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缺乏城市规划
admin
2006-09-28
来源:景观中国网
城市规划对一个社会来说,是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因为不单涉及的资金庞大,对社会各个方面牵动广泛,更重要的是一旦按规划建设,便可能至少几十年不变,且会影响到几十年后改建的变
城市规划对一个社会来说,是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因为不单涉及的资金庞大,对社会各个方面牵动广泛,更重要的是一旦按规划建设,便可能至少几十年不变,且会影响到几十年后改建的变化。
陆家嘴经验可为鉴
以内地的例子而言,浦东的规划从开始便错误,像陆家嘴金融等的功能分区,抄袭的是美国在上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流行的规划方法。美国此后的城市规划已经是功能混区而不是分区,经过几十年负面教训已全面将之否定,而欧洲从开始便抗拒。很可惜上海开放初期,过于迷信美国,却弄不清楚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城市规划的经验,一下子地以政府主导把功能分区的城市规划方法推至极端,把城市看作是工厂。且是美国上世纪10年代开始形成的福特主义,忽视了生产各个阶段、环节的整合性,忽视了人和社会的多功能混杂,生活的完整性。结果到今天,浦东新区开发了一二十年,还形不成城市,陆家嘴区在晚上更成死城,人烟稀少。浦东新区与有机成长、越来越繁华的浦西旧区成了强烈对比。
港英政府只求短期利润
相对于内地城市,香港应该与国际发展没有脱节,问题是在1997年前香港属英国殖民地,但在79年中谈判开始,中国政府决意收回香港之后,英国政府在香港便没有任何长远打算,只是要在回归之前堆砌繁华,产生短期利润便算。因此,在70年代之前香港没有任何长期的城市规划,发展局限于维多利亚港两岸,即使70年代麦理浩来港改变殖民地的消极政策,却在79年之后中途而废。于是,香港的新市镇只有沙田规划较为合理,发展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社区,屯门成为极其失败的例子。而在此之后,天水围、将军澳等基本属房地产项目,不成市镇,不成社区,而像元朗这样的旧市镇也已衰落。
香港在回归之前,殖民地政府在城市规划方面的问题,不是如内地的功能分区的错误规划,而是以房地产替代城市规划。对英国政府来说,这也无可厚非,因为香港很快回归中国,英国政府当然要尽可能赚取最大的利益,房地产投机是最短期见效的方法。而且,在回归前中英协议要控制土地供应,积累土地收益,更给殖民地政府一个极佳的借口。
重建旧区仅如地产项目
本来97年回归后特区政府应调整城市规划。可是,董建华的八万五等政策转变碰上亚洲金融危机,因香港房地产泡沫穿破而被反对。政策转变的时机反而被特区政府官僚和体制内既得利益者利用,为延续房地产主导政策所骑劫。不仅城市规划只是完成将军澳的房地产发展(不是市镇规划或发展),连2001年成立的市区重建局,重建维多利亚港两岸的旧市区,实际上变成为另一个地产发展商,且以政府名义、政府的政策资源来拆迁旧区,建设大型商场,住宅屋恏。在“4Rs重建策略”(Re-development, Rehabilitation, pReservation 和Revitalization) 的掩饰下,实际只是如地产发展商那样利用低价拆迁,高价租售新建商场住宅来赚钱。只是大型房地产项目,或几个大型项目加起来,而不是以人为本,以社区为本的重建和活化。于是,市区重建局推出的所谓规划,包括最新的观塘裕民坊重建计划等,全无地方特色,与原来社区全无关连,放在美国,放在上海、深圳都一样,难以令人辨认出属香港某个有几十年、上百年历史的城市社区。而且都是商场化、汽车化、高档化,也都没有进行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研究,一厢情愿地以为不停复制太古城、朗豪坊等,便必然带来市场成功,带来收益,也没有作重建项目与周边环境的相关环保研究,仍然是高楼大厦。与地产发展商提出的大型项目,根本看不到分别。
97回归至今已经9年了,香港还未能开展真正的城市规划。一是在维多利亚港两岸以外的地方,特别北连深圳的新界,仍然未有认真的规划。不管是香港内部的新市镇、元朗旧区改造或与深圳一城两地的合作,特区政府仍未有定义。二是在维多利亚港两岸的旧区重建,也不脱房地产发展的框框。
这样的情况,又怎样可以推动香港成为真正的世界都会呢?
陆家嘴经验可为鉴
以内地的例子而言,浦东的规划从开始便错误,像陆家嘴金融等的功能分区,抄袭的是美国在上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流行的规划方法。美国此后的城市规划已经是功能混区而不是分区,经过几十年负面教训已全面将之否定,而欧洲从开始便抗拒。很可惜上海开放初期,过于迷信美国,却弄不清楚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城市规划的经验,一下子地以政府主导把功能分区的城市规划方法推至极端,把城市看作是工厂。且是美国上世纪10年代开始形成的福特主义,忽视了生产各个阶段、环节的整合性,忽视了人和社会的多功能混杂,生活的完整性。结果到今天,浦东新区开发了一二十年,还形不成城市,陆家嘴区在晚上更成死城,人烟稀少。浦东新区与有机成长、越来越繁华的浦西旧区成了强烈对比。
港英政府只求短期利润
相对于内地城市,香港应该与国际发展没有脱节,问题是在1997年前香港属英国殖民地,但在79年中谈判开始,中国政府决意收回香港之后,英国政府在香港便没有任何长远打算,只是要在回归之前堆砌繁华,产生短期利润便算。因此,在70年代之前香港没有任何长期的城市规划,发展局限于维多利亚港两岸,即使70年代麦理浩来港改变殖民地的消极政策,却在79年之后中途而废。于是,香港的新市镇只有沙田规划较为合理,发展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社区,屯门成为极其失败的例子。而在此之后,天水围、将军澳等基本属房地产项目,不成市镇,不成社区,而像元朗这样的旧市镇也已衰落。
香港在回归之前,殖民地政府在城市规划方面的问题,不是如内地的功能分区的错误规划,而是以房地产替代城市规划。对英国政府来说,这也无可厚非,因为香港很快回归中国,英国政府当然要尽可能赚取最大的利益,房地产投机是最短期见效的方法。而且,在回归前中英协议要控制土地供应,积累土地收益,更给殖民地政府一个极佳的借口。
重建旧区仅如地产项目
本来97年回归后特区政府应调整城市规划。可是,董建华的八万五等政策转变碰上亚洲金融危机,因香港房地产泡沫穿破而被反对。政策转变的时机反而被特区政府官僚和体制内既得利益者利用,为延续房地产主导政策所骑劫。不仅城市规划只是完成将军澳的房地产发展(不是市镇规划或发展),连2001年成立的市区重建局,重建维多利亚港两岸的旧市区,实际上变成为另一个地产发展商,且以政府名义、政府的政策资源来拆迁旧区,建设大型商场,住宅屋恏。在“4Rs重建策略”(Re-development, Rehabilitation, pReservation 和Revitalization) 的掩饰下,实际只是如地产发展商那样利用低价拆迁,高价租售新建商场住宅来赚钱。只是大型房地产项目,或几个大型项目加起来,而不是以人为本,以社区为本的重建和活化。于是,市区重建局推出的所谓规划,包括最新的观塘裕民坊重建计划等,全无地方特色,与原来社区全无关连,放在美国,放在上海、深圳都一样,难以令人辨认出属香港某个有几十年、上百年历史的城市社区。而且都是商场化、汽车化、高档化,也都没有进行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研究,一厢情愿地以为不停复制太古城、朗豪坊等,便必然带来市场成功,带来收益,也没有作重建项目与周边环境的相关环保研究,仍然是高楼大厦。与地产发展商提出的大型项目,根本看不到分别。
97回归至今已经9年了,香港还未能开展真正的城市规划。一是在维多利亚港两岸以外的地方,特别北连深圳的新界,仍然未有认真的规划。不管是香港内部的新市镇、元朗旧区改造或与深圳一城两地的合作,特区政府仍未有定义。二是在维多利亚港两岸的旧区重建,也不脱房地产发展的框框。
这样的情况,又怎样可以推动香港成为真正的世界都会呢?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