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当菜场成为目的地,然后呢?

景观中国 2025-08-19 来源:目的地Lab
当「菜市场」成为目的地
图片


图片




这是北方女子阿文一次颇具新鲜感的杭州之行:


端午小长假后,她错峰出行来到杭州。但是与围绕西湖制定计划这一主流选择不同,这一次,她把酒店订在了东山集(位于浙大玉泉校区旁的东山弄社区内)的缤时酒店。


缤时酒店没有公区和配套,但整个东山集都是它的配套。阿文起床下楼,在来信咖啡买一杯拿铁,边喝边看着买菜的人进进出出。大伯大妈们普遍用杭州话交流,阿文不是每句都能听懂,但觉得挺有意思。




图片
图片

©九里Song




拿铁喝完,阿文起身也走进了菜场。这是她选择东山集作为目的地的主要动因,之前在网上关注到东山弄菜场更新,感到新奇的同时产生了向往:买菜可以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而不是不得不为之的苦差事。


与一位肉贩聊天,得知这些大伯大妈已在这里买了三十年菜了。正说着,摊上来了一位阿姨,取过猪肉,不称重也不付钱,道了声谢就走。摊主告诉阿文,老主顾们会和他微信沟通,提前预订好想要的肉。


“互相非常信任,”摊主说,“菜场最不能缺斤短两以次充好,因为做的是社区生意,重在长久。”




图片
图片

菜场食集区域,饭点时总坐满了当地居民


午饭,阿文选了菜场食集里的佩姐温岭海鲜。佩姐热情招呼阿文落座,并推荐自家最有特色的姜汤面。作为北方人的阿文熟悉面食,但姜汤面还是头一回吃,颇有点惊艳。隔壁档口的温岭嵌糕也不错,更有趣的是,阿文发现,做嵌糕的小伙子和佩姐是母子俩。


下午本打算去西湖,可刚一下楼,就被一场亲子活动吸引,好些个小朋友们带着大朋友走进菜市场寻宝,共同制作夏日沙拉。作为一位年轻妈妈,这场景让阿文很有感触,现在的教育功利又急躁,这种关心粮食和蔬菜的轻松氛围,难得一见。




图片
图片

不时更新的时令蔬菜小展 ©饭饭、炸碱水浸南瓜籽


看完小朋友活动,阿文决定附近走走。她从东山集沿着外东山弄走到曙光路,又不自觉绕到了求是新村。这社区来来往往的人,似乎自带一些特别的气度。




晚餐吃的是一家叫“枫都”的杭帮菜馆。点菜时,服务员走到她跟前,用的还是手写的方式,这种人与人面对面的感觉,才有人间烟火气。


夜里,阿文去逛了青芝坞。回到酒店那一刻,真产生了一点回到家的感觉。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阿文觉得酒店也可以设计些公共或者独立的厨房,客人若有兴致,可以菜场买了菜,回住处自己做,甚至可以邀请当地的好朋友来反向做客,让旅行更在地化。





图片

东山弄菜场一直是杭州人心目中的宝藏,不仅因为鱼肉果蔬新鲜质量好,更因为周边聚集着浙大、浙大附中、玉泉、植物园,环境舒适,使得美食家、知名菜馆老板们也都常来这里买菜。所以提起逛菜场,杭州人往往会推荐东山弄。


没曾想到,文二菜场横空出世,经过设计师改造和社交媒体发酵,吸引了相当大的关注度,菜场也从社区居民刚需配套变成城市打卡点,甚至成为休闲会友的目的地。




图片

文二菜场




这也使得里仁商业——东山弄菜场的策划顾问单位,在一开始就要面对“网红”的压力。他们的选择是:去网红化,代之以烟火气。


并非看低“网红”,而是东山弄本身的特质所决定。就像之前说的,这不是一个普通社区,居民层次高,又有西湖景区紧邻,无论环境设计还是业态打造,都应该先满足当地居民,而非游客式的打卡。正因为此,置身其中你可能会觉得,东山弄菜场除了变干净之外,其他设计并不算抢眼。




图片
图片




另一个不得不说的事实是,有苏州双塔和杭州文二两个成功案例在前,单纯靠菜场突破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里仁团队思考如何通过场景和内容,让人停留。


“集”的概念逐渐在业主方西投集团和里仁团队的心中升起。和菜场一样,社区商业和公共服务都是社区关系的组成部分,当生活中的大部分需求都可以在这里解决,才有了长期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生存智慧、社交习惯与文化沉淀。所谓烟火,不是商业策划或景观营造强行复刻的“伪市井”。




那一刻起,东山弄菜市场的全称变成了“西湖东山集”,是一次新邻里关系的重塑。




图片

外东山弄86号,西湖东山集的格局这样分布:A楼菜场,B楼年轻人的社区商业,C楼公共服务,总共11000方。


菜场毫无疑问是高频场所。据了解,80%的主顾都彼此认得,是凌晨4点批菜的老贩与居民间“赊账记账”的默契。去菜场买菜,可能是冲着这个老板,你相信他,留了好东西给你,但你也从来不问价格。




图片
图片




除了请回那些摆了二三十年菜摊的老摊主之外,里仁提出了“好食材、好食物、好社区”的slogan,让食物升级为“良食”。


“良食”的理念延伸至B区中庭,东山集同时也成了城乡互动的窗口——听着有点像from farm to table的扩大版。撇开虚泡泡的华丽,好的食材,本身就是菜场卖菜的本质。


B区是里仁商业的一次定点招商,但主理人吴锐不喜欢“招商”这个词,他一直相信,好的商业是选育出来的,不是招商招进来的。




所有的点位,都经过考虑而设计:主理人现在或曾经住在东山弄,或者这里开过店。总之,多少都得和东山弄有点关系——而非简单地非价高者得。比如餐饮,要的就是老杭州味道,和这片区域有关联。




图片
图片

左:枫都@醉不死     右:宋大厨面馆©逛吃逛吃的猪




这样一框,条件符合的其实不算多。1992年,浙江大学附属酒店总经理邢老师在植物园旁开了一家枫都餐厅,做杭帮菜。后来,枫都搬到曙光路白沙泉。大多数杭州人对记忆,就是白沙泉拐角处那个三角形的门头。


2016年后,枫都关门歇业了一阵子,邢老师去周游世界了;再后来,枫都又在西溪路新择址开业。如今,从白沙泉到东山弄,一公里的距离,枫都回归,邢老师亲自蹲店,至今手写单子,这样有挤一点的美食,光它自己,就能引发一股目的地效应。


口子上还有一家宋大厨面馆,这是另一重考虑。视频号很火的宋大厨自带话题感,更何况他自己对东山弄也有极强的认知。


“我们需要一些带动和引流,发出适当的声响。”吴锐说。取舍之间,有着诸多考量。如今的东山集保留了便民服务中心修衣修鞋铺、劳保用品店等社区服务,同时也引进了静博士AI机器人店、循环商店等入驻。


图片
图片
图片

东山集的丰富业态 ©醉不死、西湖·东山集、饭饭




越来越富余、甚至过剩的商业体,早已使得开店不是一件难事——这也是吴锐不喜欢说“招商”的原因——商业还需要你去招吗?真正好的商业,必须是双向奔赴,是商家基于对商业体的认可。为了这种认可,在东山集拉开围挡启动改造建时候,里仁团队便开始了基于“新邻里,共生空间”愿景的社区营造。





图片

社区营造是一件花时间和心力的事。他需要主事者俯下身来,倾听居民的声音;通过认知和共情,建立有效的联结。


从了解社区历史开始(东山弄口述史),到体验社区(探秘J水产市场,东山封面人物),再到多种参与式的社区活动(菜场音乐会、菜市场诗歌共创、食育工作坊系列),以及推出以“良食”为核心的系列活动(用味蕾去旅行系列),东山弄社区的人群被逐渐充分地联结了起来。直到那次小孩带大孩逛市集活动中,吴锐发现,已经不需要他们再去主导什么了,社区里的全职妈妈已经完全可以自发组织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东山集的参与式社区活动 ©Monananna




这个社区里,有浙大老师、全职妈妈,有很会做鱼丸、寿司的能手,他们本身就是社区里最有活力和创造的一群人。在里仁商业前期不断发起社区议题后,他们被激活了。


“这就是我们最想做的,找到社区的各种主理人。”吴锐认为,良性的社区营造,不是运营方不断地投钱,那样不仅显得商业味重,而且被动式的招募,大家都爱来不来。和招商是一个道理,必须是看到这个地方和自己的关联,发自内心地融入于此。而作为参与者,无论时本地居民,还是像开头所述的阿文这样的“意外闯入者”,都可以有所收获。


图片
图片
图片

东山集的共创工作坊 ©里仁营造社




对于一个物理空间,美化、招商都只是技术性的,最美好的莫过于通过它来实现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群里就有人提供,这不就是我们要的美好社区吗?


图片

改一个出圈的菜场,把社区商业做火,都不是东山集的最终目标。从一开始,吴锐奔着策划一个“城市深度游客人的目的地”而去。所以,他早就布点了酒店,而酒店是一个逗留者所必要的落脚点。


缤时酒店运营方在得知运营团队的想法后,马上就理解了。身在大量配套的东山集内的缤时酒店,本身就很符合源于意大利的“分散式酒店”的规划与经营管理模式。


意大利和南法的遗弃村庄里存在着大量空置房屋,分散式酒店管理模式将这些房子重新打造,使它们拥有集中管理但又不同规则的客房,宾客成为社区的一部分,甚至在有些时候就是社区本身。




图片

意大利Corippo酒店展现了更具有在地生活感的一面




至于阿文提到的厨房,或许可以成为运营方的借鉴和思考。


东山集让我联想到多年前作家韩良忆提出的“居游”。居住在荷兰的时候,韩良忆每年会安排两次左右的旅行,每到一个地方,便去当地市集采购食材,下厨学着做一顿当地口味的饭,到公园和街道上随便走走,真正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去过的每一个地方都留了一部分在我的生命里,而我生命里也有一个部分,属于那个地方”。后来,她直接被称为“居游教主”。


这当然也不是她的首创,欧洲人早有这样的方式,称之为“自炊假期”,意思是很直白:自己做饭的假期。


图片
图片

市集拉近了游客和本地生活的距离 ©西湖·东山集




作为社区里通常最大的公共空间,菜场很容易成为吸引人的话题。


前几日去苏州双塔市集。10点半,过了卖菜的高峰期,市集里没多少人,摊主可以放心打瞌睡。这并非是贬义,正如吴锐说的,菜场本身,除了通过设计出圈,并无他法,因为它高低还是个买菜卖菜的地方。


在一条石匠弄之隔的对面,名为双塔·TTD-MARKET已于去年开业,作为双塔市集二期。由幼儿园改造而来,注入咖啡等小体量商业,完整了社区商业。东山集的“集”是一个逻辑,它是在地的烟火气,是深入的城市体验。但它的规模和停车的不便,也注定其是一个社区商业,和菜场一样。




图片
图片

上图:文二菜场 ©三井

下图:双塔·TTD-MARKET




听上去,社区商业是反效率的——我们看电视的时候想吃一个西瓜,一定是叫外卖最快。那为什么还需要社区商业呢?社区商业的基本属性就是答案:基于信任和情谊的长期主义。人们需要面对面问好,需要那种“我相信你的东西最好”的安全感。


我们在说菜场的时候,并不总是拍照打卡和“伪烟火气”——就像阿文,她说自己逛完菜场没能买点菜,总觉得太假了。


菜场作为目的地的切入口,很棒,无论打卡也好,景点也好,被炒热了的菜场多少将人拉回了面对面的美好。作家韩良忆说过一句经典的话,意思是在超市买什么是什么;但在菜场,摊主会随手附送你三根葱。


图片


人和人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三根葱。


为了三根葱,吴锐和里仁商业热情地参与了菜场改造,做了社区商业,又在前期铺垫了大量社区营造,为的是赢得像阿文这样希望深度体会杭州美好生活的人——这个目的地的成因,听起来那么绕。


事实上,当商业项目放下“经营者”的功利心态,弱化对商业结果的过度追求,转而以“共建者”的姿态融入社区生态,奇迹就会发生。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cbja2hNQYGLJZJWKshqnA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12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