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与“好房子”
admin
2004-08-18
来源:景观中国网
[B]关于矶崎新[/B] 1931年出生,1961年完成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课程。1963年创立矶崎新设计室,成为几十年来活跃在国际建筑界的大师,1967年获日本建筑学会大奖。 其作
[B]关于矶崎新[/B]
1931年出生,1961年完成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课程。1963年创立矶崎新设计室,成为几十年来活跃在国际建筑界的大师,1967年获日本建筑学会大奖。
其作品多为大型公共建筑,设计风格尤以创新、有气魄著称。作品包括:美术馆、艺术馆、歌剧院、天文台、办公大楼和居住区。近几年设计了大量作品,尤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迪斯尼总部大楼、日本京都音乐厅、德国慕尼黑近代美术馆、日本奈良百年纪念馆、西班牙拉古民亚人类科学馆、美国俄亥俄21世纪科学纪念馆、意大利佛罗伦萨时尚纪念馆、日本群马天文台和中国大剧院方案竞赛等最为著名。
上周末,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来到广州,举办其“未建成———矶崎新建筑艺术展”,并邀请多名国内知名学者与之进行对话。在这位崛起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多岁高龄的建筑大师的言谈中,记者发现,建筑,在他的思考中已经远远超过了一种技术性的操作。这位有着深厚建筑学造诣的大师,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建筑———这个作为作品的存在本身,还带来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思考:关于城市、关于我们的未来。
[B]焦点一:关于城市化[/B]
(背景:上世纪60年代的东京,日本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带来各种问题:交通拥堵、资源缺乏、土地紧张,等等。目前,我国同样面临了这样的问题:人口多、可耕地少、资源缺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城市将要怎么发展?我们未来的城市是怎样的?)
矶崎新:“建筑师应该思考建筑之外的问题。”
矶崎新说:“在15世纪,城市建筑的概念是一个大的建筑中的小岛,等到了近代,才有了关于城市后期概念探讨的人群。我的老师丹下先生在他年轻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决定建筑的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城市的多边环境,也就是说建筑城市的一部分。”显然,矶崎新对于建筑思考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建筑小岛”之内,城市、人群和城市的未来都是他要考虑的问题。
正因为这种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才有了上世纪60年代末,日本很多建筑家在面临城市化困扰时,产生了很多关于未来城市的设想,比如当时日本建筑家丹下先生就提出把东京整个城市建在海上的想法,以及矶崎新先生关于“空中城市”的设想,这些思想对我们时下的城市建筑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其实,这些对于未来城市的设想并非“空中楼阁”。因为“未来城市”的构想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式。这对于我们现在国内议论得很多的城市带的问题是一种冲击,因为建立城市带,把城市连接起来,并不能解决可耕地资源少、水资源贫乏、发展后继资源紧缺等问题。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未来走向需要有革命精神的建筑师的引导。
[center][img]/upload/news/2004818165558812.jpg[/img]矶崎新“未建成”作品--“海市”[/center]
[B]焦点二:谁在规划城市?[/B]
(背景:在建筑学界,关于城市规划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城市是需要规划的,或者是可以想到比较好的规划方案的,而矶崎新先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一直对城市的规划发出质疑。他认为,规划是一种过程。这里面说明一个问题,城市的规划权是非常复杂的,到底是谁在规划城市?)
矶崎新:“人们在这种被调和的环境当中进行生活,实际上有这样一个问题,规划是否有效?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我们有没有能力加以控制?”
上世纪60年代,矶崎新先生就提出了过程规划论。他认为,对城市的规划论有封闭的规划论,也有开放的规划论,另外还有一个过程的规划论。对于城市的规划,“有两种解决方法,第一种是更加仔细地加以再规划;第二种就是针对规划本身提出的问题,也就是说对于我们不可能加以控制的进行修改”。他认为,对具体的城市提案,应该在不断地进行着,这不光是对于城市,对于建筑同样也是这样。
城市规划本身,表面上是一个技术问题,怎么处理交通、光源分区,怎么处理人的各种需求。但实际上,城市规划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这对于我们现在城市的规划敲了一次警钟,我们现在制定的不少规划基本是一成不变的,动不动就是执行10年、20年,但这些规定是不是可行、是不是符合社会发展,都应该在过程中进行再思考,因为城市的规划权并非由“谁”来主宰,实际上,它是一种动态变化着的社会力量。
[center][img]/upload/news/2004818165849870.jpg[/img]矶崎新“未建成”作品--“空中之城”[/center]
[B]为什么“未建成”?[/B]
这次的艺术展,主题是“未建成”。为什么大师要把自己未能实现的作品展示出来?
这位来自东瀛的建筑思想家,有着他的独特见解。“未建成”这一概念由矶崎新于2001年在东京个人建筑展上首次提出,并在同时出版的《未建成/反建筑史》一书中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认为“反建筑史才是真正的建筑史”。
在矶崎新看来,建筑是社会性的行为,建筑也是生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在从建筑思想到建筑实现的各个环节之中,每个过程中所体现的建筑师对于建筑的思考有着不同的质。“未建成”建筑是由于种种现实原因或技术原因未能实现的建筑构想。建筑有时间性,而构想是没有时间性的,它会长久地保留于思想的空间,成为一种消解时间界限的建筑史。阅读这部建筑史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建筑与社会的对应关系,也是了解现实建筑的有益参照。因此,在本次展览中,矶崎新特意选择了部分已建成项目与“未建成”同时展出,以作为一种“未建成”与“建成”之间的转化关系的揭示。
这种“未建成”的意义,就在于有着社会责任感、先锋意识的思考者、先行者的思考轨迹。走近这位充满哲学气息的老人,对于我们思考和讨论中国当下的建筑状态以及中国人对于建筑———这一集中表现着公共属性、思想属性与历史属性的独特艺术所在,显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