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南湖中央公园
项目概况:
南湖中央公园总体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是融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为一体的大型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地下即为煤田,经过130多年的开采,形成了大面积的煤炭采空区。1976年,唐山发生里氏7.8级地震,南湖地下采空区大量塌陷,地表多处沉降,南湖塌陷区随即成为唐山采煤塌陷区中对城市影响最大的一处。经过30年的灾后重建,唐山已成为中国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而南湖却一直是唐山城市垃圾、工业废料的堆积场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地。30年来,在塌陷、沉降、工业废物、城市垃圾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南湖成了典型的城市棕地。
唐山南湖中央公园
场地问题:
①如何处理废弃地与城市的关系使南湖成为完善城市功能、重塑城市空间的契机?②如何从单纯的环境改造提升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使生态修复之后的南湖能作为合格的自然资源,再度具有生态经济价值.成为有利于当地环境、经济发展的人工生态系统?③如何改善30年灾后重建以来.因“先生产、后生活”而造成的城市经济繁荣与人民生活品质低下的反差,营造适宜人居的生活环境?
南湖中央公园
总体规划思路:
以棕地再利用为基础的绿色廊道——斑块体系的构建,将成为城市绿色空间网络的主要骨架;基于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研究基础之上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进一步清晰,以南湖为代表的棕地再利用所形成的公共空间成为影响城市公共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通过城市规划与社会公共管理的结合,新的公共行为的引入,城市开敞空间的内容和形态将更加丰富,增加城市活力,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中央公园设计,利用已形成的水面和场地上原有的大量植物,打造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公共绿色空间;对昔日场地内垃圾山进行封闭改造,建设成为台地式绿色山体,成为核心区的标志性景观和远眺点;建设人工水处理湿地系统,对污染的青龙河水进行净化,作为公园湖区的补水水源;利用生态城内的干枯废弃的树枝、树杈和树干打造生态护岸,就地取材,变废为宝。
通过重建土地利用格局,打造具有唐山特色的核心区景观,以景观建设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将塌陷区治理从单纯的环境改造提升到城市生态和可持续发展高度。从生态服务价值、用地生态价值等方面进行预测评估,设计后,区域的生态价值增加约三倍。
南湖中央公园
流程: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南湖自然资源进行空间分析,审视土地利用及覆盖变化情况,获取土地利用类型; ②提取对南湖地区土地利用及开发建设影响最大的关键性生态因子(地基承载力、地震断裂带等),建立生态敏感性评价集及建设适宜性评价集;③综合生态敏感性、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确定南湖土地开发适宜方向.构建生态安全格局;④采用景观策略.重塑生态城空间结构:不适宜建设区域.通过生态修复,结合城市多元发展以及市民生活需求,建设中央公园.形成城市绿心;适宜建设区域.则通过绿色廊道与中央公园连接,最终形成“手掌状”的城市绿化网络;⑤合理利用现有条件及废弃资源,引人生态设计理念,组织多层次的生态体系.以期达到区域内部的生态循环。
南湖中央公园
项目特色:
以塌陷区生态修复为主要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公园设计中,通过对基址的全面分析以及深人研究.将场地内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充分融合,并保留、恢复、重建原有的园林要素(山体、水系、湿地),使之与人为空间形成镶嵌性的空间组合结构,从而营造出安全、开放、舒适的城市公园。
可借鉴经验:棕地再利用为基础的绿色廊道——斑块体系的构建。
通过挖掘场地自身的自然和文化特征,营造开放、安全、舒适的城市空间。因“地”制宜:北部园区已基本稳沉,以大型自然山水景观的构建为主,兼顾休闲娱乐功能;南部园区因地质沉降影响,以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功能为主。
考虑场地现状及将来可能发生的地形变化,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形成以林地、灌木丛、草地、湿地为主的生境结构,并使得每个区域都保持其特定的自然风貌,以对应不同的动植物群落。在园区内培育优势种群,强调本地物种,注重保留场地上原有植物,充分发挥原生植物改造城市环境的作用。
公园内建筑则以抗震的木结构为主。木构有利于提高建筑的舒适度、减少建设污染排放、实现建筑废物资源化再利用、把资源消耗降到最低。
采取低干扰、低成本、低能耗技术措施解决场地内存在的粉煤灰、软弱地基、水土流失等问题。
资料来源:沈瑾,赵铁政. 棕地与绿色空间网络——唐山南湖采煤沉陷区空间再利用[J]. 建筑学报,2006,08: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