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京杭大运河快要死了?

admin 2007-11-07 来源:景观中国网
  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缩影,   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   具有不可估量的遗产与生态价值。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   生活在北京的人
  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缩影,

  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

  具有不可估量的遗产与生态价值。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

  生活在北京的人在路过南新仓、后海、通惠河等地的时候,可能已经很少想到,这些地方曾因为一条人工长河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北京这座城市也是因为这条河而迅速繁荣。同样托庇于这条河流兴起的城市在全国有22座。这条河就是始建于公元604年的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地位与长城是同等的,都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但二者的命运却在近二十年发生了巨大的转折。1987年,长城被列入首批来自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京杭大运河却仿佛被人遗忘了。

  21年来,著名建筑专家罗哲文等人一直在为京杭大运河申请与长城的“同等待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奔走。

  然而,今年9月底,由北京大学景观学设计研究院负责的一项对大运河全面考察的项目结题时发现,京杭大运河生存现状不容乐观,部分河段除了自然原因出现荒废,一些盲目的人工改造也使古运河风貌受到严重破坏。

  有专家称,这种盲目的改造如果持续下去,京杭大运河的遗产价值将丧失殆尽,而这个期限只有3年。

  这无疑给大运河申遗泼了一盆冷水。

  1500多年来,京杭大运河始终是我国唯一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河,全长2400多公里,连通5大水系,6省18城,它所经地区地形复杂,存在洪水侵泛、水源缺乏、泥沙处理等技术问题。在长达2000多年的工程治理规划中,采取的洪水宣泄、节制水量、平衡水位等技术措施技艺精湛,可谓我国的“古代科技宝库”。同时京杭大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人工大运河,是我国的并且是目前世界唯一还在使用的人工运河。

  因此,自从1987年长城成为世界遗产后,著名的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等人就提出要把京杭大运河也列入申报名单。

  但当时大多数人的观点却认为“文物是固定的,运河是流动的”;而且大运河一些河段已经干涸、部分河段污染较重、一些河道已经改变,因此大运河不适合申报世界遗产。

  另一个顾虑是,大运河的主体是隋炀帝主持修建的,修建的初始目的也是供皇帝骄奢淫逸之用,大运河申遗会否产生意识上的负面影响。这样,大运河申遗的事情被一直耽搁了下来。

  20年后,世界遗产名录在不断地拉长,但其中仍然迟迟见不到京杭大运河的身影。虽然京杭大运河的“申遗”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但是迎接人们这份高昂热情的,却是运河目前面临的诸多困境。

  近日,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等人完成了“为实现整体保护目的的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研究”。这项研究对京杭大运河的生存现状作了全面的调查。

  结果当然是很不乐观:不少历史遗迹因保护不利而损毁或消失、运河部分河段因长年无水而断流或消失、有些城市将运河当成了垃圾处理站或排污沟。而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城市在对运河进行改造中,新造大量景观,已让运河原貌没有了一丝痕迹。

  此外,精明的房地产商也在向运河沿岸步步逼近,有的城市也在两侧建起了一座座现代气派的高楼,原有的运河景观被完全破坏。

  然而,作为世界的最主要标准就是真实性、完整性。对此,有专家指出,如果再这样持续三年,京杭大运河的遗产价值将丧失殆尽,申遗只能是痴人说梦!

  “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缩影,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具有不可估量的遗产与生态价值。”

  罗哲文、郑孝燮、朱炳仁三人被称作“运河三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一起申报世界遗产,但长城被通过了,运河却没人理睬。虽然三人多方呼吁,但很长一段时间,都并没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1997年,从哈佛大学归国的俞孔坚到北京大学任教,并从这时开始关注到京杭大运河。

  此前在美国,俞孔坚发现那里的一些古代运河,尽管历史并不很长,里程也短,但却设有专门的运河管理委员会来进行管理,运河的原貌被保护得非常好。回国后,他发现京杭大运河基本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

  俞孔坚认为,“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缩影,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具有不可估量的遗产与生态价值。”于是,他带领他的团队最早对北京通州段运河开始考察,后来又慢慢地把范围扩大到苏州、杭州等地。

  2003年,俞孔坚正式向国家文物局提出关于为实现整体保护目的的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的研究课题,希望对京杭运河的现状等做一次全面的调查了解,同时摸清运河的“家底”,为未来的“申遗”做准备。他的一项申请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的支持。随后,他所在的北京大学景观学设计研究院招募了28名学生,在俞孔坚等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展开了对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考察。

  据参加了此次考察的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博士生李海龙介绍,为了考察不走马观花,参与的30人被分成了三组,每组各负责京杭大运河的北段(黄河以北)、中段(黄河至长江)、南段、(长江以南),每个组又被分成两小组,各小组分别从所在运河段的南北方向行进,对沿途的历史遗迹全都骑自行车沿着运河行进,保证每个河段都能被考察到。

  这样经过一个多月时间,他们最终完成了对京杭大运河全线的考察,也对大运河艰难的境况及保护的迫切性,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

  三千里运河枢纽遗址了无踪迹,历史文物保护堪忧

  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凿邗沟开始,一直到明清时期,三千年京杭大运河也相生相伴了大量的历史遗迹与文物,仅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就达数十处。

  不过,这些文物有多少?究竟在什么位置?现状如何?根据北大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所做的调查,他们发现的有迹可寻的遗产点1562个,有一些很重要历史遗迹已不再有原来的风貌,甚至已完全消失。

  位于三千里运河枢纽的山东济宁南旺镇,就有两处很重要的遗迹——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和龙王庙,现在都已基本消失。特别是前者是整个大运河上最具科技含量的工程。

  据了解,三千里大运河纵贯南北,其河床的历史最高点位在山东济宁的南旺镇。明朝初年,为解决运河水源丰歉不均、船舶至此无法通过的问题,民间治水专家白英献策,建造了著名的南旺水利枢纽工程,从大汶河引水济运河。汶河水经南旺分水闸分流,三分往北流、七分往南流,因此留下了“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的传奇,并保证了这段运河“水脊”常年顺利通航。

  不过现在,由于黄河改道从山东利津入海后这一段运河不再通航,这一工程就此废弃,并被大众遗忘,建在附近的龙王庙也早已不见踪迹,剩下的禹王殿、观音阁等遗迹也已蛛网密织、破败不堪。

  在李海龙给记者看的一张运河照片上,一座古朴的运河小桥在树丛深处若隐若现。在这里河道早已断流,人迹罕至,不知道若干年后,这座小桥能否依然与古运河相伴!

  李海龙说,现在这些与运河相关的文物古迹中,有相当一部分处于比较危险的状态,但是具体有多大数量,还没有更确切的统计。  

  古河道成生活垃圾处理站、排污沟、甚至于玉米地

  北大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搞的这次考察,参与者全是骑自行车沿着运河前行,因此对于一些运河古道的衰败深有体会。

  李海龙告诉记者,有些河道垃圾遍布,污水横流,臭味在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得到,有老百姓说,污染严重的时候,整个河面全是黑的,连个活物都见不到。

  这种情况在运河的北段表现得更为严重一些。据了解,河北省廊坊市是大运河出北京后流经的第一座城市,全长21.6公里的大运河廊坊段承担着北京和廊坊两地洪水下泄和污水排放的双重功能。

  另外,由于上世纪70年代初海河整治时对这一段进行了裁弯取直,河水流速加大,导致运河两岸坍塌严重,其中曹店村坍塌长800米、宽80米,河岸距村民住房不足50米。运河天津段也是这样,由于上游和本地污水下泄,加上缺乏其他补充水源,天津和廊坊河段运河自净能力较弱,水质也很差。

  运河的北段因为气候相对干旱,水量不足,很多地方的河道都很窄,有的成了小河沟,有的断流,有的地方甚至基本消失。在一些河堤上,有的已种满了庄稼,干涸的河床,要么成了牛羊的“饭堂”,要么成了农民们肥沃的玉米地。

  不过,李海龙说,尽管这样,这些河道两旁仍然有着秀美的风景,运河的原貌保持得还算完整。

  城市运河,新造景观让古运河原貌消失

  京杭大运河流经了中国东部的18个城市,一些城市的运河改造,反倒让其古风古貌消失殆尽。

  北大的调查是在2004年进行的,在当时,运河流经的很多城市已经对运河周边进行了整治。多数都是对河堤进行了钢筋混凝土的固化,两岸还建起了很多的栏杆,有的还在附近建起了很大的绿化带或广场,又整洁又漂亮,成了很多市民休闲的场所。

  而近年来,随着运河申遗的热潮,像这样的改造也越来越多。修得整齐划一的堤岸、拆古桥建新桥、两岸铺草坪竖栏杆、大理石广场上路灯林立,运河变得越来越漂亮,却也越来越没有地域特色。

  “这与公园里的小桥流水有什么区别?”一些考察过运河的专家对此忧心忡忡,“运河还是原来的运河吗?”

  著名文学家舒乙在考察完一些城市的运河以后直言:“关键是要尽量保存原物,不能一味求新、搞假古董;古老是第一位的,好看与否是第二位的。”相比之下,他更愿意看到北运河断流段羊群在干涸的河床里吃草的本真风貌。

  李海龙告诉记者,去山东临清做调查的时候,当地一位政府官员就说,现在水泥固化的改造做得不好,当年小时候的美好记忆全没了,一点儿也不觉得亲近。

  运河保护无统一标准,乱改造可能让运河遗产价值三年后消失

  并非城市的管理者不保护运河,恰恰相反,他们很重视,但到现在,国家尚未出台统一的运河保护方案,所以各城市只能自行其是,有的将运河建成了现代化景观大道,有的则建成了古色古香的仿古一条街。

  与此同时,大运河申遗也引来了房产商的密切关注,在一些城市,新开发的房产已在运河边上排开了阵势,而且离运河越近越值钱。

  就算一些原本保护得很好的运河文物或景观,也在周边高楼大厦的包围下没有了原来的风韵。以位于北京市二环边的南新仓为例,这是京杭大运河漕运存粮之地,这个粮仓幸运地作为文物被保护下来,但却不得不委身于高楼大厦的包围之中。有专家表示,“北京的南新仓,杭州的拱宸桥,这都是京杭大运河遗产的‘画龙点睛’之处,你把龙眼睛挖掉了,遗产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这样的做法当然离世界遗产所要求的真实与完整要求相去甚远,罗哲文先生的助手齐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照此下去,京杭大运河的遗产价值不出三年就会消失,更别说申遗了!

  京杭大运河申遗与保护都需要有统一的规划

  北大景观设计研究院不仅对京杭大运河的现状做了详细的调查,还初步提出建设性的保护方案。

  俞孔坚提出,可以把京杭大运河建成国家的文化遗产廊道、生态廊道、游憩廊道。这就要划定保护范围,建议分三个层次进行保护:第一个范围是完整的运河河道范围,它包括河道、河漫滩、河提以及紧邻运河的区域。

  保护完整的河道并不是说绝对不在里边建任何东西,有的运河河堤上有村庄,跟运河相生相伴了数千年,保存得也很好,如果做遗产廊道,就可以对这些村庄进行一些合理的保护开发,建些旅游休息的地点。当然,这些村庄不能乱放垃圾,不随意取土。

  第二个范围是包括运河80%-90%遗产在内的一个区域,在这个范围内,城市开发要进行严格限制或禁止。因为运河各河段历史遗迹所在范围大小不一,因此各地方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定这个界限。

  第三个范围是行政区域。凡运河所经过的行政区域都包括在内。
  
  不过,现在首要的是国家要成立一个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它要负责和运河所在的各省市协调,还有负责和各个社会团体,各阶层人士进行沟通。然后,还要有一个统一的运河保护规划,并监督这个规划的落实。

  这一思路目前正在实现。据了解,9月26日,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在扬州成立,将统一中国运河(京杭大运河再加上洛阳段)的申请世界遗产工作,同时,国家文物局也在委托专门的规划设计机构编制统一的运河保护方案。

  保护好运河,等于是又有了一条“黄金水道”

  李海龙告诉记者,大运河的保护并不排斥经济上的考虑,西方国家保护运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经济目的,比如发展旅游业,运输业或者维护运河的生态。

  李海龙说,京杭大运河虽然在北段因水少或断流而没有了运输功能,但在江苏台儿庄以南运河,仍然起巨大的运输作用,而且因为是我国唯一纵贯南北的河流,因此也可称得上是一条“黄金水道”,而且现在能源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这条水道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在生态方面,运河的保护将会对两岸植被,动物的迁徙,南北水资源的调配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京杭大运河保护起来后,其全线的旅游价值更是无可限量的,两岸大量的运河古迹、历史传说、秀美的风景、乘船下江南的乐趣都是中国未来重要的旅游资源。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