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心呵护我们的历史文化
admin
2007-11-23
来源:景观中国网
秋去冬来,转眼就是“小雪”节气。这个冬季不太冷,连日暖阳,占据一段长长的时光。这一周,目光依旧投向我们生活的城市,聊聊我们身边的事情。 11月18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
秋去冬来,转眼就是“小雪”节气。这个冬季不太冷,连日暖阳,占据一段长长的时光。这一周,目光依旧投向我们生活的城市,聊聊我们身边的事情。
11月18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年会暨第13次学术研讨会(国际)在长沙开幕。在湘江之滨,在这个温暖的冬日,来自全国近百个历史文化名城和名镇(村)的代表及相关专家与会。名城保护与发展,再次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这是一个常识。名城,则承载一座城市优秀的历史文化、精美建筑和独特的自然生态。城市孕育了文化,文化繁荣了城市。历史文化是名城的生命基因、灵魂、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保护名城历史基因,传承历史脉络,延续历史特色,统筹、协调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美好家园,这是期待,更是使命。
我们高兴地看到,历经数十载,长沙在民生、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取得全面发展的同时,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得到明显加强,历史名城的保护和建设亦在加快步伐。比如,经过一年多的保护与改造,太平街日前盛大开街了,古色古香的老建筑、极富韵味的传统戏台、鳞次栉比的商家店铺营造出浓郁的清末民初老长沙市井生活气息,深受市民喜爱,长沙又添一张充满历史底蕴与文化活力的魅力名片。与此同时,长沙市民最爱的八大景观也火热出炉。它们与其他景观一道见证这座城市的历史荣耀和文脉传承,需要你我的关心,更需要悉心的呵护。
而一个需要直面的事实是,在经济一体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珍贵的历史建筑逐渐破败,一些珍贵的历史文化正在悄然消失。如何让那些隐秘的历史文化暗角发出应有的光泽,并不轻松。我们从不讳言文化是城市的财富,历史是城市的灵魂,但一个迫切的现实命题却是,强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法制建设,重新回归理性,从官方到民间大众,在观念转变的基础之上,化为切实有效的保护行动,当是共同的发展之路。
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城市不仅是物化的高度凝聚,也是文化的繁荣结晶。历史文化名城的当代建设,当以历代城市文明为基础,使以往城市的所有优势得到继承、发展和创新,并使城市发展中的反文明现象逐步得到克服。不研究古代文化,不懂得和不悉心珍惜、保护历史遗产,就不可能创造出真正新的、现代的城市文明。在此意义上,建设性破坏者的所作所为,是对古代文化的践踏,是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的现代野蛮,那些所谓的“杰作”只能是一种城市的伪现代化。
行文至此,笔者想起同在18日发布的《首届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宣言》,该宣言认为中华龙主要象征正义与吉祥,西方的“dragon”主要代表邪恶与祸祟,应将中华龙英译为“loong”以示区别。据悉,甘肃是中华龙祖伏羲、女娲的故里,是中华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2004年兰州就建成了中国唯一以龙文化为主旨的主题公园——龙源,通过雕刻、书法、剪纸、园林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华龙文化。而今,呼吁中华龙更改英文名,似乎顺利成章。
不过在笔者看来,维护形象与改名实无必然的干系。事实上,怎么理解“龙”是西方人的事,中国人自己正确“龙”并弘扬“龙”文化里所蕴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象征,才是当务之急。只要我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充分自信,又何必在乎我们的龙在别人那里是什么样呢?
说到底,这还是一个城市如何正确地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的问题。我们深情期盼,在历史文化名城发展进程中,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交相辉映!
11月18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年会暨第13次学术研讨会(国际)在长沙开幕。在湘江之滨,在这个温暖的冬日,来自全国近百个历史文化名城和名镇(村)的代表及相关专家与会。名城保护与发展,再次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这是一个常识。名城,则承载一座城市优秀的历史文化、精美建筑和独特的自然生态。城市孕育了文化,文化繁荣了城市。历史文化是名城的生命基因、灵魂、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保护名城历史基因,传承历史脉络,延续历史特色,统筹、协调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美好家园,这是期待,更是使命。
我们高兴地看到,历经数十载,长沙在民生、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取得全面发展的同时,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得到明显加强,历史名城的保护和建设亦在加快步伐。比如,经过一年多的保护与改造,太平街日前盛大开街了,古色古香的老建筑、极富韵味的传统戏台、鳞次栉比的商家店铺营造出浓郁的清末民初老长沙市井生活气息,深受市民喜爱,长沙又添一张充满历史底蕴与文化活力的魅力名片。与此同时,长沙市民最爱的八大景观也火热出炉。它们与其他景观一道见证这座城市的历史荣耀和文脉传承,需要你我的关心,更需要悉心的呵护。
而一个需要直面的事实是,在经济一体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珍贵的历史建筑逐渐破败,一些珍贵的历史文化正在悄然消失。如何让那些隐秘的历史文化暗角发出应有的光泽,并不轻松。我们从不讳言文化是城市的财富,历史是城市的灵魂,但一个迫切的现实命题却是,强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法制建设,重新回归理性,从官方到民间大众,在观念转变的基础之上,化为切实有效的保护行动,当是共同的发展之路。
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城市不仅是物化的高度凝聚,也是文化的繁荣结晶。历史文化名城的当代建设,当以历代城市文明为基础,使以往城市的所有优势得到继承、发展和创新,并使城市发展中的反文明现象逐步得到克服。不研究古代文化,不懂得和不悉心珍惜、保护历史遗产,就不可能创造出真正新的、现代的城市文明。在此意义上,建设性破坏者的所作所为,是对古代文化的践踏,是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的现代野蛮,那些所谓的“杰作”只能是一种城市的伪现代化。
行文至此,笔者想起同在18日发布的《首届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宣言》,该宣言认为中华龙主要象征正义与吉祥,西方的“dragon”主要代表邪恶与祸祟,应将中华龙英译为“loong”以示区别。据悉,甘肃是中华龙祖伏羲、女娲的故里,是中华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2004年兰州就建成了中国唯一以龙文化为主旨的主题公园——龙源,通过雕刻、书法、剪纸、园林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华龙文化。而今,呼吁中华龙更改英文名,似乎顺利成章。
不过在笔者看来,维护形象与改名实无必然的干系。事实上,怎么理解“龙”是西方人的事,中国人自己正确“龙”并弘扬“龙”文化里所蕴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象征,才是当务之急。只要我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充分自信,又何必在乎我们的龙在别人那里是什么样呢?
说到底,这还是一个城市如何正确地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的问题。我们深情期盼,在历史文化名城发展进程中,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交相辉映!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