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京杭大运河:跋涉在申遗路上

admin 2007-03-17 来源:景观中国网
京杭大运河已有2500年历史,是我国历史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 据新华社   京杭大运河因为4位全国政协委员的呼吁又一次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3月11日,人民大


京杭大运河已有2500年历史,是我国历史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
据新华社

  京杭大运河因为4位全国政协委员的呼吁又一次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3月11日,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委员单霁翔、刘枫、舒乙、刘庆柱就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接受了媒体集体采访。
 
  去年的两会,58名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提案,使大运河成为全国注目的焦点。
 
  更早的2005年底,当年力促中国政府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3位老专家——91岁的城市规划建筑专家郑孝燮、82岁的文物古建筑保护专家罗哲文和61岁的铜雕塑家朱炳仁——联名给大运河沿岸的18位市长写信,呼吁联合申遗。
 
  评价:大运河是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中国历史文化“金名片”
 
  “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两张‘金名片’。”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刘枫说,“前者是凝固的历史,后者是流动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和永远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京杭大运河不仅是‘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更是一条活着的、流动的、发展的文化经济黄金通道。切实保护好京杭大运河,不仅具有丰硕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京杭大运河自开凿至今,集航运、灌溉、防洪于一体的功能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10万多艘船舶常年在运河上航行,年运输量相当于3条京沪铁路。”刘枫谈道,在长城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得到初步有效保护的今天,要加倍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
 
  京杭大运河已有2500年历史,是我国历史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它流经6个省、2个直辖市,贯通了东西方向的5大水系,是重要的南北水上通道和防洪灌溉工程。
 
  罗哲文评价说:“大运河在历史上可以说不仅造就了北京城,而且造就了众多的沿岸城市,不仅发展了沿岸地区的经济,而且为中国南北和谐统一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相比长城的防御性功能,大运河的建设性功能更强,至今还在发挥作用就说明了这一点。”
 
  从1997年就开始大运河遗产廊道研究的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认为,大运河至今还保持着生命力,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最好实物资料。
 
  起点: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已然上路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当前,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006年5月,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数十位全国政协委员,并邀请文物、历史、考古、水利、建设、规划、南水北调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全程考察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情况,在杭州召开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通过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在相当程度上达成了共识,对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起到了扬旗擂鼓、推波助澜的作用。
 
  国务院已将京杭大运河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国家文物局将大运河列入我国重新设定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单霁翔介绍说,沿河不少地方也正在对运河实施保护和利用的综合整治工程,“一是启动了部分运河文物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开展了丰富的科学研究工作,目前科学研究的成果正在陆续形成;二是依法公布了保护项目,现在运河沿线已经公布和调查注册了654处文物保护单位,还有9座城市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三是采取建设运河博物馆等有效保护措施,抢救修缮文物的遗存”。
 
  “我们既要保护大运河的古代文化遗产、现代文化遗产,也要保护其当代的工业文化遗产。一些1949年前后建的工厂,如果有历史价值的话,也要加以保护。”中国博物馆学会副会长舒乙说,为了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还要高度重视遵守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
 
  单霁翔指出,大运河申报的是文化遗产,应该恢复和保留它原来的文化多元性。此外,大运河沿线的众多历史文化名城本身就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目前,苏州、杭州等积极结合大运河的保护开发旅游资源。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说,大运河的利用和保护是个有机的组合体,只有保护好,才能充分利用。
 
  问题:“条块分割、多头并管”阻碍运河步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
 
  究竟是什么把大运河挡在世界文化遗产的门外?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长期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后,大运河的保护才得到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单霁翔指出,大运河的文化遗产家底究竟有什么、数量是多少,目前并没有很清晰的调查,缺乏保护方案。
 
  “由于长期以来保护和整治工作存在条块分割、多头并管的局面,缺乏整体保护规划和统一管理协调机制,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仍面临不少问题。”单霁翔介绍说,大运河整体风貌日遭毁坏,山东济宁以北河段断流已有时日;一些河段污染严重,堵航现象时有发生;运河上古代水工建筑以及与运河相关的重要古建筑“建设性破坏不止”,保护工作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缺乏协调和统筹是大运河申遗的大碍,这也是一直为大运河申遗奔走呼号的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的观点,“从目前来看,城市间的工作协调与利益平衡难、河道污染治理难、文化整理不系统等导致大运河申遗工作进展不大”。“国家哪个部门牵头,如何把大运河沿岸18个城市的意志统一起来、把会议精神落实到操作层面上去,都是运河申遗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刘枫建议成立以国务院领导同志牵头的京杭大运河管理委员会,加强组织领导,统一协调保护、申遗等工作,避免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同时尽快编制《京杭大运河保护总体规划》,明确保护标准和重点。全国政协牵头,成立由国家相关部门、有关专家、沿河政府和政协参加的京杭大运河研究机构,对京杭大运河及沿线开展全面调查,摸清文化遗产家底,协调和督促有关保护和申遗工作。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尽快制定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方案,积极推进申遗工作。建议国务院尽早制定出台《京杭大运河保护条例》,对京杭大运河保护的基本指导思想、原则、保护规划编制、专项保护资金设立、保护工作监督检查以及相应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推动大运河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流域环境严重污染,很多地区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污水直接排进了运河,各种生活垃圾就随地倾倒在运河边甚至河道内,大量难以分解的塑料袋使得运河看起来更像一个垃圾场;建设性的破坏威胁文化遗产的背景环境;保护性开发破坏或改变了运河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总体来看,沿线环境整治任务繁重,需要加大力度。”单霁翔说。
 
  他表示:“今后要对大运河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家底并及时把相关文化遗产公布为保护单位和历史村镇;建立健全大运河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呼吁制定大运河保护条例;开展大运河整体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做好抢救性考古发掘和保护工程;建立健全适应大运河跨地域、跨流域、跨部门的保护管理体制,明确相关的保护责任等。”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