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日本人的防灾意识

admin 2011-03-25 来源:景观中国网
多年来,日本政府从安全教育入手,努力培养国民的安全意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抗风险能力,将灾害带来的损失尽量减到最小。日本十分重视全民安全教育,力求通过增强民众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防灾能力。学校的灾害知识教育是日本全民安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日本是一个灾害频繁的国家,由于其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长期以来,火山、地震、海啸、台风、暴雨、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给社会带来巨大破坏和灾难。多年来,日本政府从安全教育入手,努力培养国民的安全意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抗风险能力,将灾害带来的损失尽量减到最小。  

  安全教育全民化

  长期以来,日本十分重视全民安全教育,力求通过增强民众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防灾能力。

  学校的灾害知识教育是日本全民安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早在二十多年前,日本的中小学就已经有了防灾和自我保护的教材。除了学校开设有防灾课程外,政府还常常派来防灾指导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防灾知识教育并组织各种防灾活动。有些学校开学伊始就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发一张地图,上面标示着学校和家庭附近的区域,让孩子们按照放学后回家的路线,在地图上标出警察署、公用电话、饮水处、可避难的公园等重要地点。学校经常举行防震演习,教给学生在家里、学校如何选择躲避地点,被困时如何呼救等知识。有的学校还让孩子们利用模拟地震晃动的“体验车”感受地震的现场感。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日本孩子们的防灾意识一点点逐渐形成。 

  日本人口密度大,给防、减灾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社区的防、减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各个社区里,居民成立有自己的防灾赈灾的团体组织。如山梨县的甲府市,针对地震、洪涝等灾害发生时所带来的电话不通、道路阻断、桥梁损毁、建筑物倒塌、“同时多发性火灾”等多种情况,社区建立有“自主防灾组织”。该群众组织本着“自己的区域自己来守护”的精神,与居民通力合作,开展防火、初期灭火、救助伤员、引导避难、灾时烹饪等多项教育及训练活动。有些区域外国人居民较多,为此编写了《市民防灾行动指南》,翻译成多国文字,下发给不同居民阅读。 

  在农村地区,各市、町、村也都有自己的救援志愿者队伍,定期进行灾害常识的教育、组织演习、教授紧急救护与包扎知识等活动。 

  日本政府早在1961年制定的《灾害对策基本法》中就有明确规定,日本广播协会(NHK)属于国家指定的防灾公共机构,从而在法律上确立了公共电视台在国家防灾体制中的地位。2006年,曾有一部名为《日本沉没》的电影在日本上映。片中的科学家在深海研究中发现,日本附近海沟发生了地壳变化,日本列岛将会在一年内沉没。于是,科学家全力以赴,用超级强劲炸弹炸断4000多米海底的一段地壳层,希望可以阻止日本沉没。影片的作者通过天灾人祸的故事情节,给读者以震撼和提示,告诫人们幸福不是必然的,应当居安思危,面临危机,克服危机。这部影片在日本上映后,立即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并打破了日本票房纪录。 

  近年来,日本政府通过大量的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向社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进行防灾避难相关知识的宣传。如电视专题节目、发放宣传册、漫画、制作儿童网页等,这些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日本政府在一年之中设立了多个防灾教育日。设立防灾教育日的目的,既是为了纪念在灾害中死难的同胞,也是为了让人们知道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以及人类防灾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对公众进行灾害知识教育和宣传的目的。 

  每年的9月1日,是日本的全国防灾日。这是为纪念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所设立的。这一天,全国各地均以不同的方式举行灾害宣传、防灾演习等活动,日本首相和政要都去参加。自1960年设立以来,这一活动从未中断。1993年北海道发生7.8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死亡200多人。为了吸取教训,日本规定每年7月10日为防海啸活动日,统一进行海啸避难训练。为纪念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日本将每年的1月17日定为防灾和志愿者日,举办纪念活动。

[NextPage]

  灾害过后,留下的痕迹往往对人们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多年以来,日本政府在灾害遗址建立起灾害纪念馆、纪念公园,将其作为教育基地,使人们直观地了解灾害的发生过程及危害结果;同时在结合现场的讲解过程中,人们可以知道灾害来临时应怎样应对,以避免受到伤害。 

  在一些地区,地方政府专门为居民和参观者建立了防灾教育中心。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用各种图片、文字、影像介绍的日常防灾知识,可以进行包括地震、泥石流和消防的体验。中心还开设有面向公众的各种防、减灾培训课程,既有面向单位开设的消防员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防火管理的一般知识、防灾人员的责任、设备的使用、综合防灾操作训练等;也有面向广大市民开设的外科医护急救培训——包括人工呼吸、心脏的基础知识及止血的方法,等等。另外,中心还通过杂志发行、音像制品出租与销售以及在互联网上介绍防灾知识等方式进行防、减灾方面知识的宣传。 

  在全民安全教育背景之下,日本人养成了很强的防灾意识。在日本,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储备有防灾救急包,里面有储存的应急用品,如食品饮料、手电、打火机、收音机等。这些用品都可以在专门的防灾用品商店里买到。

  日本的防灾专家告诫人们的口号是“自己的安全要靠自己来保护”。所以,地震发生时,在日本看到的不是慌乱,而是有条不紊地听从指挥疏散和逃生。日本人在外出差、旅游,入住旅馆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避难路线示意图”或确认安全通道的位置。只有明确了逃生路线,心里“踏实”之后才能安然入睡。 


   近年来,日本在自然灾害中的伤亡率越来越低,损失越来越小。据日本2008年《防灾白皮书》提供的资料,上世纪90年代以来,1995年阪神地震中的死亡和失踪人数为最高,以后虽然也经历了大的自然灾害,但死亡和失踪人数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 

  他们的经验

  我国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种自然灾害每年在我国都有发生,全国每年有3亿左右人口不同程度受灾,年均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年均倒塌房屋300多万间。 

  调查显示,灾害后果如此严重,与民众的防灾意识淡薄有很大的关系。我国46%的民众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了解十分有限,26.6%的人甚至根本不了解。从已经发生的重特大火灾事故看,80%以上的事故都是由民众消防意识淡薄所致。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民众对灾害知识的了解层次较低、了解渠道也较少。除了交通事故、火灾之外,对其他灾害所应具备的知识十分欠缺。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因为教育和宣传不够。一般来说,公众对灾害知识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但这些媒体因其自身的局限,在介绍的内容、范围以及力度方面都十分有限。由此可见,我们在防、减灾安全教育和宣传方面,与日本相比还存在相当的距离。作为一个自然灾害多发、每年都不得不承受因灾害所带来大量损失和困扰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加强从孩子们开始的防灾教育,从小培养他们的防灾意识;采取何种形式,开展符合我们中国国情的全民教育活动,如是否也应在一年中设立若干不同的防灾日,来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和应对风险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另一方面,从精神层面来看,两国民众在观念意识上也存在相当的差异。在大多数日本人心目中,认为灾难随时可能发生,如前所述,只有做好了充分准备,心里才“踏实”;而对许多中国人来说,认为“灾难并不是经常发生的,就是发生也不会轮到我”。日本人对于防灾高度重视,一年当中,要过多次“防灾日”,孩子们从小到大,“三天两头”地接受防灾的宣传教育,进行各种防灾演练。譬如在居民社区,到了夏天,要普遍进行有关防洪、防台风的宣传;到了冬季,志愿者会沿着社区的小路,边走边喊:风干物燥,注意火灾。这些在日本人看来,都是很自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对于我们,对于一个自古以来就祈福盼福、崇福尚福,对“福”有高度期待感,最喜欢的是“恭喜发财,万事如意”之类吉利话的“福文化”的中国人来说,总提防着有可能发生的“灾祸”,却不是一件很容易接受的事情。对于这些,都需要有一个观念乃至思维方式的转变过程。 

  新世纪以来,日本提出建立“安全、安心”的理念,防灾安全教育工作也更加科学、系统和完善。我国应当认真学习、借鉴日本防、减灾安全教育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大力加强全民性的防、减灾安全教育,使全民树立起牢固的防灾意识和积极的思想、物质准备,在灾害一旦到来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讲师)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