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愷:我的绿色建筑观》北京大学学术讲座成功举办
9月6日下午,应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为师生带来北京大学“生态文明与美丽国土”大师讲坛2022年的首场演讲。此外,数千名听众通过线上平台聆听了本场讲座。
崔愷院士讲座现场照片 ©马哲
讲座开始前,在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院长、李迪华副院长等的陪同下,崔愷院士参观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新楼,观看了学院教学成科研果展及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景观设计学》办刊成果展。他肯定了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成立十余年来的发展成就,指出学院不仅在教学科研上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也在服务国家生态战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观学院新楼,并观看学院教学成科研果展与《景观设计学》办刊成果展 ©马哲
作为讲座主持人,俞孔坚院长向听众介绍了崔愷院士的主要成就。作为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建筑师,崔愷院士基于对土地的深刻理解,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凝聚为“本土设计”,对一代中国建筑人的思考与创造产生了重要影响。俞孔坚引用了弗兰普顿(K. Frampton)在《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书中观点,强调了崔愷院士及其团队的“本土化”(localization)概念对中国当代建筑景观发展的重要启示。
俞孔坚开幕致辞 ©马哲
崔愷院士的讲座以《我的绿色建筑观》为题,聚焦在极端天气、自然灾害频发、疫情深刻改变人类生活的的背景之下,如何从建筑师的角度重新思考环境问题。他介绍了其团队如何针对我国幅员辽阔的特点,从绿色设计的角度探索分析地域气候维度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建筑设计缩短建筑的采暖期、制冷期,使人们减少对空调的依赖,实现建筑从“消耗型”到“节能型”到“低碳型”的转变。经过多年的思考、研究与实践,其团队陆续出版了“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研究”丛书,构建了适应不同气候区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模式研究与导则——《绿色建筑设计导则》,获得了良好行业反响。
在演讲中,崔愷院士通过北京世园会中国馆、南京江苏园博会主展馆、成都新津天府农博园等一系列设计作品,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各种具体策略。崔愷院士还分享了自己对于传统建筑美学的思考,提出本土设计应以节俭为策略,以常识为基点,以适宜技术为手段,创造环境友好型的人居环境和绿色建筑新美学。
现场照片 ©马哲
俞孔坚在总结中指出,崔愷院士近年来设计了一批更为精彩的新项目,代表着中国建筑发展的轨迹。在他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探索精神,不满足或固定于某一种个人风格,而是不断执着于基于土地、本土的探索,他的设计中不仅体现出一种设计师的才华,更体现出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所以从本质上而言,崔愷院士不仅是一位建筑师,更是一位景观设计师。
在问答交流环节,崔愷院士就学院师生及线上观众提出的如何绿色建筑设计中降低空气湿度、低碳型建筑的推广以及建筑学与景观设计学学科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解答,并勉励青年学子,更多地看到使用者、城市更新与生态文明的需求,更好地将建筑学与景观设计学的研究与实践融合在一起。
本期大师讲坛嘉宾与老师合影 ©马哲
“生态文明与美丽国土”大师讲坛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主办,讲坛邀请中国乃至世界最高水平的设计师、工程师及生态、建筑、规划与景观设计等领域的学术领袖,开展高水平的系列讲座。举办十年来已经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张锦秋、谢礼立,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Mike Goodchild、Michael Sorkin、Barry Bergdoll、巫鸿,美国工程院院士Gerald E. Galloway等50余位国内外学术领袖担任主讲嘉宾。2022年,大师讲坛还将继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高水平的学术讲座。
本次讲座视频回放 扫描以下二维码即可观看
景观中国融媒体中心小鹅通平台观看
崔愷
建筑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名誉院长、总建筑师
1984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1999年6月至2008年6月当选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副理事 。2000年当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2014年起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心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2013年12月清华大学双聘教授 ,天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崔愷院士遵循“适用、经济、美观”的方针,在借鉴国际建筑思潮的同时重视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出“立足本土”的设计观念,努力探索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建筑设计创作之路。
崔愷院士代表作品
01 北京世园会中国馆
北京世园会中国馆
北京世园会中国馆位于北京延庆,坐落于严寒区域,作为十三五课题时期的一个示范项目,崔愷院士率团队对建筑气候适宜性进行了大量测试和研究。
中国馆外景与景观水池
设计针对光、风、水、热都做了充足的考虑。坐北朝南接纳日照,创造了怡人环境也为植物提供充足的采光;建筑外部在寒冷季节实现避风,而夏季又能充分利用穿堂风;雨水收集创造海绵功能,配合内通风系统调控温度;冬天的保温问题则通过覆土解决,同时运用地下空间与设备处理地下热与地道风。
建筑气候适宜性的光处理
建筑气候适宜性的风处理
建筑气候适宜性的水处理
建筑气候适宜性的热处理
屋架系统综合了诸多设计方法与技术,实现室内气候的调节与太阳能的利用。在此,新的技术理念与中国文化意象巧妙结合,而非仅仅塑造视觉形态。
北京世园会中国馆在绿色建筑逻辑下,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形态的建筑。
屋架系统融合新技术与中国建筑传统意象
02 南京江苏园博会主场馆
南京江苏园博会主场馆
南京江苏园博会主场馆曾经是水泥厂,它代表着为建造而索取自然的工业历史。而当厂区萧条之后,植物重新回到了这片空间。这启发了崔愷院士结合工业遗产与植物展览。
南京江苏园博会历史建筑使用布局
按照政府的保护要求对厂房建筑进行了分类,拆除了一部分不那么重要的建筑,并加入一些新的功能,包括展厅、办公区、餐饮区和酒店。
主会场的设计摒弃了传统思路,放弃高耗能的大型封闭建筑,取而代之的是带顶棚的室外空间,更加灵活、适宜,也带来很多的可能性。
带顶棚的室外空间成为更加舒适的活动场所
利用原来储料棚所在的空间,用轻结构和绿色屋顶做了一个办公区,尝试结合绿色建筑的视角来探索未来的开放办公场景。
绿色办公空间
对于颇具特色的筒仓空间进行了结构加固,并在屋顶种树,打造出一个绿色平台。内部设计了书店等诸多功能空间,形成网红价值。
独具特色的筒仓改造与内部功能
展馆建筑外侧做了一层轻质的钢索结构,希望花卉和植物可以借此在立面上逐渐生长。融合自然、强调建筑的亲和性,而非强调重量感。
精品酒店结合环境,巧妙地隐藏体量。内部以景观为中心,利用轻量结构塑造通透精巧的空间。
轻量感的建筑体现
03 南京江苏园博会未来花园
未来花园总平面图
园博会场地旁边有个巨大的矿坑亟需处理,矿坑夏天异常干燥炽热,而且工期很短。于是崔愷院士设想了人工造雾的景观方案,营造出山色朦胧的诗情画意。
当然,人造雾气的留存时间可能十分有限。于是增加了一系列设计内容以弥补这个方案的不足,包括植物园、崖壁剧场和酒店。
未来花园鸟瞰
对于植物园,单纯的种植缺乏体验,而建造温室建筑又耗能巨大。因此利用矿坑起伏的高差,将树木种植在水池之下。通过透光的亚克力棚架上蓄集浅水,给人以波光之下、树林之景的体验。同时水的蒸发也给整个空间降温,适宜了南京的夏季气候。
植物园与水池结构的映衬
在这个项目里,通过景观修复,把冷漠沉寂的矿坑变成人们喜爱的活力空间,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空间体验。
崖壁剧场与崖壁酒店
04 成都新津天府农博园
成都新津天府农博园外立面
该项目也是一次装配式搭建实践。作为农业展览用途,项目采用了农业大棚的结构,而不是传统封闭建筑。从而更好地联系周边自然景色。同时,将诸如茶歇、大厅等休憩链接空间设置为无空调区的开放空间,配合会议室等缩小的用能空间,实现整体的低耗能。
成都新津天府农博园鸟瞰
设计采用了木结构,其作为碳汇材料,有着积极的固碳收益。而应对木结构的消防要求,方案尝试了ETFE膜以配适大跨度的同时,在遇到火情后能自动融化,形成开放结构。
ETFE材料在顶棚的运用
对木结构的回归,不是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怀旧,而是用有机材料创造新的生活空间。
该项目强调“永不落幕”,其增加的会议、办公、体育、博物馆功能使之成为未来人们不断使用的基础。带有餐饮设施的商业街,也可结合农产品交易展示,成为百姓周末活动的好去处。
展馆带来了丰富持续的功能性
05 海口市民游客中心
海口市民游客中心鸟瞰
海口市民游客中心位于海口滨海公园内,靠山邻水,容纳城市服务及旅游服务等政府功能,同时设有城市形象展示场所。设计保持原有的地形和公园空间的开放性,形成了大棚子覆盖大空间,代表非用能区域,用能空间集中布置,大幅地减少了传统大空间建筑的能耗。
剖面展现了非用能的开方大空间与用能的封闭小空间之间的关系
建筑整合城市及沿湖的空间,将当地传统的骑楼街巷的图底关系融入到建筑中,在一层和地下一层分别形成内街和带型下沉广场,将建筑自然划分为东西两条。
建筑屋顶形态
东侧靠山的部分与山体相结合,错落有致地处理为几个盒状体量,插入山中;西侧与现有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港湾小学形成连续界面,并遮挡附近变电站对沿湖视觉环境的不良影响;内街南端以一个伸入公园内湖的体量,形成对景。
融入公园的建筑
06 荣成青少年活动中心
荣成青少年活动中心鸟瞰
荣成盛产花岗石,造成大量挖开的石坑石窝。因此设计希望能创造一个地形,不仅满足建筑的基本功能,还能补偿城市的绿色缺失,使建筑融入大地。
总平面图
整体建筑屋顶采用绿色覆土减少能耗,种植的观赏草随屋顶逐渐抬起,向市民展现出一幅美妙的画卷。同时建筑也设置了一系列天窗提供采光需求。
屋顶覆土与天窗结构
无装饰的混凝土结构带来一种统一和谐的美感
08 遂宁宋瓷文化中心
遂宁宋瓷文化中心鸟瞰
遂宁以宋代青瓷收藏闻名,本项目因包含有城市博物馆功能而由此得名。文化中心的建设背景,是政府作为城市基建投资,以文化中心的建设带动河东新区的新城活力和吸引力,作好新城建设的引领和示范,展现遂宁城市风貌。
遂宁宋瓷文化中心鸟瞰
峡谷般的内部体验
项目延续遂宁市建设“生态花园城”的城市理念,力图将遂宁宋瓷文化中心这一开放性城市文化综合体,打造成为未来河东新城区的活力中心和真正致力于市民融入、科教普及、可持续运营的公共中心。
总平面图
08 雄安设计中心
雄安设计中心
该项目是作为一种存量改造的方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立足于绿色改造而非立面改造,达到有机更新,而不是拆除重建;建筑开放共享,且尽量使用再生材料。在节能方面,处理老的、不节能的立面和新的空间,使之形成一个比较巧妙相互关系。
雄安设计中心绿色改造方案
作为原来的服装厂,方案采取轻介入的方式进行改造。因此决定保留大部分立面,建筑北侧做保温处理。南侧增加气候界面,形成过渡暖廊,中段设置开放的室外平台。
南侧建筑立面改造
建筑前面的花坛和停车场空间通过轻钢结构和木塑材料塑造成一个社区空间,以便宜的造价,营造了一种绿色、健康的办公的环境,成为年轻人绿色生活的空间,而不只是创造美观的重建。周围拆除的建筑材料也利用了起来,比如混凝土块的石笼墙。
节能与再生材料的广泛运用
建筑北侧做保温处理。南侧增加气候界面,形成过渡暖廊,中段设置开放的室外平台。
一个几乎废弃的服装厂就这样焕发出新的生机,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很多普通的建筑都可以以此方法延长寿命,建筑材料和资源的浪费就可以减少。让城市存量更新中有更多的旧房子可以变成绿色生活的载体。
文中图片版权除标注外
其余归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所有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