性赖以存在的基础:文化底蕴因素。结果造成城市建筑外形单一、城市规划大同小异,让人常有身在“‘家乡’或是‘他乡’”之惑。

现代城市被戏称为“钢筋水泥丛林”,外形设计单一、缺乏文化底蕴是最明显的缺点。如今“重返乡村”、“重归传统”,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成为共识。反观我们不少城市还在走“重经济、轻文化”的道路。各城市就像流水线生产的“大路货”,一样的楼房、一样的街道、一样的“八股文章”。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两方面。

首先,只注重城市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不顾非经济意义上的文化价值。把高速公路、摩天大楼、汽车等同于繁荣、进步,轻视人与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千差万别的城市个性,有的还幼稚肤浅、形式主义地理解新兴城市的现代化作法——“先发展、再整改”。殊不知城市建设,不比穿时装,今天好就穿,明天不好就脱下来。城市文化的很多东西,毁掉了,重建就难了。

其次,城市规划仍停留在传统的功能界定,定位于组织生产、流通的消费城市、生产城市。即使有些大城市因功能扩展,逐渐看重居住环境,开始栽花种草,修建公园、广场等休闲娱乐场所。但从城市的整体功能衡量,依然是在求新、求变的低层次上运行。因为,既要把城市做大、做强,功能完善,又要内涵深厚,品位高雅,仅靠做大产业是办不好的。

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景观或气氛,它是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代城市不能是缺乏个性的华丽外表,应当有着深刻的自然、历史和文化内涵。正如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如果说自然条件无法更改,历史文化的沉淀条件,则是城市品位赖以提高的不可忽视因素,也是当代城市个性化追求的必然趋势。

城市个性的建立还有个避免走弯路问题。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建筑师虞河岳,在盛赞法国南部美丽小城——安纳西(ANNASY,一个房价比巴黎还高的地方)时,也谈到当地曾经盖过几座大酒店,后来又拆掉的事实。结果,当地旅游收入反而上升,游客人数是城市人口8倍以上。可见,中小城市要讲求特色,越早回归文化和生态原则,回到重个性、讲风格的思路上来,可能的损失就越小。特别是对历史城镇、街区、古老建筑的城市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保护话题,从来就不会过时。

可见,将城市建设目光投向保护历史文化风貌,甚至不惜重金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以此增加城市的文化内涵,无疑是保持城市个性、避免雷同的捷径之一。否则,大城市模仿东亚“从稻田中拔地而起”的城市模式,中小城市再照搬大城市的风格,我们的城市个性何在?千篇一律离丑陋有多远?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