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合作设计中的三种倾向

admin 2003-10-14 来源:景观中国网
随着外来投资进入国内市场,不少境外的设计师随着资金项目进入国内来进行工程项目设计。另一方面,国内有些特殊、复杂、技术要求高、影响大的项目也常邀请境外知名的设计师
随着外来投资进入国内市场,不少境外的设计师随着资金项目进入国内来进行工程项目设计。另一方面,国内有些特殊、复杂、技术要求高、影响大的项目也常邀请境外知名的设计师来参与设计,国内一些房地产项目为扩大知名度及筹备资金,也慕名邀请境外设计师。在合作设计过程中,境外设计师将资本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带入国内建筑设计带入国内建筑市场,同时还将当今国际上先进的建筑设计概念、思潮及新技术带入国内。这些传入的新东西无疑给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国内建筑设计带来巨大的冲击,它不仅繁荣了国内建筑创作市场,而且还给我们观念上的启迪与深思。 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建筑合作设计的历程,有三种主要的建筑设计倾向对我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一是讲求建筑创作“民族形式”的设计倾向,其二为商业化的建筑设计倾向,其三为讲究技术及技术美的“高技派”建筑设计倾向。 讲究“民族形式”的建筑设计倾向 这里所谈的“民族形式”乃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中国当代建筑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出的特点是建筑设计中对传统形式、文化内涵、构成手法的运用,这种运用不是简单照搬照抄一些中国古典建筑形式上的特征,而是要真正理解传统建筑艺术的真谛,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灵活运用。 贝聿铭先生在设计香山饭店时,就对“民族形式”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其设计的香山饭店的平面采用了以建筑围成的“院落”做为空间布局的基本要素,从而使它具有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看上去俨然类似一个中国古典园林。在平面设计中,他设计了一个“四季庭院”——即中庭,这种处理手法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形式与手法,而是有一些西方现代建筑的构成要素,但这并未使香山饭店失去中国格调,由于设计者采用了对称的四合院式的布局以及传统的庭园布置和建筑符号,使得外来的建筑处理手法与中国的建筑形式相融合,也使得中国的传统处理手法得到深化发展。 商业化的设计倾向 处在商品经济大潮中的建筑师,难以保证其设计行为不沾染商业化。那些别具一格、独出心裁、能强烈引人注意的设计无疑将成为商家的首选。满足大众及业主的需求是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投业主所好无疑是建筑师最现实的选择,于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挖空心思、别出心裁的大量怪异造型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建筑师设计出来的作品只要能为公众所瞩目,任何“拿来主义”的东西都会被运用于建筑处理手法中。这些大量独特的建筑语汇和灵活多变的手法的运用,能够为建筑产品或环境增添具有时代感的气息,满足人们适应市场经济、求新求异的心理需要。 武汉泰合广场由中南建筑设计院与香港一家建筑事务所合作设计,主体楼高47层,是一座综合性、智能型融写字楼、商场、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超高层建筑。设计采用主体塔楼裙楼分开设置的手法,裙楼采用全玻璃幕墙,成为主体塔楼的背景,使得176米的超高层建筑看起来拔地而起、巍然屹立。在立面处理上,大楼采用镜面玻璃组成的垂直统长角窗,使平板的立面具有凹凸立体感,加上不同角度镜面的反光效果,使建筑物熠熠生辉。大楼下部用层层叠叠的不同角度的镜面组成宝石状结晶体,光怪陆离,璨烂生辉。所有这些都突出地表现了商业化设计的处理手法。 讲究“高技术”的建筑设计倾向 “高技术”的设计倾向不仅在建筑中采用新技术,还将高科技的结构、材料、设备作为建筑表现其自身美的元素,这一设计手法,在全球近一个世纪建筑发展史中获得空前的发展。在“高技术”作品中,建筑师采用了玻璃、钢、铝合金以及织物等多种材料,重点突出金属技术构件等现代材料的特征,创造了更加灵活的建筑空间。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高技术建筑开始进入中国。其中上海大剧院是一个代表例子,它由法国夏氏建筑师事务所与华东建筑设计院合作设计,总建筑面积达6.8万平方米,整幢建筑物晶莹、透明、壮观、典雅。大厦的外形围护结构中玻璃占据了主导地位,而金属结构也以其精巧性能完美地与玻璃结合在一起,通畅明亮,将大厦内部空间暴露无遗,行人可以在外部看到内部。其内部疏散楼梯也展现出一种技术美,增强了建筑的轻巧感。光线、透明度和轻巧性使大厦充满梦幻与活力,给人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舒展向上的屋顶体现钢结构的轻巧与建筑物的运动感,也隐喻着上海对世界文化艺术的热情追求。这些现代科技手段及新材料的运用塑造出上海大剧院的优美形象,使之成为上海新的标志性建筑。 三种倾向的发展历程 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三种设计倾向贯穿着境外设计师到国内进行合作设计项目的主要历程。讲究“民族形式”的建筑设计倾向开始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它代表着境外建筑师引进西方文明技术实现中国建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一种尝试,是本世纪前半叶,西方建筑师和中国建筑师两次对中国传统形式与现代功能和建筑技术相结合的探索之后的又一次尝试。这种建筑风格的探索,引起了国内建筑师对现代与传统的再重视和对中国各民族、各地方、各朝代、各类型的传统建筑形式风格即“中国式”建筑的全面探索,一股古典复兴潮在中国悄然兴起。 商业化的设计倾向是八十年代后期随大量港、澳、台商家来内地投资而兴起的,到九十年代初期国内房产高潮时达到兴盛。商业化的设计倾向对创新的要求激发了建筑师创作欲望和创作激情,对于推进建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商业化同时也伴有负面因素,唯利是图的短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规划设计、建筑法规、规范的严格执行产生了不利影响。“高技派”的建筑设计风格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引进外资数量特别是质量的提高于九十年代初在国内开始兴起的,到九十年代后期逐步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高技术”设计倾向以其“技术美”的美学特征,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实用高效地建造建筑,同时也不再以反艺术的面貌出现,而是有机结合结构和艺术,用灵活、夸张和多样化的概念来激发人们的思维,使结构和技术本身成为高雅的“高技艺术”。高技术和高情感的融合已成为当今信息社会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