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和发展之间(图)
草甸、沙洲和水鸟和谐存在,为城市居民接触自然创造机会。(图片由浐灞河管委会提供)
在西安的城市结构发展图上,位于城市东侧的浐灞新区像一只绿色的水鸟。
一只绿色的“水鸟”,站立在古城西安的东侧,静静地眷顾着这座三千年的帝王之都。
这是一只巨大的“水鸟”,面积129平方公里;这是一只绿色的“水鸟”,特别是鸟首———灞河入渭口、鸟背———广运潭、鸟尾———灞河城市段上游、鸟足———浐河城市段上游,均为原生湿地,绿意更浓。高层次的商务、会展、金融机构,高品质的休闲、旅游区域,90万人口……这里的一切汇成了一个生态化的新城区,一个城市型的生态区,为西安赋予了崭新的面貌:西安不仅仅是灰色的城墙方方正正的围城,不仅仅如兵马俑一般深沉古老,西安有水、有灵气。
这只绿色的“水鸟”还为生态保护与发展如何平衡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在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次优化的选择可能会是现实条件下最优化的方案。
水的希冀与发展的困惑
“八水绕长安”曾是西安的骄傲,如今已成为西安的心痛。当年“灞水流浩浩,落絮随流水”的意境距离我们已十分遥远,浐、灞只剩下两条涓涓细流,年均断流120天,最多时一年居然有250天断水。可一遇汛期,这两条河又灾害频发。据统计,建国以来,浐、灞河西安城市段洪灾损失累计已超过12亿元。
浐、灞河发源于秦岭,城市段南北长约35公里,纵贯西安,一度是西安的生命水源。但对现在的西安人而言,浐、灞河更像一个巨大的挖沙采石场和垃圾场。沿浐、灞河走一遭,河边成堆的沙石、河滩上以及河道里堆积的垃圾与丛生的杂草一起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两条河流的污染也在加剧,附近的居民点和几个大厂的污水都排向灞河;浐河上仅工业污水排污口就超过了40个。
“一条河流开发好了,既是一条经济带,也是一条景观带。”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浐、灞河流经的灞桥、未央、雁塔三区近两年都开始依托这两条河流做起了水文章。毕竟一个城市拥有河流是一种难得的资源,特别是在半干旱的北方地区;毕竟浐、灞河是西安境内最大的两条城市河流。
灞桥区吸引上亿元社会资金,河道清淤、河堤衬砌、人工筑坝、天然蓄水近万亩。未央区在灞河下游修成未央湖,成为西安市民常去的休闲之处。雁塔区在少陵塬东侧的浐河河道修成了万亩都市水乡雁鸣湖。橡胶坝拦河蓄水形成大水面,成为了三区共同的选择。以水为饵,引进开发商进行建设也成为三区共同的筹资方式。
然而,两条天然的河流被分割为三段,每一段又被精挑细选出最精华的地方进行蓄水、造景,以便开发。河流治理仅仅是开发的手段和其中的附带结果,过强的商业色彩制约着真正的河流治理和生态保护。没有人去了解浐、灞河的生态现状,水面营造只看一点不及其余,开发商为了资金的回笼在一些水利工程上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市政协在关于浐、灞河流域的一份调研报告中写道:“从已建成的工程来看,品位不高、效果欠佳;有的从局部利益出发,不办理项目审批、土地规划使用手续,先斩后奏,使治理开发工作陷入被动局面。”一些蓄出的水面已经出现了再度污染的迹象。
引资开发附带的河流治理具有太强的功利色彩,但单纯的生态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钱从何处来?城市的发展真能为两条河流留出一片真空地带吗?浐、灞河到底该如何治理和开发,似乎成了一个两难选择。
从区段开发到流域治理
2004年9月,西安市浐、灞河综合治理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成立。同时,“以流域治理促进新区发展,以区域开发支撑生态重建”这样一个崭新的思路呈现在西安人的面前。
在新区的规划图上,西安四方城旁巨大的新城酷似水鸟。129平方公里纵横雁塔、灞桥、未央,从渭河南岸到白鹿塬、杜陵塬,囊括了全部浐、灞河城市段。整个水鸟满眼翠绿,特别是鸟首、鸟背、鸟尾、鸟足四块成片的绿地尤为引人注目。这就是灞河入渭口、广运潭、灞河城市段上游和浐河城市段上游四处原生湿地。浐、灞河挖沙形成的沙坑,将被做成大大小小的湖泊,与蓄出的大水面相呼应,“是一种很有层次、很有意境、很有味道的山水。”管委会主任王军在接受外地媒体采访时说。
不同于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和曲江新区,“这里没有工业。”新区作为西安的生态平衡区,承担西安的“绿肺”功能。同时解决西安市三条河流的防汛、水利和污染问题。在此基础上,为西安的扩展提供后备用地,用15年时间建成城市新区,以便未来老城人口顺利迁移。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流域治理”这个基础,并没有与商业行为捆绑在一起,完全由政府负债操作,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直接与开发联姻的河流治理存在的种种弊端。“目前,国家开发银行的15亿元贷款已经到位。”这些资金将全部用于河流的治理和自然人文景观的梳理。
“城市河流有很多种存在方式,环保主义者的理想是让浐、灞河成为一条没有人类打扰的原生态河流。但是,保护环境需要大量的资金,只有获得了足够的积累才能进行。西安这样一个GDP还很低的城市,单靠政府的力量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只要不让环境恶化到不可逆转的程度,先发展后治理,通常是世界上许多城市河流的现实选择。西安的决策者能在流域未进行大规模低水平开发导致破坏之前就考虑到生态问题,并以此来指导浐灞新区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大的飞跃和提升。”经济学博士出身的浐灞管委会经发局副局长亢振峰说起这一点,深为感佩。
短短一年时间,一系列的举措开始解决由于观念超前带来的问题。浐灞新区把各区以前所做工作中的断头、空白衔接起来,完成了6000多亩土地的整理;邀请经济社会学家对新区做出高水准的发展战略规划,对这个区域进行定位、分析优势劣势、设计适当的发展模式;首次在建设中作了经济规划,看资金如何投入,怎样招商,方可使生态建设的投入与未来的引资收益持平;分别从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区域历史文化研究、产业发展、招商模式、投融资模式、旅游发展规划等领域分10个子战略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
经过这些细致入微的工作,浐灞生态区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才开始编制。亢振峰说:“治理好河流,保护好生态,我们的起点越高,资金回笼才会越快。”
未来的浐灞生态区,良好的生态将转为景观,让全体西安市民共享。未来的浐灞新区更以此来吸引投资,将这里建成西安东北部商业副中心,会议、展览、商务的集中区,一座具有滨水特色的现代商城。未来的浐灞还将进行梯级开发,形成具备独特景观的人居地,让更多的市民能够推窗见绿。
一句话,这里不是自然保护区,但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片新天地。
还你一个绿与水的西安
浐灞新区的生态梳理工作已经初显成效。整个流域被遮蔽的美丽正一点点显露出来。
陕西师大教授延军平等10余位专家学者对浐、灞流域的生态环保调查显示,这里地貌景观相当丰富:南部的白鹿塬、杜陵塬是西部典型的台塬景观,河道两侧的平原、两河之间的三角洲地带是西北罕见的水乡风韵,在下游入渭处偶尔还会见到黄土挖成的窑洞。这些景观加以整理利用将全面地呈现出西安独有的地理风貌。
新区内自生植物种类丰富,多达78种,特别是各种旱生杂草和湿生水生草甸植物品种繁多,达20余种,并形成了典型的群落景观——柳丛草地。
河流湿地上飞翔着白鹭、野鸭,沙坑水洼里栖息着鸊鷉、水雉,果园农田里能看到斑鸠、戴胜,鱼塘中停留着翠鸟、鹡鸰,草地柳丛里徜徉着金眶、灰头麦鸡,就是在居民点也常能在门前枝头看到白头鹎、灰喜鹊。
这些本土的湿地植物种群、极具观赏价值的水鸟种群将以各种方式在浐灞新区得到保护和展现,为城市居民接触自然创造机会。
这里还将展示一种独特的水文化:长安八水变迁、泾渭分明现象、唐广运潭风情、隋唐灞桥风采、灞河历史文化回顾、半坡先民的风水意识……西安和水的渊源岂止数千年。
“当然,这些开放式的景观公园会把人类对生态的干扰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环境的承受力要科学测算:确定哪些不能扰动,哪些可以适度接近,哪些可以零距离接触。”亢振峰说,“我们还将通过减少河上橡胶坝的数量、降低坝内水位,保护这里的湿地生态,留住这里的草甸、沙洲和水鸟。随着新区的建设和资金的累积,我们还将继续合理布置污水处理设施,保持水体的清洁。”
更令人惊喜的是,专家调查认为,通过筑橡胶坝蓄出的广运潭的万亩水面,在给城市带来广阔水面的同时,不会过度使用地表水,首次需蓄水300万立方米,因蒸发、渗漏日均补水5988立方米即可保证水位不变,只需灞河现流量(非丰水期)的0.658%左右。随着地下水库等水资源涵养方式带来城市地下水位抬升,每年所需的补给水还会大幅下降,因此可以说,浐、灞河的治理是一种生态修补。如果能在河流峪口处修建大型水库,浐、灞河水时空分布不均,丰水期河水大量流失的问题也将逐步得到缓解。
新区建设带给浐、灞河流域的不仅仅是生态的巨大改变。
今年9月份,浐灞生态区建设迈出第一步———广运潭开始修建,西安人希望这里成为一个别具西安特色的“博鳌”,成为欧亚论坛的永久会址。新的陕西国际展览中心也将在此建设,支持各类会议、展览和商务活动。
流域内的原住民也将共享生态成果: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让农民转变为生态工人。随着周边地区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纺织城的合理转轨有了新的机遇。
展望新区未来,这种以流域治理促进新区发展,以区域开发支撑生态重建的思路,无疑是对生态与发展矛盾固局的一种超越与创新,可以说是可操作意义上的最优选择。
浐灞新区的建设道路还十分漫长,但市民可以期待这样的新区美景:一个代表21世纪建城理念的区域,一个生态治理、城市风貌、人文关怀营造都与国际接轨的区域,现代的人与生态高度和谐的区域,新西安的亮点和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