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去世,曾为中国设计国家大剧院
据法国媒体Liberation报道,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于10月11日去世,享年80岁。日前,安德鲁还曾出席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在巴黎蓬皮杜的个人回顾展开幕式。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从左至右依次为:多米尼克·佩罗、鲍·赞·比克、安藤忠雄、伦佐·皮亚诺、保罗·安德鲁、让·努维尔
保罗·安德鲁为法国当代著名建筑师,1938年7月10日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冈戴昂(Caudéran),1961年毕业于法国高等工科学校(Ecole Polytechnique),1963年毕业于法国道桥学院(Ecole Nationale des Ponts et Chaussees),1968年毕业于巴黎美术学院(Ecole des Beaux-Arts Paris)。
29岁那年,安德鲁因巴黎戴高乐机场1号航站楼的设计而名声大噪。从那以后的40年间,他担纲了世界各地多处机场的设计,包括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机场、埃及开罗机场、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机场、文莱机场、中国浦东新机场等。即使2004年曾因戴高乐机场2E候机厅的坍塌事故而饱受非议,安德鲁仍被认为是过去几十年来最成功的机场建筑师之一。
除机场设计外,安德鲁因2007年落成于北京的国家大剧院而为中国人所熟知。建筑前卫的“玻璃蛋”造型与其所处京城核心地带的矛盾对比,在落成之初也曾引发许多争议。如今已经十年过去,国家大剧院的访客却依然络绎不绝。
近年来,安德鲁不仅继续着建筑与规划的设计,空余时间还会进行写作与绘画。他曾表示阅读、绘画、音乐是其非常重要的“营养来源”,虽然这些与他的建筑设计并无直接的对应关系,但给予他许多灵感,而灵感又再催生设计。“重要的是动手画起来。如果我不画,就会失去灵感,答案只在开始动手之后才会逐渐浮现。大脑、眼睛、思考、手......它们之间像有个圆环连接,但非常复杂,从不直接。”
代 表 作 品
巴黎戴高乐机场
Charles de Gaulle Airport, 1967-1997
戴高乐机场1号航站楼 摄影:Paul Maurer
戴高乐机场1号航站楼 摄影:Paul Maurer
戴高乐机场1号航站楼 摄影:Paul Maurer
戴高乐机场2号航站楼A&B候机楼
戴高乐机场2号航站楼A&B候机楼
戴高乐机场2号航站楼A&B候机楼
戴高乐机场2号航站楼C&D候机楼
戴高乐机场2号航站楼C&D候机楼
戴高乐机场2号航站楼C&D候机楼
戴高乐国际机场坐落于巴黎,是欧洲主要的航空中心,自1967年开始,安德鲁主持完成了其1、2号航站楼,以及包括轨道交通枢纽、水塔在内的一系列附属设施的设计及建造。2004年5月23日,曾被视作安德鲁“最大胆的设计”的戴高乐机场2E候机厅部分坍塌,4人在此次事故中丧生。这一事故一时间使安德鲁成为舆论追踪的焦点,但即便如此,如同法国建筑史上的博韦主教座堂一样,戴高乐国际机场仍是当代不可忽视的重要建筑作品。
中国国家大剧院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2007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侧,从第一次立项到正式运营,经历了49年,设计方案经历了三次竞标两次修改,总造价30.67亿元。建筑占地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设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以及艺术展厅、艺术交流中心、音像商店等配套设施。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负32.5米。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
埃及开罗机场
Aéroport du Caire, Égypte, 1986
开罗机场设计于1977年,1986年投入使用。这是一座以功能性为设计中心的建筑,这一点和雅加达机场很相似。整个项目平面和立面的几何造型十分复杂。这是一种更偏向图形化而不是结构化的设计,没有太多结构性的要求或考量。在这十分规整的线条中,有着阿拉伯的元素特质,它的复杂性在于相同或类似形体不断的重复和组合。
这一设计手法始于日本建筑师菊竹清训的住宅设计,其内部空间被一个没有支撑的转角分割。开罗机场就是从这个视角出发,发展出一系列不断重复组合的简单宅子,而最终再也看不出原来宅子的痕迹。
大阪海洋博物馆
Musée maritime d'Osaka, Japon, 2000
大阪海洋博物馆由三部分组成:5000平方米的入口建筑,位于海中的14000平米的博物馆,以及1000平方米的海底隧道。建筑的地面层和地下两层包括了入口大厅和行政管理空间、藏品仓库,以及技术支持用房;在顶层之上,则设计有一个可以随着海风飘动的雕塑。
参观者进入建筑后,可向下来到一个装饰得像海底一般的空间,经过60米的海底隧道,到达博物馆;然后从一架楼梯上去,到达一艘大木船的底部,整个参观线路设计得如同一场充满戏剧性的探险。
阿布扎比国际机场
Aéroport d'Abu Dhabi, Émirats Arabes Unis, 1982
对于转机的旅客来说,阿布扎比这座城市就仿佛浓缩在一个被飞机环绕的卫星航站楼里。阿布扎比国际机场的转机乘客数量远多于本地到达的旅人,于是机场就分成了两个相关联的部分:一座是到达候机楼,用于办理到达和出发旅客相关业务;另一个是圆形的卫星候机楼,用于登机、下客、转机。两个部分由一个长廊连接起来。对于一座中型机场来说,它的停机位数量是很多的,并且全部集中在卫星候机楼周围,以便于快速的中转联旅行。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机场
Aéroport de Dar Es-Salaam, Tanzanie, 1984
达累斯萨拉姆(斯瓦希里语“Dar es Salaam”,意为“和平之家”,也译作“三兰港”),是坦桑尼亚最大的城市,也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达累斯萨拉姆机场在体量上并不大,候机大厅没有空调,只是作通风处理。整个建筑由四部分构成:总大厅,一端是出发,另一端是到达;两个部分在二层相连,二楼同时也是候机室。建筑由树一般的伞状结构覆盖,造型令人过目难忘。
印尼雅加达苏加诺-哈达国际机场
Aéroport de Jakarta Soekarno-Hatta Indonésie, 1985、1991
印尼雅加达苏加诺-哈达国际机场的1、2号航站楼,亦由安德鲁设计,方案有机地将当地传统建筑元素融合入对现代机场的构思中。候机厅间是典型的热带花园,这一系列融合让此项目获得了1995年的阿卡汗建筑奖。
机场的1号航站楼坐落于场地南端,2、3号航站楼列于北侧,在南北分别有两条平行跑道。项目平面呈开展的扇形布局,旅客可经由诸多入口抵达候机厅中。热带植被点缀在机场空间里,机场室内装潢则呈现出印尼艺术文化的多样性。
乔治·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方案
Musée d'art narratif Georges Lucas États-Unis, 2014
这是一个激进的博物馆方案,由4个部分组成:手绘艺术品展览区位于中央,另有公共空间、数字艺术展厅和花园。设计出的空间比原本要求的多出许多,这样可以有足够场所供观众轻松地进行休闲活动。花园在这个美术馆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在交通空间的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看到处在中心的花园,并且这里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从4个入口都可以进入。这是对大自然的延伸,花园中也可以举办展览、音乐会等活动,使之与周围的公园和城市产生更特别的关系。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contact@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