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世界最大3D打印公园;藤本壮介AR装置亮相;城市更新十大误区 l 一周资讯(2021年9月第4期)

景观中国 2021-09-24 来源:景观中国网
原创
设计师情报站!

世界最大的3D打印公园在深圳落成!

近日,深圳宝安3D打印公园落成,项目位于国际会展中心片区,用地面积5523.3平方米,由清华大学徐卫国教授团队与中国二十冶集团合作打造,是宝安区探索城市智能化建造的重要项目。建设过程中使用了4套机器人打印设备,并采用一种创新型房屋及环境智能建造技术,将3D打印技术与特种混凝土材料技术相结合,首次在深圳宝安区实现了世界规模最大的3D打印混凝土绿化公园建设尝试。

▲总图 © 清华大学徐卫国教授团队

▲3D打印花坛座椅 © 清华大学徐卫国教授团队

项目中3D打印的主要为环境饰品和园林小品如景观亭、雕塑、座椅、花箱、挡土墙等,以及部分地面铺装如沥青路面、草花格路面等。此外,公园设计也饱含科技元素,设计团队借助粒子群优化算法模拟场地日后的人群活动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人流热度分析并用奇异吸引子算法生成公园总体规划雏形。虽然整个项目看起来有点生硬,不过看到这些设计与建造细节,也就原谅它了。(虞康妮撰)

▲3D打印镶草花格路面 © 清华大学徐卫国教授团队



将墨尔本的街巷体验带进校园: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odda巷设计

疫情之下,由澳洲建筑事务所Sibling Architecture设计的Rodda巷,成为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市中心校区里一处温馨有活力的地方。该项目是这所大学公共空间更新计划的一部分,遵循实用的、耐用的、安全的且低维护的设计理念,展现了校园文化,融合了周边建筑遗产,同时又将墨尔本街巷空间的体验延伸至校园。

© Peter Bennetts

小巷连接了校园中的两个小庭院。定制座椅、一体化的遮阳棚与柔和的灯光照明,强化了小巷的空间感;高度统一的色调塑造了场地的独特属性;地面铺装与构筑物明确的线条方向引导人们的活动,也增强了安全感。该项目一方面在疫情期间为师生提供更加安全的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强调校园共享空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以一种更有意义的方式将校园与城市街巷连接了起来。(闫露撰)

© Peter Bennetts



巨大的环形座椅,创造属于公众的空间

近期,Lanza Atelier在洛格罗尼奥市政厅广场上设计了三个巨大环形坐椅。这一装置勾勒出不同的空间区域,并塑造了全新的行走路径,实现了对市政厅广场的激活,也延续了该处所承载的“公民建筑”理念。三个环的直径分别达到20米、30米以及40米,尽管在平面上有着宏大的规模,但在使用层面上却保证了符合人体尺度的空间。在装置存续的时间里,每个圆圈每天都会举办一场活动。同时,这个空间也期待公众的随机介入与计划之外的“即兴”事件。

▲广场上的人群 © Josema Cutillas

该设计或许可理解为期待并帮助促成公民空间。即人民对各种社会问题做出回应,从而产生公民行为,公民空间从中形成,并为社会做出积极影响。设计的手法非常简洁,空间的塑造让人们获得更多交流的机会与表达的方式;红砖材料延续自保障性建筑,实用且带有着社会公益语素;配合市政厅这一环境背景与历史,来达到对公民行为的支持与鼓励。也许,设计并不一定要多么复杂精巧的造型,它的意义更应体现在为社会提供价值与驱动力。(许恒源撰)

▲圆圈以裸露的红砖建造 © Josema Cutillas



老建筑改造,除了廊道还有别的招吗?

江苏常熟的江南绣衣厂作为城市中心的工业遗址,由米丈建筑改造,以老建筑与新云廊结合的方式重新回归城市生活。设计秉持充分尊重历史和创造复合感知的原则,在老建筑中植入新功能,借由中国山水画中“云”这一精神互动元素,创造园区中独特的行走体验。云廊弥合了建筑,填补了空隙,引人在建筑间游走,开启一场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浪漫旅行。

▲鸟瞰,云廊贯穿项目空间©吴清山

中庭里彩色线条组成的空间装置,与绣衣厂的历史功能相呼应。但作为建筑二层以上与室外的连接通廊,云廊这一新元素似乎与低层的老建筑仅产生了微弱的联系。老建筑与室外空间并没有被更积极地“连接”起来。蜿蜒飘浮的云廊本身更像是一个大型的艺术装置。(闫露撰)

▲彩色线条组成的空间装置©吴清山



2021年城市步行友好报告在“无车日“发布

2021年9月22日,国际公益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在922无车日联合发布了新一期的《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报告,对全国45个城市的街道步行环境现状以及近年来的改善状况进行了评估,为城市改善步行环境、提高绿色出行比例提供参考。

研究团队在所有案例城市都观察到了提升步行友好性的道路设施改善。改善最多的是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物理隔离、步道修缮和过街设施,改善最少的是街道绿化、独立自行车道和设置座椅等休息设施。可以看出,城市发展在改善步行环境、减少城市交通的碳排放量方面还是有一定进步的。目前,虽更多地偏向解决交通硬性设施问题,步行环境以及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这些重要内容也将在人们的日益重视下得到落实。(虞康妮撰)



设计改变世界——2021伦敦设计节开幕

2021年伦敦设计节(London Design Festival)于9月18日至26日在伦敦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V&A)举行。本次设计节以「低碳未来」、「循环经济」和「气候正义」等为议题,期间举行超过200场包括项目、展览、装置、表演在内的活动,对伦敦的地标性景点、街区和文化机构进行重新演绎。本届艺术节的核心是一个名为Architecture + Reality (A+R)的新装置,由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与混合现实工作室和技术开发商 Tin Drum 合作创作。现场的自然或建筑都将根据观众在空间中移动的状态,产生缓慢的变化。

▲藤本壮介结合AR打造会动的自然建筑 © 藤本壮介 & Tin Drum

2003起举办的伦敦设计周至今已经走过18个年头,而如今气候问题作为新兴议题已经是设计界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如何真正将低碳循环应用于设计中并为未来生活提供发展方向,2021伦敦设计周给出了值得借鉴的答案。(张梦斐撰)

▲有如漂浮在池塘上的沉浸式空间  © Nebbia Works



One Drawing Challenge获奖作品公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届!

由Architizer举办的第三届One Drawing Challenge于近日公布了获奖者和推荐作品,最终由伦敦大学学院(UCL)的萨宾娜·布拉西奥蒂 (Sabina Blasiotti)的摘得最佳学生奖,非学生奖则由波利斯大学的讲师Endri Marku获得。由于每位参赛者仅能提交一副图画,以有力传达任何主题的建筑空间和居住者体验。这样的设定让人仿佛在欣赏一场对未来世界奇思妙想的画展。

▲最佳学生奖"核地理学大纲" @ Architizer

由于过去一段时间里,太多各种前所未有的灾难与挑战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也激发了创作者们的批判性思考和想象,使得本次竞赛作品的质量令人赞叹。连评审员也不禁夸奖本届的作品“是迄今为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我们看惯了那些模式化的效果图时,不妨来看看这些鼓舞人心的艺术品,开拓下我们被束缚住的脑界吧!(申瑞琪撰)

▲"没有树的树屋" @ Architizer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打赏
  • 给Ta打个赏

0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