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猛了!这里的公园居然开“群聊”了! | 我的深圳故事
“汪!”
清晨六点半,景田北六街宠物公园的“之”字门后传来第一声犬吠。
比熊“豆豆”熟练地钻进双层屏障,它的主人小江松开牵引绳,手机镜头对准狗子扭身的滑稽瞬间。
几百米外的交通科普园里,穿校服的小学生按下模拟红绿灯按钮,斑马线上响起此起彼伏的“嘀嘀”声。隔壁晨跑的年轻人耳机里漏出音乐节拍,与乔木林下太极扇开合的“簌簌”声交织成曲……
这片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区域,用10座主题各异的公园,在深圳的缝隙里,“缝”出了一片春天。
而这一切的故事还要从它的设计者——车迪开始说起……
“哪里淤堵,就在哪里下针”
2019年,福田区启动景田片区公园群改造时,车迪面对的是一片片零散的“绿色边角料”——
早期种植的乔木已经成林,枝叶遮蔽成密不透风的穹顶;
破碎的地面,被居民自发用水泥填补成一块块“补丁”;
可用活动空间与高密度的居住需求形成矛盾……
改造之前。
“不能拆,得解。”作为福田区公园建设顾问,车迪的速写本上画满红圈,他的改造策略像极了中医把脉,哪里淤堵,就在哪里“下针”——
在景田北二街公园,车迪和团队留下了大部分树龄超二十年的乔木,只清理了层层覆盖的林下灌木,补种上了开花乔木;
而阶梯状绿坡的微地形处理,巧妙化解了半人高的挡土墙,让婴儿车与轮椅在此共享无障碍通道。
曾经混沌的场地划分出功能区后,西侧被大爷们占领,下棋之余还能“监督”广场舞;东侧则成了小朋友的天地,沙坑见证着大家成长的痕迹。
经过重新设计的环线步道,足足有3米宽,穿汗衫的老人拎着收音机往前走,迎面而来的是一跃而起的滑板少女,谁也不用侧身。
最特别的“穴位”落在那些历史印记上。90年代的圆头石像表层斑驳得像生了癣,车迪选择保留这些“时光包浆”,留住了街坊们的记忆。“拆容易,但拆掉的是三代人的接力棒。”
68岁的陈伯常过来指着褪色的石像对孙子说“你爸小时候在这儿磕掉过门牙,你小心着点!”
而这仅仅是其中的一针。
在“针灸式改造”下,那一片片被 [景田地区] 法定图则划定的绿地空间,相继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最“险”的一针:找准平衡点
在百米外的拱形坡地上,另一群“孩子家长”正蹲着捡狗粪。车迪“扎”下最“险”的一针,便在此处。
毕竟,在2019年之前,并没有任何一家公园向这座城市15.9万只登记犬只“敞开大门”。
车迪开始默默展开调研:搜集来的400多份意见表中,反复出现“自由”的字眼,记录着景田片区遛狗族对活动空间的渴望;手机相册里,更是存满了小狗们挤在写字楼和小区楼下绿化带便溺的窘态。
“最难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平衡。”在福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以下简称区城管局)以及莲花街道的支持下,这些诉求最终凝结成深圳首个宠物主题社区公园——
平衡木与跳高钻洞装置构成犬类游乐园和运动场;
骨头状座椅则成为养宠人士的社交据点;
双层“之”字门防止冲撞以外,还能区分“初访狗“和”“常客狗”;
最妙的是那道挂满狗子头像的隔离带,南坡晨练的广播体操与北坡撒欢的犬吠,在这里达成了微妙的和解……
被写字楼、居民楼三面围合的荒坡地,就这样蜕变成深圳打造宠物友好型城市的小小实验场。
“现在是人遛狗,不是狗遛人。”晨光里,咖啡杯与拾便袋在草坡上自然相碰——这场曾有争议的探索,成了新邻里关系的突破口。
资料图。
“景田模式”出圈 ing
车迪的“针灸式”改造,不光让景田片区活起来了,还琢磨出一套能复制的“公园配方”。
从岩石园的石阵里到景蜜公园的廊架,会发现这十座主题公园都藏着“巧思”——交通主题乐趣园的迷你红绿灯让孩子在学步时就学会遵守规则;飞鸟园的缓坡栈道,让老人们遛弯儿不再是负担;熊大熊二主题区的林下座椅的间距、角度,全按日照轨迹计算,让人始终享受着阴凉……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改动,就像扎准了社区的“穴位”,从微观层面激活了整个街区的活力。
如今,“景田模式”在悄然蔓延。深圳新落成的宠物公园里,增设了大小狗分区和脚踏式饮水设备;某老旧社区复刻了“林下剧场”……
更让车迪意外的是,景华社区公园旁边的翠叶道咖啡街的火爆,打造了从“公园-公园道-社群运营”的公园新业态。“好的设计会自己生长,就像树有了根,风雨都是养分。”
“这不是孤例,是深圳给高密度城区开的‘药方’。”截至2023年底,景田北社区公园群接待了30多个考察团,已成为深圳公园绿地建设调研的示范案例。
但药方也有“副作用”。宠物主题公园的便池清理难题、暴雨后透水砖缝隙冒出的青苔、老旧设施维护成本、部分居民对“过度热闹”的抱怨……车迪的笔记本里存着127条居民建议,每条都是改良的种子。
车迪并不回避问题:“深圳的公园建设已从‘量’转向‘质’,下一步需要更精细的运营。”
在深圳:人人都可以是公园的“导演”
打开车迪的电脑,里面存着纽约曼哈顿的改造档案:1978年启动的“绿手指”计划,把街角夹缝变成口袋公园,硬是在水泥森林里种出一条绿脉。
“城市的较量,早就不是比谁楼高,而是比谁更懂‘缝合’。”深圳的“山海连城”计划,正通过公园群串联山、海、城,让居民推窗见绿、步行遇园。
“建设者与公众双向奔赴,才是高品质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最好途径。”车迪坦言,福田正推动市民参与公园共建,真正让市民变成了“公园导演”——
景田片区社区公园群通过“公园之友”招募100名志愿者园长,他们不仅巡园监督,更在自然教育活动中化身“城市导赏员”——景蜜公园的春日芳香游园会上,让市民通过嗅觉地图认知植物;
在城市漫步活动中,还让市民参与用脚步丈量公园群的设计细节,将“观众”身份改写为“共建者”。
与此同时,福田区还将闲置空间改造纳入共建体系。
2024年,区城管局联合福田区图书馆,将景蜜公园南侧建筑改造为“蓝书坊×UABB城市驿站”。这个集书吧、展览和沙龙于一体的复合空间,既有先锋建筑师的作品展,也有咖啡香里的读书会,周末还能撞见即兴戏剧工作坊。
最妙的是,从书架摆放位置到活动排期表,附近居民全程参与设计,硬是玩成了真人版“空间改造游戏”。
共享乐器房将替代钢琴单一体,公厕增设宠物专区……在车迪的3.0版本构想中,他认为未来的公园应该和城市基础设施实现“无界融合”。
“城市设施不仅要富有远见地构想未来,也更需要安放此刻真实的需求。”
十三年前,这位北大硕士生毕业后来到深圳,带着“想设计有人情味的城市景观”的执念。
如今,景田的10座公园成了他和团队的答案:在追求效率的深圳,用0.063平方公里的绿岛证明——一座城市,不仅需要冲上云霄的“高度”,还需要俯身倾听的“社区温度”。
“公园是城市的良心。”他望向远处嬉闹的人群,“而我们,有责任去给大家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编辑 | 张碧茵(主笔)、吴书楷(部分摄影)、聂响(封面)
校对 | 廖静文、蔡诗妍、王河峰、黄睿曈
审校 | 庄媛
监制 | 郑永涛
信息来源 | 福田融媒、福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深圳市未名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