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评论:我们是“城市观众”

admin 2003-09-12 来源:景观中国网
  近几年,我到过的每一个城市,都让我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每一座城市,都有着同样的草地广场、景观大道、摩天大楼,成片拆迁,成片开发,同样的小区住宅,“标志性建筑”,甚至街头的雕塑
  近几年,我到过的每一个城市,都让我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每一座城市,都有着同样的草地广场、景观大道、摩天大楼,成片拆迁,成片开发,同样的小区住宅,“标志性建筑”,甚至街头的雕塑,都站立成差不多的姿式。   住在外地的时候,我往往会忘了我是在外地,我会感到仍然居住在自己的城市里。这可以使人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客居”之感。“独在异乡为异客”,已经是一种很少见的情态了。有什么不好呢,走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认他乡为故乡”,也许正是一种很好的状态哩。然而,千城一面的景象,到底还是使人感到无聊。   当然,任何一座城市,都不必为了让外来客人感觉到“有特点”而故意去建设什么景观,城市属于它的居民,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决定了城市的发展。如果千城一面的景象,是因为不同城市的市民选择了同样的生活,那么我们除了为丰富色彩的消失而遗憾,没有太多别的话好说。但千城一面的景象,是这样造成的吗?   绵延起伏的城市广场上,最重要的角色是什么?不是市民,而是草坪。广场不是市民的活动场所,而是栽种草坪的地方。市民是广场的观众,草坪上立着牌子“请勿践踏”的牌子,谁在草地上打滚,谁就是缺乏“公共道德”。良好的视觉效果才是兴建广场的目的,所以广场上最好就不要有树木了,树木会破坏“一望无际”的绿色效果。   标志性的景观大道上,居于中心位置的是市民的生活与商务活动吗?也不是,重要的仍然是视觉效果。只要一眼望上去,能够使人感到“壮观”,能够让人望之而兴叹,景观大道就算成功了。“城市形象”的需要,而非市民生活的需要,决定了把哪条街道建成景观大道,以及景观大道要建成怎样的“档次”。如果大理石铺地更加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那么居民走在上面会不会摔跤又有什么可顾虑的呢?   在一座城市里,“迎宾大道”两侧的房子,都要加上北欧式的坡屋顶,一顶顶洋礼帽戴在临街房子上面。这些坡屋顶有什么实际作用呢,没有,它只是一面面装腔作势的墙,一片片没有效能的屋瓦,堆在房子临街面的顶上,为着“改善面貌”而修造。   在一座中等城市里,我见到了两百亩的绿化广场。空旷的草地占据着城市中央,在城市中央形成了一个两百亩的无人地带。要让哪里空旷起来,哪里就会空旷起来,草坪广场的出现,清晰地标明了谁是城市主宰,谁才能把城市当成自己的画布,随心所欲地挥洒笔墨。   千城一面并不内在地体现城市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恰恰相反,它所标识的是市民的观众化。市民正在迅速地变成城市的观众而非城市的主人,城市发展正在变成一场巨大的观赏性演出。每一座城市都在使劲地表演着自己的“大手笔”,无非是为着让人赞扬一句“这城市看起来很不错”。而市民的地位,与观光客的地位没有差别,如果他们能够感慨“变化真是大”,也就等于承认了政府的功劳。   城市看上去越来越“现代化”了,市民生活也相应地“现代化”了吗?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吗?都很难说。无论一个地方有多么贫困,这个区域的城市也不会比别的城市差得太多,从城市的面貌上看,中国很难说有什么“地区差别”。   城市里有“令人自豪的景象”,但每日观赏着“令人自豪的景象”的城市市民却不是城市的主体,而是城市的观众。无论在哪一座城市,你不可能逃避做一个“城市观众”的命运。你在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他乡之感,正是因为你本来就没有故乡。你不会在哪个城市里产生陌生感,因为你对自己的城市也是陌生的。在他乡也好,在故乡也好,你的角色都只是“城市观众”,一个旁观者。   我们正经历一场以“盛世”为标准的城市美化热潮。但城市美化了,绿化了,或者“哈,亮起来了”,到底是为着观赏,为着宏伟壮观,标志时代之“盛”,还是为着市民们平静怡人的生活?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